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市场,要在国际市场打消费性品牌是很花钱的,而中国成功案例也不多,所以要从创投那里拿到资金当然困难重重。
中国身为制造大国,当计算机、手机在全球产值走下坡的时候,未来如何在物联网市场与国际接轨将会十分重要。大家可能会问,那会有多重要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产业快速变迁的时候,中国的创新团队也许可成为接轨国际物联网的契机?
这一年来观察中国创业圈的趋势,物联网的创业比率确实越来越高,也看到多家物联网加速器成立、或是正在筹备中。策略上来说,物联网是未来发展大趋势,完全是个正确的方向,可是,许多团队的产品原型做出来后的问题是,然后呢?热血归热血,但创业毕竟是人生上的一场豪赌,既然要赌,无论输赢都要赌得漂亮、赌得精彩,既然如此,首先就要搞清楚物联网创业的本质,了解如何提高自己的胜率。
首先,我看到的团队大多都从硬件产品来切入市场,尤其是 B2C 的产品居多,也就是消费性产品。一个消费性产品的公司要成功需要的因素非常多,除了产品设计、功能、质量、渠道、物流、市场定位、迭代开发、售后服务、销售预测、库存管控...等等的基本功外,在我们看来另外有一个极度重要,而中国又极度缺乏的要素,那就是经营国际品牌的能力、资源、与经验。我当然不是否定中国 B2C 物联网创业者的努力,中国传统上不擅长的事情,不代表特定的公司不会创出先例,但是这是身为一个创业者必须问自己的问题我的产品如何成为国际品牌?。这是个极难回答的问题,但也正因为极度困难,所以创业成功才是这么的难能可贵。就我看来,要回答以上问题,不外乎三个方向:
1、技术领先:产品有极强大的研发技术或专利做后盾,让别人极难模仿(例如:特斯拉 SpaceX)。
2、全新产品或服务:第一个进入市场,趁竞争者进入前打出品牌口碑(例如: Fitbit, GoPro, Pebble)。
3、创新商业模式:颠覆传统的收费对象和盈利模式 (例如:Nest, DropCam, 小米)。可是通常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比较有机会做到这点。
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市场,要在国际市场打消费性品牌是很花钱的,而中国成功案例也不多,所以要从创投那里拿到资金当然困难重重。在我看来,物联网目前最大的机会点反而在于 B2B 或是 B2G(政府) 市场,像是智慧城市、交通、运输、大楼、工厂...等等。因为只需要找到产业中的痛点,说服决策者,把生态圈中的关键厂商串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少了许多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
举个实际的案例,某投资公司近期投资了一家在美国做智能停车的团队。他们是 B2B & B2G 的营运方式,在客户的每一个停车位上安装一个传感器,然后把数据传输到云端的平台,除了可以提供管理者运营分析和车流预测外、更可以提高收入,另一个重点是,安装成本低到趋近于 0。对于使用者来说,则可以提供多项便利的服务,像是建议车位、车位预约、自动扣款、车子定位(我就整天忘记车停哪)...等等。
这家公司在欧美已经取得很不错的成绩,或许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也说不定(独角兽泛指估值超过 10亿美金的公司,并且创办时间比较短)。你可能会说“等等,老外创业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当然不是。投资公司的想法是“借力使力”,既然这样的服务在欧美已开始快速发展,而中国又缺乏这样的服务,那下一步当然是设法帮这样的服务在中国落地啰。
对于这家美国团队而言,在大举进入亚洲之时,当然不会放过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但是要搞懂中国的生态和文化,对于人生地不熟的老美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就开始帮他们了解中国的市场,以及帮他们找在中国落地的关键伙伴们,像是电信商、停车设备商、停车管理业者、以及政府机关等等。这家投资公司的期望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协助把中国智慧停车生态圈的形成,这样不但可以让民众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新的生态圈也可以让中国有新的创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