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纺织行业,2016年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梳理,供给侧改革,互联网+纺织,产业转移与反向供应链。
2016年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是政策影响较大的一年。当钢铁、煤炭等行业享受到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红利时,纺织行业这一年的影响却显得被乌云笼罩。一方面,从年初江浙地区印染就整顿开始;到年关,广东、河北等地的接连环保整治,许多印染厂不得不停止生产,甚至提前放年假。整个行业在换档备货的当口一度陷入了停滞。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政策的收紧,可以预见的是在江浙地区仍然会有很多企业受到影响。高能耗、高污染的纺织相关制造业可能将失去这一优势产业基地而出现迁移。因此印染企业,要将责任意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中,强化对能源资源、污水处理、化学品等的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印染绿色进程。而与之息息相关的面料企业,也必须要做出改变,找出一条求生之路,才能逐渐扭转不利局面。
2016年,“互联网+”依旧汹涌澎湃、激荡人心,传统行业面临变革进化,创业新贵希图加速升级。尽管互联网+在近一两年内刮起了旋风,然而在很多行业内部都并没有实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较有影响力的改造。纺织面料行业也积极探索起“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希望借此机遇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从2015年开始,就陆续有各种围绕纺织面料的B2B交易平台上线并有部分项目获得融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希望对原有交易模式加以影响——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图案进而匹配货源;通过人工团队跑档口进行采购寻缘;通过在批发源头建立样品展示中心等等。
虽然电商浪潮一波接一波袭来,但真正成熟的面料电商平台可以说还并未出现,似乎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传统的贸易方式仍然牵引着整个行业,像滴滴,优步摧枯拉朽般的营销,并改变传统出行业态的状况并未在这个行业复制,一切似乎仅停留在平台创始人手中的PPT上。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触网是未来纺织行业的趋势。但是,这一巨大市场不可能被某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和瓜分。未来围绕“互联网+”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纺织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已进入关键时期,这给产业转移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带来诸多挑战。在IT行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一直有一个说法,Copy to China——然而,在我们的传统制造业,东南亚国家正拿着中国10年前、乃至20年前类似的大环境——低廉的人力成本,较小的环境压力侵蚀着我们的市场份额,对国内纺织低端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有效利用东南亚的人口红利、关税福利、招商政策的优势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成为中国纺企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玩法,有行业人考虑把这种趋势利用起来,通过海外跨境的方式把原材料进进来,在中国市场完成之后的工序从而为下游的服装行业提供输出。
“走出去”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贸易壁垒的阻碍,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升级发展,打造区域性乃至更大范围的品牌效应对于企业国际化的长远发展意义尤为重要。不过企业也要防范东南亚的风险,目前,不少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纺织服装企业上下游的保障难以保障。特别是如果采用大量的中国生产设备,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因为零件缺失或修复过程过长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尽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邻,但是文化、宗教、风俗存在差异,企业需要适应当地的民风、习惯以及文化心理,这些都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任务。
在中国,要举C2B、或者反向供应链的例子离不开几个品牌,海尔、韩都衣舍、红领集团——其中的两家企业均来自服装行业。服装品牌根据下游消费者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游的供应链结构,并借助这一方式取得新成功。
而很多上游的供应链,面料企业/印染企业乃至是上述的B2B平台都曾考虑过这样的发展路径,却苦于无法落地。应该认识到,上述企业的成功已经在业务更上层的组织结构层面上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业务和流程的适应。上述品牌作为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成功管理了其上游供应链的供给能力;而在刚才提到的面料企业、印染企业乃至这一层级的B2B交易平台,因为自身体量的问题很难有效地组织供应链进行相应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