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果刚:不管谁成功,对纱纺电商行业都是贡献

王果刚 托比网 2016-04-09 15:51:31

4月9日,中国首届纺织面料B2B行业沙龙在浙江杭州举行,沙龙以“重构、合作、共赢”为主题,由B2B专业媒体托比网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B2B行业分会提供指导。会议汇集了中国20多家主流服纺面料电商,对行业发展与未来进行探讨。中国纱线网CEO王果刚、全球纺织网CEO韩冲、中国服装网CEO陈学军、锦桥纺织网总经理董云亮、搜布CEO程小军、布码头CEO曾信福、云纺城CEO施斌峰、优料宝CEO王晋华、珠江国际纺织城总经理陈祝全、皮皮哥CEO赵伟及中科乐创投资经理高姗等,以及150余名行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4.jpg

中国纱线网CEO王果刚在会议上带伤演讲,以下为王果刚的演讲实录(托比网整理,未经演讲者确认):

王国刚:

首先,非常感谢托比网,加入这个团队感觉很有趣。我率先发言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圈子里我们年纪比较大,60后,已经有人和我说,你怎么还搞互联网?我自己也不知道,很迷惘,原来我完全是工厂从事传统制造业的,80年代大学毕业,大学学的就是纺纱,家族里也有纺纱情节,我爷爷就是中国最早的纺纱厂大生纱厂出来的,我爸爸也是大生纱厂出来的,考大学的时候我爷爷说你一定要学纺织,毕业以后进入纺织厂,后来到政府机关,后来又做纺织厂。

学的是纺纱,干的是纺纱,心里想的是纺纱,2002年、2003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汇报一下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和碰到的一些困惑,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我在这个行业里做了这么多年,已经做到了没有感觉的程度了,也许可能在这个行业里时间太长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跳出来,而且想爬到上面来看看纺纱行业。

刚才分析师介绍了,但是稍微也说一下,我在纺纱行业有32年,大概这是我们中国的基本情况,一年产量3600万吨,一万亿左右的销售规模,全中国10000家纺纱厂,这个行业有100万就业人口,整个纺纱厂也包括纺织产业差不多,全球制造业占比55%左右。纺纱几乎全部是内销,内销还不够,还要从国外进口,去年进口250万吨。这个行业特点是总量严重过剩,大量资源限制,营销领域里欠款极为普遍,而且成为行业里铁律。欠款不仅仅因为资金的问题,还有质量保障核信用沟通,靠这个东西确保自己安全。最厉害的欠款,大企业一般欠款6个月才会付款。

但是说明一下,这个行业一直以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现在根本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新兴意义的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主要有互联网。现在美国在30年前把纺纱厂淘汰了,现在又产生投资办纺纱厂,而且最大的纺纱厂是中国去投资。

我们纱线网这些年做了什么?我们纱线网不知不觉走到今天,我是一个技术控,学的也是技术,最早从自娱自乐的网上的BBS,大家讨论的就是技术问题,2003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好缺乏一个交流平台,我们当时正好利用这个平台,把全国的纺纱生产技术的人员吸引到这个网上来探讨交流,到现在位置,24小时网上始终人气爆满。

后来几年,2005年左右,模仿广交会,我们觉得参加高大上的展览成本太高了,一个纺纱厂根本没有这么多钱,广交会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张桌子、名片、资料、布样,成本非常低,占地面积很小。后来模仿广交会的方式搞了几场线下纱线供应面对面对接会,一搞就填补了资格空白,行业里没有人搞过这么简单形式的、这么便宜的,但是效率很高的活动。这个活动从2003年开始一直搞到现在,本来一年一次,现在一年两次,现在一年两次还不够,可能还要加专场活动,组织纺纱厂走到买家集中的地方去,把买家带到纺纱厂去。过去几年组织100多家的纺纱厂到广东佛山,不停的搞这样的线下对接活动,我们把这些活动叫做“媒婆”,我们在买卖双方之间牵线搭桥,但是这是信息平台,他们有没有谈成生意、交易了多少,我们基本上不知道,但是我们感觉这个效果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因为第二年搞活动他们又来了,而且一年比一年人多。

我们还采访采访行业里的名人,先进企业、先进经验介绍。我是最早采访魏桥张志平的人,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他们接受人,谈了四个小时,后来慢慢我们成为带有媒体性质的平台。

这是我们搞技术交流活动的场景,还有搞面对面洽谈会的场景,纱线网有一个特点,搞线下活动基本上爆满,最大一次现场技术交流会的记录,现场1000人,线上2000人同时开会,包括越南的技术人员都来参加。和纺织大学联合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出版各种杂志刊物,杂志里有技术交流的还有行情分析和纱线企业介绍的。我们特点是和企业生产一线实用知识结合,学校教的都是理论,我们都是教的实用的东西。

我们还组织很多企业走出去,本来我没有世界各地跑,但是这几年我带行业里的企业去过印度、日本、韩国、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瑞士,国内到过新疆、宁夏,过段时间又要去宁夏,这里基本上都是老板,最多一次带了35个老板走进日本,看日本的纺织,参加丰田的纺织博物馆,参观日本的大的纺织企业。我们去台湾的时候还看到过台湾的纺纱厂,我看过瑞士的一家纺纱厂,看完以后这家企业倒闭了,我们经常组织一些企业搞一些服务活动。走进台湾、走进日本、走进印度、走进印尼。我们在印尼看到了世界顶级的纺纱厂,尽管为数不多,但是质量非常好,这些都是我们活动的场景。

我们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做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二是纱线的买卖的信息服务平台;三是新闻平台。

大概有9万名纺纱专业人士,专业人士涵盖了生产全过程,中国基本上所有的纺纱厂,随便抓一个技术人员过来问知道不知道纱线网,上没上过,是本八九都知道,因为搞技术生产的人他们在这里进行学习和交流。后台大概有8000家纺纱厂,占全中国80%的产能,通过这几年搜集了纱线的下游买家,主要是针织厂、服装厂、中间商。前几年搞了微信公众号以后有5万个关注,现在微信公众号里发新闻看到的人还是很多的,最高一篇文章的点击率在3万多。

下一步愿景、规划、设想,我们也有一些梦想,我们不断往前走,我们使命上面已经写了,这个使命也是专业公司帮助我们策划的,我自己心里想的,比较通俗一点,“让纺织企业日子更好过”,愿景一是希望打造一个交易平台;二是整合国内纺纱厂。

我们提三个口号:号称“中国最大的纱线交易平台”、“中国最大的纺织技术交流平台”、“中国最大的纺织资讯平台”。每个目标都不容易,而且难度很大,而且经常很困惑。

交易平台,刚纺纱厂和织布厂在平台上通过手机下单、买纱、支付,这个目标我个人不太乐观,我认为很悲观,而且要改变交易习惯和规则非常困难,首先纱不是标准品,是非标品,现在交易习惯大量的欠款,而且欠款不仅仅因为资金问题,是在质量上有保障。我是学纺纱的,从来没有一个织布厂在手机上看到数据就可以说这个纱是我们要的,价格合适就下单了,不行了。一模一样的指标都要看实物,上机进行打样,所以有个性化需求在里边,所以你的标准化难度非常大。这里还有个人利益,所以我们感到这件事情路途很长。

第二,大学堂,我们有目标建立一个空中大学,通过手机建立一个互联网教学平台,希望30万人在这里学习交流,现在问题很大,技术人员是纺织厂里收入比较低的人群,智能手机装APP都不知道怎么装,我们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三,新闻平台,找到懂纺织的人不会写东西,找到会写东西的肯不懂纺织,找一批新闻报道比较敏锐,抓住这个行业特征的人才非常少,理科生写不出文章,会写文章的人不懂纺织。

第四,网络技术,网络技术高手难寻,最近我们开发一个APP找到杭州最好的一个公司,合作到现在,觉得服务业不好、质量也不满意,收费也不低,这方面人才我们感觉真的很缺乏,我的公司在萧山,我只懂纺纱,这里难度很大。

我是来学习的,我还是有一个感想,我们真的在专业领域里时间太长了,我也看到,很多同行在这里,我们都是老朋友,可以互相学到很多东西。现在大家都在探索,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功,但是我想大家都在探索,总有其中一位在纱线这个领域里脱颖而出,能够成功的,不管谁成功对这个行业都是一个贡献,将来写回忆录的时候写上一笔王果刚还是做过一点事情的,谢谢大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