互联网发展太迅猛 “义乌购”去年在线交易40亿

2016-01-15 09:04:54

“晚上睡地板,白天做老板”,在中国小商品城,商户张西军这样眉飞色舞的向记者介绍自己刚搬进市场时的场景。

这句话,是一代人的创业心得。走进浙江的每一个专业市场,这些斜挎着皮包的中年老板们都会和你讲一段相似的发家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浙江人,靠着勤劳和智慧,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如一个个细胞构架起浙江4334多家实体专业市场。这些市场背后,是鲜明强大的区域经济。

但近年来,电商平台和人气爆棚的网络交易,给浙江乃至全国的专业市场带来了影响。

那么,网上平台和实体市场,相互间会有怎样的影响?“互联网+”的时代,张西军这样的实体市场老板们如何生存?

年末岁初,本报记者走进“浙江大市场”,倾听困顿与转型,探求失落与希冀并存的经济业态。

“互联网发展太迅猛”

老把式的不适感前所未有

朱伟祥盯着墙上一块巨大的屏幕。屏幕显示的是公司在全国的各家实体店的实时场景,和销售数据。

作为雪豹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他每天的工作,“哪里的人气旺,哪些款式好,哪家生意好,我都要看”。

屏幕上的这些数据,为朱伟祥布局互联网战略提供依据。

朱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在皮衣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是业内数得着的专家。2005年,朱伟祥加入“雪豹”这个老牌企业,负责产品内销,包括皮革城一家旗舰店的销售。

这几年,互联网平台如日中天,让这个老把式有种强烈的不适应感。用他的话说,这样的感觉,前所未有。

“我觉得互联网发展太快了,花头越来越多了,我刚刚摸到当前的这块石头,下一块石头又变了。比如你刚刚熟悉了淘宝天猫,又出来了微店,接着又是移动客户端,一个还没摸透,新的又来了。”他说,“这种速度,让我们传统企业有种跟不上节奏的感觉。”

朱说出了不少实体市场经营者的心声。从实体店经营,到如今各种网络平台交易,这速度,让很多“睡地板”的老板感到力不从心。

几乎同时,几十公里以外绍兴柯桥轻纺城里,48岁的经营户王自力正在看一本书《互联网+:产业风口》。

这本书讲述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传统专业市场如何转型,如何融入互联网?专业市场在“互联网+”的形势下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专业市场应该如何应对?

去年,他的一位同行朋友向他推荐了这本书。他不得不将原来用于打麻将的时间,来看这本书。

“现在你不懂点互联网,以后打麻将的钱都要没了。”朋友这样和他开玩笑说。

王自力卖了二十来年的布料,在互联网面前谦虚得像个小学生,他说:“像刚开始卖布一样,要重新学习互联网。”

卖皮衣也用上大数据

“海宁皮城”有自己的“皮城云”

海宁皮革城的副总经理王红晖认为:“互联网对于我们实体市场,不是冲击,而是提升和融合。我们要开放包容,积极拥抱。”

他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前来市场买皮衣的,多是三十岁以上的人。有了互联网,“很多小姑娘也会来逛逛”。

海宁皮革城敞开怀抱拥抱互联网,在这个国内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从原材料、批发、零售等上下游的整条产业链都已“联网”。

免费WiFi覆盖整个市场,“你从哪里来,在哪个区域停留,哪些款式受欢迎等等信息,全都记录下来,形成大数据。”王红晖介绍说,通过这些数据,将会员信息、商场信息、商户信息、渠道信息共同汇成“皮城云”。将来,哪些款式是爆款,哪些地方的消费者更喜欢这一款,这些都将一目了然。

他还拿出手机,打开一个“海宁皮城”的APP,“皮革城内的商家都入驻这里,这是一个与线下全面、真实对接的线上商城。你只需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实现优惠信息送达、线下实体导购、移动手机支付等。目前,已有20多万的会员”。

统计数据显示,海宁皮革城2015年的客流量与前一年相比,基本持平,在1000万人次左右。在王红晖看来,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义乌购”去年在线交易40亿元

网上营业执照同样具有含金量

而作为我国专业市场领军者的义乌小商品城,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同样走在前列。“义乌购”去年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在线交易额突破40亿元,是2014年的两倍多。

去年3月18日,义乌购举行网上营业执照发布会,义乌购网上数万家商铺由此实现“可管、可控、可溯源”目标。义乌购网上营业执照具有与传统营业执照相同的作用,是市场经营户取得合法经营权的有效凭证,大幅提升了商铺的信誉。截至目前,义乌购已核发网上营业执照2000多份。

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董事长金方平认为,“互联网+”最重要的是“+”后面的东西,“义乌购”的“+”后面就是中国小商品城,“能把流通渠道缩短的模式,都将会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但我还是要强调,发展电子商务,商务是根本,电子是手段”。

在金方平看来,带有鲜明义乌烙印的“网上营业执照”,折射了“义乌购”这一新型电商平台谋求实体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转型的特色之路。在电商风生水起的当下,义乌想借助“义乌购”这个市场转型的核心,把实体市场搬上网,并做大做强这个线上平台,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融合发展。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同。浙江省市场协会有关人士认为: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不会出现“谁灭了谁”,而是会朝着“你中有我,优势互补”的方向更好地融合。

“尤其是各类源头性专业市场,根本无需惧怕互联网的冲击,而应从容地借助这条“高速公路”,为自己找到转型升级的捷径。”这位人士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4334家实体市场的成交额高达9407亿元,同比增长8%。

“全省实体市场的成交额仍然以高于GDP的增速在发展,说明我们在融合、在发展、在转型,实体市场仍然具备很旺盛的生命力和很强的竞争力。”他这样总结说。

尝试多种探索,成功有不同版本

网上卖袜子

小伙年收入超过老爸15年总和

“创二代”开始闪耀舞台

在诸暨大唐镇,一群年轻人的尝试,正带动着整个市场。

“90后”陈嘉楠放弃杭州一家银行的工作,回来卖袜子。当时,父母坚决反对。卖了十多年袜子的家人认为儿子创业肯定失败。

但年仅24岁的陈嘉楠,利用互联网做买卖,仅用两年就将年销量做到近千万元。他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父亲15年赚的钱。原本坚守传统贸易方式的父母,心服口服。

现在,陈嘉楠和100多位80后、90后的年轻同行成立了一个QQ群,大家共享着资源和经验。

“如果缺货,QQ群里一发就能找到商品,还有一些培训和技巧一起分享。” 陈嘉楠说。

在浙江的专业市场里,年轻一代已经开始站上舞台。他们不仅敏锐地利用当地的产业集群优势,还大胆尝试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经营,更像是新的市场创业者。

原创设计

给产品带来核心竞争力

网络正在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

武学凯的工作室在河边,紧邻海宁皮革市场。一幢红色的小房子,看起来就很洋气。

不久前,曾获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的武学凯,推掉了北京和上海的工作,只身来到海宁创建工作室。

他觉得,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市场产能过剩,产品的创意价值会愈加显现。于是,他来到了这个皮革市场。

武学凯的邻居有十多个。孙海涛是海宁土生土长的设计师。皮革城里大概80%的企业都买过他的设计图。

因为卖图纸,孙海涛赚到了第一桶金,从2000年到2008年,孙海涛仅卖设计图纸每年就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2011年后,孙海涛开始从单纯的图纸设计转到样衣设计,思路的转变,让原来几百元一张的设计图变成了价值上万元的样衣。

孙海涛想打造一个线上定制的设计师集成店,消费者可以挑选中意的设计师独家定制,企业也可以挑选设计师的产品进行独家订购,“设计”会让服装打破传统的边界。

在中国轻纺城,一位负责人说,接下来,轻纺城首先是整合服装设计师的需求,打造一个使面料企业和服装设计师能充分沟通、对接的平台,使面料企业能随时了解消费者和服装设计师的需求,从而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设计。

“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或许我们忽视了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就是产品本身。现在,互联网带来的,是正本清源。”多家市场的管理者这样告诉记者。

海宁年产皮衣约3000万件,如果每年有1/5的皮衣走时尚设计路线,每件能多卖200元,一年就可增收12亿元。这是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有法心里的一道算术题。

任有法说,现在每年要五六百万来引进设计师,还要把设计师送国外去培训,要把国外好的设计师,请到中国来培训我们的设计师。

建特色小镇

助力专业市场转型

政府的支持,也正给专业市场带来了“东风”。

浙江推出的首批特色小镇中,海宁打造的“时尚小镇”,是国内首个专业市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的总部商务区,核心区600亩土地,投资35亿元,预计3-5年开发完,部分转型升级基金有浙江省政府投入。

而在大唐,这 “袜艺小镇”正迎来了春天。

“目前大唐正在打造‘袜艺小镇’,可以考虑将它整体上网,把电商也整合到一起,建立自己的“大唐袜业”网上销售平台,打响自己的网络品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这样表示。

浙江计划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早已公布,一些小镇已经投入运行。

市场与小镇,网上与实体,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将成为一道独特的浙江风景。 本报记者 史春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