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服务的快时光和慢生意

安得数字 于宜杉 牛透社 2017-03-09 14:39:49

前几天在群里一干人等聊起了如今2B企业服务创业的节奏问题。2C创业在先,貌似给大家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眼下的共享单车看到了吧?春节前是那样的,春节后已然是这样的了。。。因为摩拜不快,ofo不快,就导致满大街幽灵般的复制品追着这二位走,不用说二位,就是我们大家看着也心塞。想当年滴滴的胜出就是因为一个“快”字,当然现在的滴滴我们暂且不表。

那么2B或企业服务又该如何呢?这里有三个基本层面的问题:

1、项目本身的生命周期

2、资本的退出规律

3、创业者的心力

我们一一道来。

1、项目本身的生命周期

企业服务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它是切着流程、逻辑和行业脉络走的,这是一个慢生意。其次,任何一个业务流程后面都有一个利益共生体,不是单一存在,一个项目的成功必须经过利益共生体的集体验证,这也是一个慢生意。

如果说一个2C项目的(阶段性)成功有3个决定性维度,比如市场需求、产品体验与延展空间,那么2B的至少有6个,比如刚性需求 (仅仅是需求还不一定撑得起2B的项目)、产品逻辑、产品体验、延展空间、模块化能力、服务能力等,当任何事物乘以2的时候,性质就决然不一样了。仅就这6个维度的演变,就已然是不同的时空,更何况还有诸多难以量化但又切实发挥影响的不确定因素比如:企业融合、团队对接、数据对接、沟通效率等等,而这些,2C项目大多沾染不上。

从另一个层面看,2C的项目针对消费习惯设计,而消费习惯是容易引导的,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新的消费模式很容易互相影响和渗透,而2B的项目针对企业、更明确地说是行业运营习惯,行业习惯惯性太大,而且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总体仍是孤岛状,新的运营模式很难传播与互相影响。

最近几年微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孤岛的形态,比如公众号、行业社群等,但其上限也日趋明显,在微信上企业之间的互联沟通仍是基于自然人,他们所传递的只能是表层信息,但企业之间的沟通还需要深层信息比如系统对接、服务集成等等,这些是微信尤其是企业微信以及其他大多数协同软件都共同面临的坎儿,而这也就是为什么SLACK 厉害,因为SLACK 可以做到后台集成与前端沟通的并发。

SO,企业服务项目无论内外都注定了是一个time work。当然你也可以片面追求快,但如果是脱离了生长规律的快,却只能加速死亡。但这也绝非是为慢求慢,而是要尊重项目自有的规律和节奏,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2、资本的退出规律

资本是科技文明时代的必须,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当前文明就无法发展起来,这个文明是基于网络信息在海量受众之上快速传播的生态,之前作坊式的1+1=2的直线生产模式显然难以满足需求,新的生态需要一种几何级数的增长模式,截至目前也只有资本才能制造这种级别的推动力,它必须以一当十、以零生万物。

这就意味着资本必须具备快进快出以及稳准狠的张力,这也是资本本身的宿命与生长规律,否则它将难以为继。“项目孵化”这个词也是源于此,孵化的是什么?是张力、是以一当十的影响力,所以为什么无论2C还是2B都必须有延展性,没有延展性就没有射程,没有射程就没有影响力。

资本是一项有趣的游戏,而且扔球者与接球者必须共同研习,才能达到一种“恰到点儿上”的碰撞,最佳状态是天雷遇地火般的撞击。接球者最重要,必须铆足劲儿做好燃点准备,早点晚点都不行。具体讲就是创业者得知道自己的燃点在哪里、怎么点燃、怎么爆发,以及爆发多远与多久。

3、创业者的心力

的确,最后必须落到创业者的心力上。近来颇受大家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创业即修行”,这绝非寻常励志那么简单。创业是什么?是从无到有,是由意识产生现实(物质),这很具佛法意味,“一切由心变现 “,所以说创业是心力的旅程。

这场修行的核心是关于所有叫”拉扯“的东西,得与失、进和退、放和收、别人和自己、还有,快和慢。你叫煎熬也好,叫博弈也好,叫平衡也罢,只要你创业这些东西就与你如影相随,你无时无刻不面临这些尖锐矛盾体,所以烦恼即菩提,创业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修行。

这场修行也是一场“极致的禅”,你心无旁骛,甚至大半生都在各种拉扯里寻找真理,要命的是,拉扯如斯你还必须同时看淡你的最爱、打消各种执着,在极度分裂中求得最深处的整齐划一。这需要创业者进入到一种极具包容力的中空状态,虚无但又容万物,比如当众人皆快唯你慢的时候,外在的快与内在的慢和谐共存,支撑点在哪里?在你对事情的洞察,对事情自有发展规律的拿捏与掌控。这是一种惟有修行才能得来的笃定和自信,它足以强大以支撑各种拉扯。

创业者面临的是一个再喧闹不过的世界,娱乐圈比起创投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时候再加上自身对项目的执着很容易“因焦急而犯错,却不自知”。企业也罢,项目也罢,外在似乎都有一大堆可以说出的共性,但没有任何两个企业可以相互复制,哪怕它们处在同一个行业做着同样的业务。来路、途径、时间点、人员组成等等各种因素决定着任何一家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张三之成功去衡量李四之失败是违背基础逻辑的,所以任何EMBA课程乃至湖畔大学,仍然也只能开开脑洞而已。

好在企业服务的创业者大都不是拍脑门进来的,因为有一个行业和年限门槛,不在一个行业里熬个5、6甚至7、8年,难以独挑山头去挑战行业的某一个习惯性业务流程。 这是好事,从根儿上杜绝了各种激进和脑热。另一个好事是,VC圈也衍生出了专投企业服务的阵营,大家都开始尊重企业服务特有的生命周期与规律。

回到刚才说的资本碰撞游戏。我们说到正确的燃点,创始人必须在项目生命规律与资本的退出规律之间找到平衡点,核心是对自己的项目有神通般的洞见,出招与接招都要神准,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所谓神准并非指每一步都可以拿外在标准上的高分,而是因为你能洞悉与尊重项目自有的规律不冒进、也不迟顿,勇于战斗也甘于放手,那种境界就是:很多事情回头看时才更加确信“难怪当时那样而不是这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