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的“阴谋”:盲从德国,中国制造危险!

反做空研究中心 2016-05-05 07:15:44

随着对工业4.0了解的逐渐深入,我却越来越意识到工业4.0是一场由德国政府导演的广告大片,而这部华丽的大片背后却隐藏着德国的真实目的。若对这一概念不假思索地追捧,中国制造业就危矣!

\

2016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华丽落幕,跟随德国工业考察团在人头攒动的展会中泡了整整两天,与工业4.0的各个环节来了个近距离接触。围绕着工业4.0真实意义的讨论在企业家考察团中从未终止。毫无疑问,此次的德国工业4.0之旅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受益匪浅。

然而,随着对工业4.0了解的逐渐深入,我却越来越意识到工业4.0是一场由德国政府导演的广告大片,而这部华丽的大片背后却隐藏着德国的真实目的。若对这一概念不假思索地追捧,中国制造业就危矣!

德国的阴谋

首先,让我们在汉诺威工业展考察之后再一次解读工业4.0。工业4.0指的是一整套智能制造体系,它的实现依靠的是工业自动化、大数据以及用户端的结合,而这三者的结合依靠的是物联网,物联网作为桥梁承担着现实端与虚拟端之间数据传输的任务。工业自动化的最终产物是机器人,大数据则是以云端为载体的IT管理技术,而物联网的实现依靠的是在生产设备与产品上安插的各类传感器和数据传输装置。

那么工业4.0究竟意义为何?这是德国人的点子,我们就从德国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众所周知,德国自身强大的工业科技支撑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大量高科技、高溢价的工业产品的出口使其拥有不仅高效还极其稳固的经济增长。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一系列欧洲国家出现债务危机,而德国经济依旧能维持正增长。

但是德国也有属于自己的棘手问题,那就是劳动力匮乏,这迟早会限制其工业生产。德国曾试图通过引入难民以缓解这一矛盾,但最近曝出的一系列难民导致的麻烦已证明这种方法并未必行得通。德国在工业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均没有像德国这样严重的劳动力问题。而在中低端工业产品领域,中国已经依靠劳动力价格的优势稳固占领市场,且在向中高端进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德国的机器人(手)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大量替代了人工。但是毕竟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只有它最为严重,别国用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力的需求不如德国那样迫切,甚至说机器人的过度应用反而会导致大量失业,产生难以消化的社会问题。

如此一来,工业机器人这一高大上的技术只能归自己用,别国进口这些技术的需求不大。眼看别的国家逐步赶上,吃惯了高科技出口暴利的德国,显然需要更有力的营销策略来尽快推销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于是,工业4.0就这样应运而生,它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体系,将工业自动化与大数据捆绑,形成数字化工厂,打包出售,里面装的满满的都是德国制造。德国下一个10年的增长就靠它了。

无论是工业4.0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要让大家感受到的是:“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德国是这一技术的创始方,拥有核心技术,要想不被落下,请找我们。”而汉诺威工业展则成为了德国宣扬这一技术的重要平台,今年又找到世界工业的另一极——美国作为这一展会的合作举办国,更是借此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推至全球。

工业4.0 何为?

一个国家开发新技术,卖给别国并没有错,称不上什么“阴谋”。但看似很鼓舞人的工业4.0真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所有企业吗?其实不然,在一片业界叫好声之下,让我们继续深挖工业4.0的用途。工业4.0可以说是一套基于上层建筑上的顶层建筑,它宣扬的两大优点就是成本优化与定制服务,这两大优点恰恰是企业竞争的命门。但仔细思考,这两大优点并非谁都享受得到。

先说成本优化。工业4.0降低成本的方式一是减少劳动力,二是得益于客户定制化服务,大幅减少成品库存。要实现这种结果,就要花巨资从德国购入整套体系,加上人员培训等等,这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几乎是行不通的,而对于大型企业用中国的劳动力便宜还是用引进整个工业4.0体系便宜,晨哨君本人不看好引进新体系的实际价值。如果最终以机器替代人,也将产生那部分被遗弃劳动力的辞退成本,而他们最终何去何从,则成为了社会的成本。

其次,客户定制,也可以说是柔性制造。这里要分开说的是工业用产品和消费级产品。中国广泛讨论的是用工业4.0升级消费级产品的价值链,其实这完全不是工业4.0的初衷。德国的工业4.0主要针对的是工业产品,如零部件、芯片、机械等高技术含量产品,这是解决他们自己工业产能、优化管理效率的方法。由于工业产品的客户是厂商,他们在采购上有计划、有响应时间且批量化,工业4.0是可行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国企业购买工业4.0体系却用来继续生产非顶级的零部件,岂不是给人以“杀鸡焉用牛刀”之感。

而中国许多观点的核心是如何通过工业4.0对消费级产品的用户体验进行改善。消费级产品的客户往往是“任性”的,需求往往是碎片式的,如果什么产品都定制,对于厂商和物流方都造成巨大考验。不是说这种天马行空的理想永远无法实现,但至少对绝大多数消费品而言,这是在现阶段无法实现的,也完全没有必要。

在本次展会上,我曾遇到一家从事医药行业的中国参展商。他们的展台目测超过50平米,一个大约8平米的智慧城市模型霸气地位于展台中央。他们意图建造一个巨大的智慧试点城市,包含住宅、酒店、工厂、体育场、办公楼等。工厂里采用工业4.0体系。我问用来生产药品吗?他们表示药品还不能定制化,所以他们从保健品做起,比如每天早晨根据外部天气情况和用户需求定制面膜,即时送到用户家中。

一边听着对方热情的讲解,我脑中却出现无数个问号。对方还告诉我他们是来招商的,要和西门子,Kuka等企业合作。这家公司也许就是中国一些企业在尚未理解透彻工业4.0就盲目趋之若鹜的写照吧。

授之以渔 VS 授之以鱼

其实关于工业4.0的体系更适用于哪个行业,就是问德国人,他们也未必能讲得清楚。我们在与德国顶级工业企业Festo的约谈会上,Festo派出了一位销售代表向我们介绍Festo的工业4.0技术。Festo是全球著名的气动元件厂商,但面对中国企业家们,那位销售却没谈Festo元件产品,开口便是:“我们与别的德国工业4.0企业不同的是,我们还能够提供企业工业4.0的培训,帮助别的企业升级到工业4.0,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开发柔性生产线。”

\

这种做法看似授之以渔,实则授之以鱼。更可怕的是,这将对中国自身的工业发展产生副作用,甚至永无翻身之日。刚刚说过,德国目前对工业4.0的鼓吹,就是围绕成本与定制化做文章。试想,如果大量中国企业都为此去升级所谓的工业4.0,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首先就需要德国的专家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其次是采购德国的工业机器人,而作为一个体系的部件,企业还需要采购相应的数字化设备与系统,接下来再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后,所有体系的维护维修工作都要靠德方完成。

就这样,一个工业3.0都不敢说完全实现的国家,升级到了4.0。而升级系统的钱都来自于凭借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所赚取的红利。而更可怕的是,所有的生产数据都传至云端,这些数据的安全性严重成疑。最后,工业4.0体系中的组件都通过传感器等元件相连,哪部分组件坏了设备生产商比谁都清楚,而维修维护只能通过他们完成。

如此升级工业4.0,那不是在缩短与国外工业差距,而是在拉大这种差距。为此,我们来看看同为工业强国的日本是怎么说的:

日本经济产业省于4月27日发布估算称,由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等的技术革新,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度日本国内就业人数将减少735万人。同时敲响警钟称,如果被海外企业掌握人工智能等业务的核心,日本企业将沦为给海外企业“打工”,工资高的工作将从日本国内流失。

食肉动物VS食草动物

2016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成功的。西门子、博世、ABB、Kuka等一杆顶级德国工业企业大出风头,它们的展台也可谓门庭若市:高大上的装修、直观的产品展示、趣味性的互动活动等等,甚至让游客有种来到未来世界的感觉。这部广告大片拍得太赞。

\

而今年的中国展台依旧不具备吸引游客驻足的能力,除了华为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展台布置比较大气之外,大部分中国展台的布置风格基本雷同,3到4平米的方形面积上配上一个柜台、一张桌子和几张椅子。中国展台门前也依旧冷清。这也与汉诺威工博会的定位有关,既然不叫交易会,自然更多是需要秀出来。

我也与部分中国参展商有过交流。一家第一次来汉诺威参展的企业告诉我,他们是因这个展会有名且参观人数多才来的,看看有没有客户上门。当被问及他们的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的定位时,这位负责人表示自家产品主打中端市场,并形象地解释道:“市场和丛林一样,有些动物食肉,有些食草,我们就是食草的那类。”

很遗憾,在工业制造领域,位居食物链上游的德国是食肉动物,而中国目前还只能食草。而如果我们没有一颗未来食肉的心,我们将永远被别的发达国家限制。中国老百姓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已经要求我们对供给侧作出改革。但供给侧该如何改革?答案显然不是到海外买产线,升级工业4.0那么简单。

我们常说:“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工业4.0也是这样,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德国如何鼓吹,不要因那些浮夸的理想而一拥而上。最后,我们依旧要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踏实地把现有的工作都做到极致,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至于是2.0升3.0,还是2.5升3.5,这都不重要。

“中国制造”在世界的真实处境,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这几年,中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制造”的报道可谓用心良苦,“中国产品日益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中国产品在全球竞争力快速提升”,“中国产品已经和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产品同台竞技”……总之,“中国制造”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的宣传与官媒遥相呼应,“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热烈欢迎”,“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展会上受到参观者及媒体追捧”,等等。

然而,在上海家博会上,作为业内人士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传递出来的信息与人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他说:(就家电而言)三星、LG和惠而浦、伊莱克斯、西门子形成的“2+3”竞争格局在三到五年内难以撼动。他还说,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实力看三个硬指标:高端产品、主流市场、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技术层次低,无法进入主流市场,难以走出国门。

\

他甚至说:中国家电尤其是白色家电,与世界产业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一个问题是:“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底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

我的思考是:“中国制造”这些年的确有很大进步,但与世界主流品牌的差距正在拉大。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进步了,人家也没停滞不前,而且人家进步更大。

我相信每一个到过CES国际消费电子展、柏林电子消费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的人都会发现,在国内自信而高调的中国企业,在国际著名展会上其实是不折不扣的配角,其现场表现与其刻意向国内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有很大差别。换言之,他们刻意放大了一些信息的传播,同时有刻意隐瞒了一些信息的传播。

所谓“中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很大程度上是拿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相比,是自己跟自己玩;如果参照物换成国际企业,结果就变成了方洪波说的,“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真实处境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发现。比如,既然“中国制造”越来越受全球消费者欢迎,为什么中国至今没能诞生出三星、西门子这样牛逼的国际企业?为什么国际市场对企业贡献率仍然低于国内市场?很显然,真实的情况没有宣传的那么好。

有一篇文章在网上风行——《正在被抛弃的中国制造——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感言》。作者以四次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中国制造”的真实处境以及作者的深度思考。这里摘录该文部分段落与大家分享。

我走遍了25个展馆,这样全面的一走,使我恍然大悟,让我吃惊、猛醒、羞愧、思绪万千……

中国制造在传统行业里已“边缘化”了!除了七、八、九三个高科技产品展馆外,其余的都是传统产品的展馆,中间的位置、好的位置都是被发达国家和新上升的发展中国家所占有,为:ABB、西门子和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土耳其、印度和前东欧的国家,他们占地60~500平方米不等!而MADE IN CHINA分布在每个展馆的最边、最没人气的位置,没有大的摊位,90%是3×3或3×4的展位。从形象上看,外国的企业布置:大气、突出、鲜艳、有特点,中国企业的布置:灰土、小气、大同小异;从产品上看,外国企业的产品庞大、精致、讲究、新颖、难度大;中国企业的产品陈旧、粗苯、科技含量低、布置和摆放很不讲究。

这次展会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6500多个参展商,有十八多万个国外客户来参观和洽谈,但中国展位上的参观者和客户却是寥寥无几,很多客户走到中国展示区,就绕开走了,有的看客,中国的供应商热情的给他们介绍,他们却很不耐烦或摇头不停留的走过。

中国制造在工业4.0的高科技展馆里找不到!上百家公司各种机器人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是让我感到更惊奇的是:我转遍了整个展馆,却没有看到一家中国的公司,在这里参展!是我们的产品太差了呢?还是我们的许多产品是抄袭的,侵犯了知识产权,不敢来这里展示?我们许多企业都整天在喊他们的产品“已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不敢真枪实弹地上战场呢?

许多客户对中国制造不信任,不屑和发怵,很远看到中国的参展专区就止步了,好一点的是走马观花、匆匆走过,问他们是否有兴趣,他们只是笑而不答。我们介绍陕西产品网走遍了所有的展馆,介绍了许多客户,但对中国公司有兴趣的人不多,有的你说你的,他们心不在焉、有的干脆给你说“我们不和中国公司有任何的往来,你不要再说了!”让我们十分的尴尬!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

为什么中国制造很快被世界边缘化?作者做了自己的回答:

1、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2、人心浮躁、不注重学习、不注重技术、不注重人才。

3、没有信仰、道德、诚信和责任。

4、夜郎自大、投机取巧、缺乏国际的大视野。

5、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衔接太差!

作者最后总结道:

这次参展,让我恍然大悟、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深刻感受到了,我们这些年出现的信仰危机、诚信危机、道德危机、人性危机、最终反映到了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危机、产品危机、制造危机、我们完全被边缘化了,中国制造岌岌可危!

该文读下来让人心情沉重,因为作者描述的和大多数人想象的落差太大了,中国主流媒体及参展企业一直喋喋不休地告诉中国公众“中国制造”多么多么受欢迎,而实际情况却是作者看到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备受冷落。

我这里完整地表述一下我对“中国制造”的理解:在中低端产品,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制造”是有较强竞争力的;但在高端产品领域及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仍无法与国际品牌形成正面抗衡。目前,制约“中国制造”的最大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技术瓶颈和品牌瓶颈。中国国家形象不佳,也是制约“中国制造”形象提升的重要因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