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互联网1.0时代的一些现象和特点

万农福 2016-12-19 08:45:43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是前段时间网上最火的一句话。流行热度长久不衰,自黑自嘲的成分多,城市人也爱用。这句话我这里借用一下,正好契合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热点转换节点:互联网的正面战场开始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农业互联网面临着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飞越1.0时代,迎接2.0时代。

农业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炳南今年4月份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农村电商发展概况时表示,目前我国涉农网站共有3万多家,其中电子商务网站3000多家。数量足够大,有点类似之前的千团大战,O2O大战,直播大战的气势。

农业互联网不等于农业电商,农业电商不等于生鲜电商。我们说范围的更准确一点的话,农业互联网也不包括传统的电商平台,如阿里和京东

之所以把他们排除在外,一方面是他们的农村策略,无论叫什么,村淘还是淘宝农村合伙人,京东无人机送货等等,都是传统电商平台逻辑,在农村地区的自然延展,虽然在农村实践了很多年,逐个县拉着县政府开动员大会,创新突破不大;

另外一方面,我们说的农业互联网,是专门定位在农业行业,主要服务三农的互联网企业。这里之所以用农业的行业属性划分农业互联网范畴,是因为我国农业的强烈特殊性,城乡二元化划分,明显有别于第二第三产业。

按照互联网完整业态包括的领域,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农业互联网应该包括:农业电商,农资电商,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土地流转服务,农业物流服务,农业第三方专业公司服务,农业大数据,农业金融,农业企业级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和追溯体系,农业创业公司孵化服务。

其他互联网早在城市中成为主要业态的,比如BAT或者游戏或者社交或者支付,都是围绕着人和人性为基本需求,基本可以忽略掉人的行业社会属性,也不属于我们讨论的农业互联网范畴。

对应上述主要农业互联网业态,梳理目前市场主体,还不能看不到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假以时日,也就是五年内,上述业态都会出现。当然,农业互联网也有自己独特的业态,如土地流转互联网服务,土地物联网服务,是城市互联网企业所没有的,这个显而易见。

前面提到了,农业互联网有着自己强烈的行业特征和属性,我们把农业互联网简单和城市互联网对比,也不见得的科学。我们就把目前的一些农业互联网业态简单的统称农业互联网1.0时代,用于区分已经看得到的农业互联网2.0时代萌芽。

农业互联网1.0时代,虽然数量多,但质量普遍不高,面临着整体升级的需要,我们看看1.0混战中的一些现象和特点:

1.本末倒置,号称借助互联网,没有互联网之实。一些做农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他们的做法核心其实是我国古老的保甲制度现代版。流行的做法是找到当地的加盟商,把保证金和人头做无限连带责任的担保。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征,用强人际关系做担保。谈不上什么创新,秦朝就有的制度,现在仍然沿用,除了支付功能和理论化的个人信用体系数据化,互联网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2.很好的找到了行业痛点,倒在盲目补贴上。前一段因刷单倒下的某农业互联网企业,其实是有着非常好的互联网技术班底,痛点抓的也非常准。他们看到了农产品领域中传统渠道,也就是菜贩子的“霸语权”,准备用信息撮合的服务入手,为一二批发市场提供交易信息平台。

可惜的是,不知道是资本催生的,还是过分迎合资本对数字的渴望,偏离航向,开始疯狂补贴。一车白菜来回刷单。批发市场和基地两头刷。初心本来是要革菜贩子的命,几亿美金反而又送给了菜贩子,羊入虎口。科班出身,加上资本形而上的指导,或者说是诱导,学到和方法论的都是流于形式。

3.急功近利,不掌握行业特点,反被传统行业强大阻力给吞噬,拉下水。现在你去各地农村还能看到,各种互联网电商,搭戏台子,像传销,存一千返一百的,买网上化肥送彩电。更有甚者,互联网企业投资重资产,买配肥站,生搬硬套,说是把握了行业制高点,不愁没有流量。照这个逻辑,万达商业反而应该比阿里做电商更成功。

同时,一些农业上市公司为了制造概念圈钱,给自己打造个互联网平台,把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交易流水往线上赶,我也把他们归入此类。此类的互联网的特点是,没能抵抗住传统行业的强大阻力,没有把握住互联网的实质,最终就剩下一个空荡荡的网店,徒有其表。

4.一厢情愿,不计市场成本,高科技和追溯体系靠政府强推,没有市场机制支撑。比较突出的比如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的收集整理、监控成本高、技术人力资源成本高;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宏大设计很好,但前期投入大,市场机制不顺,农庄和企业没有积极性,仅靠政府呼吁和发动,普通农户是很难接受的。

综上,农业互联网的1.0时代,是比较杂乱无章,无序的。但是,不少有志之士,做出了非常值得褒奖的尝试。我国是成王败寇的文化为主导,社会气氛对创新是非常不利的,不能理性包容探索和失败。这个强势文化氛围对农业创业尤其不利,我们要为更多农业互联网行业的创业人士大声喝彩,因为这个行业相对城市业态更加复杂,更加艰苦,愿意投入进来的互联网精英本来就少。他们的每一步探索和尝试,都是农业互联网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经验。

农业互联网的1.0明显的不足是:或者就是放弃互联网的效率,再回到传统行业的方式方法上去;或者就是陷在互联网奇怪的补贴方法论里面,给油门,轮子空转,没落在地上,没商业模式。一句话,创新不够,真正利用或者发挥了互联网巨大效率的互联网企业,并不多见。

正本清源,我们还是要看看我们农业互联网到底能够解决现阶段以及未来我国农业的那些问题。

我国农业中的问题是很明显的,目前形成行业共识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现状是工业化的高度发达和农业发展不均衡并行;

2.农业行业信息严重不对称;

3.服务三农的专业公司杂乱无序,自生自灭,没有形成体系,被抑制了需求;

4.部分欠发达区域的农业经济,割据封闭,无法融入全国市场;

5.农产品中间环节过多,劣币驱逐良币,高肥高药等劣质农产品凭借低价,大量进入和占据流通渠道,主导了城市餐桌,使得对农业的高投入无法得到相应的高回报,使得农产品质量完全不能符合市场的消费升级需求;

6.物流和冷链严重缺失。

上述问题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彼此交织和叠加在一起的,错综复杂,互为因果,动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要牵扯到全局。传统方式下,国家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是有问题的,没有涉及到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不能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

最近我国农业发生的新变化和其中的逻辑:

1.新农人大量涌现。一方面,大量的80.90后从农村出来后,不再回归土地,他们会就近在县城里面居住,结婚生子,但就业是个问题。有些思路比较领先的,他们凭着新一代对手机的熟悉,开始自己做起农庄,主要利用互联网方式做农产品销售。

还有一些厌倦城市生活或者间歇逃离城市生活的人,在大城市周边做起来农庄。这些新农人的农庄普遍有一些共性:经历过城市生活,了解城市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会利用电商和快递手段销售。但是,这些新农人普遍对供应链不熟悉,销售渠道更是难点。他们对市场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新农人的数量,没有权威统计,保守估计,全国农庄有500万左右。

2.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新型特色小镇将大量涌现。最近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在2020年前建立上千个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造镇计划背后是城市空间外扩和资本外溢的深刻逻辑,是国家对经济转型上一个台阶的国策,纵观2015,16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其中的道理无需赘述。

3.消费升级会体现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上。上文提到了农业问题互相纠缠叠加,但九九归一,核心问题是究竟谁为农产品价格和服务升级买单。这个问题答案很清晰,是城市消费者。

我国的城市消费者已经可以逐渐接受为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的食物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习惯在慢慢养成。不过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传统流通渠道的存在,互联网渗透率太低,现在这个溢价并没有有效的传导到农民手中。

4.第三方的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发展面临爆发点。这个其实一直是中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梦想。欧美国家这一块早已经很先进了。围绕着农业的服务模块化,专业化,互联网化,融资租赁公司也可以跟进服务。目前,这个专业服务的规模还太小,区域化,但五年后就会连成片。

5.品牌化将会最终让中国农产品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化。农产品的品牌化已经叫了好多年了,踏踏实实的去投入,去培育的大企业不多。太多的巨无霸企业,大钱更愿意投入到娱乐游戏电影行业里面去。当然,这一块,我也看到不少企业在线下稳扎稳打的布局,假以时日,借助互联网,潜力巨大。

一方面是农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叠加,一方面是各种新鲜的现象蜂拥而出。农业互联网2.0就是在这个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考虑到农业互联网1.0的经验和教训,2.0升级版,需要注意的几个核心和方向,全面超越1.0的量大,质量低,同质化重复建设的问题:

1.避开几个误区。反对唯市场论,唯农业行业论,唯硅谷论。唯市场论最不好理解。农业行业里面,市场机制还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是,纵观世界,农业行业是弱势产业,一直反哺第二三产业,但又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全世界的政府政策上基本都在补贴农业。在国内互联网农业的创业过程中也要深刻理解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不能陷在自己的逻辑里面,不看农业宏观环境。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你的农业互联网也要学习丁磊养猪当然可以,但你要再以低成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办养殖场,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唯农业行业论,我发现太多的农业行业创业的人,不仅仅是农业互联网,都对自己的农业项目充满了激情和梦想,但没有打开视野,去打通和衔接第一二三各个产业。

这样导致了农业行业成功率降低,供应链缺失,在自己的小圈子打转,甚至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农业自留地。唯硅谷论是说我们农业发展现状和美国比起来,有自己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没有太多硅谷模式和先例可以copy,互联网人还是要扎根中国的土地,成长出自己特色的农业互联网模式来。

2.综合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农业面临这些综合性的难题和新趋势,具有长期性的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通过有点有面的平台思维来结合。而互联网就是这种思维的完美工具和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可以让信息高度对接和匹配;

可以让农产品直接面对城市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作用,把市场机制充分运用好,让用人格担保品质的新农人和高质量农产品得到市场的关注和互联网流量;让新农人在农资和经营方式的高投入,得到相应的高回报;让农产品的需求和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升级趋势,带动现有物流体系,快递和冷链建设,向农村腹地深入;

让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升级趋势,变成新农人在农资的选择更绿色更安全的自觉行为,进而指挥农资需求的升级和减肥减药。

3.坚持互联网能力为主导的方案。上面谈到1.0时代现象的时候提到很多互联网企业创业初心是利用互联网能力改变农业,过程中遇到传统行业的挑战和阻力,可想而知。能不能坚持发挥互联网的长处和效率,去解决每个碰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向现实困难妥协,这个还真不是纸上谈兵,是互联网企业每天决策都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和指导原则。也就是这些决策的累计决定了你的企业最终能够走多远,能否坚持互联网初心。

4.共享经济在农业互联网中会大行其道。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制造已经造就的城市蓄水池已经可以让两三亿农民工城市化,加上新的造镇计划。但这些城市人融入城市生活的最根本基础就是有长期的,稳定的工作。同时,这群人也是最好的培养共享经济的沃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共享经济的互联网思维,非常适合在我国农业互联网领域发挥效用。

5.接地气,接地气,接地气。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做农业互联网,不能坐在中关村办公室和杭州的咖啡馆里,坐以论道,必须深深根植于土壤,了解你服务的农民。做水果电商的,知道许多下来的订单都生产不出来,农业特点就是这样,自然风险不可控,或者一场大雨,品相甜度都毁了。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如果从农民侧着手,要有很好的市场结合点,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做互联网扶贫项目的,要了解扶贫体系运作,了解农民心态和市场需求的差距,重点是要给大家加上互联网运营能力,大包大揽,或者蜻蜓点水,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产生新的困局。做共享经济,首先要深刻了解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原因,了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向和经济原因,了解他们的痛点。

6.会不会出现农业互联网的大跃进。我的答案是yesorno。好像是一句废话。其实不然,背后两个逻辑。一方面,未来五年,国家在农业互联网化领域,包括农村电商中心,物流中心,互联网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上万亿的投入,要求以市场为主导。国家投入会导致民间资本跟进,农业互联网里面的种子选手未来五年会很不缺钱。

另外一方面,农业互联网的人才奇缺,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城市互联网精英懂农业的不多,传统行业想做互联网,专业经验又是个巨大障碍。但我判断,第一个因素的主导性更强,资本开路,人才短板会逐渐补课跟上。所以,结论是农业互联网的突破,会在未来五年内形成燎原之势,强势企业会初步建立疆域和行业领先地位。

互联网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把市场机制用互联网信息对称的方式,一端三农从业人员,一端城市消费者,有机链接起来。让国家倡导的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方面,找到了一个可以落地,可执行的方案,让大家围绕市场机制指挥棒转,让重新构建农业行业规则的升级产品有了可能。以我们的农业互联网实践经验来看,任何不具备市场基础的互联网模式,都不具备任何生存的土壤,最终都会消失。

总结1.0的得失,农业互联网2.0必须深深扎根土壤,了解行业变化和趋势,思考互联网的本质和效率,着眼未来变化,捕捉到每一个商机,一点一滴的,踏踏实实,改变我国农业的现状,也必然能够获得巨大成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