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庆临近,作为国内跨境电商领军企业之一的大龙网也是捷报频传,不仅先后与多个优质产业带地方城市达成合作协议,其联合佛山共同打造的伊朗网贸会也正式宣布开馆。
事实上,最近半年时间内,大龙网的“两国双园”战略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全球跨境大卖场的成员正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国内产业带城市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新增荆州、沛县、大同等地,而包括迪拜、波兰、加拿大和伊朗在内的众多海外跨境电商产业园也相继启动,并陆续投入运营。
三个跨境电商产业园接连开建
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的冲击,国内的传统产业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国内消费市场活力不足、海外采购商恶意压价、传统销售模式逐渐被市场抛弃……
对此,大龙网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国的产业带城市加快布局,通过监管仓和产业园的模式,帮助当地产业逐步实现从来料加工型向一体化产品型,从工厂分散型向产业园集聚型,从一般商贸型到电子化贸易的转变。
据了解,在这几个月以来,大龙网已经帮助克拉玛依和绵阳,分别走通新疆跨境电商货物出口和四川跨境电商出口通关的第一票。同时,以“跨境电商监管服务化,复杂贸易流程一站化”为核心的苏州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也正式启用。
此举不仅将帮助更多的绵阳及周边企业实现阳光高效的进出口,克拉玛依跨境电商公关监管仓预计将帮助新疆实现每年不少于1亿美元的外贸出口额增量。
同时,在今年8、9月份,大龙网相继与荆州、沛县、大同等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当地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同时,这三个产业带城市也成为大龙网跨境大卖场的其中一员。
根据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建设规划,大龙网将在这些城市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电商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线上“单一窗口”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的有机联结,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基础生态服务圈。
海外跨境电商产业园已覆盖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就在本月12日,“中俄采购节”在大龙网的莫斯科网贸馆里举行,超过300多家俄罗斯采购商齐聚于此,现场有包括哈尔斯等中国知名品牌的数千件中国制造优质产品,不少采购商在现场就下了订单。
事实上,这只是大龙网在海外建设众多跨境电商产业园的一个缩影。
从今年4月份直到现在,迪拜、波兰、加拿大和伊朗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陆续启动并先后投入运营,至此,大龙网跨境电商产业园及海外本土化服务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全球主要的消费市场。
迪拜当地时间4月28日,迪拜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在这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并且由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大龙网布局于此,将为中国出口进军中东、北非市场有了一个全新的支点。
时隔1个多月,华沙当地时间6月20日,由大龙网主办的中国·波兰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高峰论坛在华沙举办。中国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伍浩、波兰国家发展部国际合作司司长Adam Brozek、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蒋亚非、波兰TASTA SP.ZO.O总裁吴凌云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也就在这场论坛上,欧洲最大的波兰跨境电商产业园也同时启动。以波兰地处欧洲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这里将为中国制造增加新的国际市场领域。
几天后,当地时间6月28日,大龙网加拿大跨境电商产业园在多伦多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大龙网在北美地区最大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并将成为大龙网构建北美本土化服务网络的核心。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将拥有一个进军北美市场的全新支点,未来还将在北美拥有完全本土化的服务网络。
2017年将实现50个海外展馆上线
2016年的前三季度即将结束,大龙网预计今年内实现23个网贸馆的搭建与运营,并计划在2017年实现50个馆的上线,最终实现“百城百联”。
据了解,国内和海外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都是基于大龙网“两国双园”战略基础之上,该战略旨在将国内产能通过大龙网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对接海外市场,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的目标。其中俄罗斯网贸馆的全球跨境电商大卖场,就是这一战略在俄罗斯市场的落地形态。
在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贸易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发引人关注,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问题只是其中之一。同时,贸易链条过长,海外本土服务缺失,物流问题,金融问题都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拦路虎”。
如何规避上述问题就成为了跨境电商现阶段发展的关键。大龙网选择了以“互联网+线下产业园”的双线融合模式来打通这一链条。在国内,大龙网通过整合产业带城市资源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在海外,运用本土化网贸馆聚拢渠道资源打造全球跨境电商大卖场,将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直接对接海外渠道,并以产销大数据协同、本土化物流、海外品牌营销、海外展仓售后服务为纽带将两端链接。
未来,大龙网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宏图和“互联网+”的全新机遇下,以两国双园为核心,围绕“新中国制造的全球梦”核心目标,助力1500万家中国制造商升级为全球品牌商、全球供应商、全球跨境电商,并让他们成为推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