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1-2013年,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率约为30%至40%,在2020年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率将不会低于10%。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近15万亿,存量市场空间惊人。
消费金融之后是供应链金融?
目前市场上有17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主要发起人是商业银行,还有几家是具有浓厚产业背景平台的公司,包括电商平台、电器、家具等具有实体产业资源的公司。当然,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却远远不止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
具体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一类是传统银行背景,或者是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如北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
一类是由电商背景成立发起的,没有消费金融牌照,但是也通过小贷、银行等牌照实际上从事消费金融服务的,比如蚂蚁金服、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京东金融等旗下的花呗、借呗、微粒贷等产品;还有一些是没有类金融牌照,也不具备短期内申请小贷、银行等牌照,但是通过网贷平台或是对接其他金融理财资产池实现资金规模扩大的平台,比如分期乐、趣分期、美利金融等。
所以,消费金融俨然已经成为众平台参与的名利场。
而在激烈追逐背后,也产生了消费金融的“后遗症”。比如在业务推广的前端没有遵循严谨的流程管理原则,盲目扩大业务推广,导致出现较大服务的带有区域化特点的违约用户等,比如校园市场和蓝领市场,一些从事个人移动端信用贷款和分期的平台,实际意义上的违约率已经高达10%以上。
可以说,到了明年,随着消费金融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隐藏其中的风险也可能在局部地区爆发,尤其是很多互联网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没有区域限制,因此一旦在风控端没有做好严谨的信用审核和征信管理,那么很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事件爆发地带。
当前,供应链金融初步形成多渠道来源格局,除了银行、企业自有资金外,网络小贷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重要资金入口。
经济转型下,实体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此外,中小企业利税贡献提升迅速。以工业为例,截至2015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实现税金2.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49.2%;完成利润4.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4.5%。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模式更迭迅速,模式创新和服务思维转换同等重要。互联网金融行业,以服务小微企业兴起,满足小微企业短、小、急、频的融资长尾需求,随着业务模式的丰富,小微企业板块无形中弱化。政策大力强调互联网经济由实向虚的政策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尝试,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供应链中资金分配的不平衡问题,打通上下游物流链、资金链、商流、信息流,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因此,供应链金融,备受中小企业青睐。在“供应链金融——电商企业——实体小微企业”产业链互利共赢下,可以看到电商供应链采购、销售离不开背后的一众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仍覆盖实体企业,三者形成协同效应。
此外,对于很多线下的供应链而言,因为互联化的程度不高,或者是还处在传统的贸易和加工链条中,那么一些线下的行业集市,或者是交易市场就成为了掌握供应链金融渠道、用户的一个汇集地。当然,很多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往往也十分熟悉当地的产业现状和供应链金融分布,因此一些互联网金融巨头也开始逐步和地方中小银行合作开拓针对B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目前,市场上的供应链金融涵盖物流、仓储、多元金融类、若干细分市场等领域。一方面国内电商巨头依托电商天然流量,优势明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布局。另一方面,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表现同样不俗。既有专注深耕医疗、木材等领域的平台,强化自身优势,旨在掌握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构筑行业进入壁垒;也有一批企业,在集团战略布局下,业务多元,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形成多板块优势互补。
机遇和挑战并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