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磊在微软亚洲工程院工作七年,期间任职于微软Office 365部门,亲眼见证了微软由Office到Office 365的云化转型。
在微软工作期间,他看到中国企业级市场正发生变化:用友、金蝶等国产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微软、Oracle等外资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尽管服务水平仍然较低,但中国企业级市场空间很大,本土化、自主可控是未来的趋势。
花磊发现,云计算是个非常大的技术转型市场,很多中国企业都在提“互联网+”。传统行业大量往云上迁移,底层基础架构从传统IT架构变成互联网架构。以银行客户为例,IBM小型机时代终将过去,X86、虚拟化为主的云计算架构在未来会成为主流。
2012年,花磊离开微软,投身于中国云计算转型的浪潮中,成立BoCloud博云,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为主的企业级客户提供基于Docker的应用管理平台、基于开放架构的运维管理平台、服务治理平台,帮助企业客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简化运维、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
近期,爱分析对花磊进行专访,他针对私有云市场格局、容器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自己观点,现将精彩内容分享。
我们看到云计算现在分为这么几个跑道,IaaS层OpenStack与VMware竞争虚拟化市场,PaaS层创业公司与EMC、IBM竞争。
我们将基于X86的IaaS市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外闭源产品VMware,第二类是OpenStack产品,第三类是基于开源虚拟化底层技术XEN、KVM等构建的商业化产品。从市场上来看,以金融行业为例,VMware还是金融企业生产环境下虚拟化的首选,OpenStack在努力追赶并在开发测试环境中有大量使用,但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往上看,PaaS层同样可以分成三大阵营:第一个是以EMC的Cloud Foundry和IBM的Bluemix为主的阵营,Cloud Foundry也基于开源战略,Bluemix就是基于Cloud Foundry的封装;第二类是以RedHat为主的Openshift阵营,Openshift同样基于开放战略,Openshift的最新版本是基于Kubernetes的封装,Openshift的商业版本已经在国内落地多个大型案例;第三类是目前容器创业公司积极构建的轻量型PaaS平台,根据其调度模型又分为三个派别:Swarm、Kubernetes和Mesos。
从PaaS层三大阵营的市场来看,前两类依然占据主流,而Docker这类轻量型平台还刚刚兴起。
BoCloud博云一方面通过与Red Hat的战略合作,为客户提供深度定制化的基于Openshift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对客户案例积累提供自主开发的基于swarm的轻量化容器云解决方案,在市场上选择的是一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路线
本质上,容器是基于LXC技术对硬件资源划道的技术。有些人把容器称为轻量级虚拟化,其实不是的,每个容器实际上是跑在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虚拟化技术核心是解决物理资源的池化,提供云主机,而容器技术实际上一群共享操作系统进程。
举个例子,高速公路都需要划分行车道,划出来的每一条行车道都依赖于高速公路本身的地基。划出行车道后,应用就限制在这个行车道内运行,因此容器是对宿主机进行了划道。
容器比较灵活、有弹性,是因为容器可以动态扩容。当应用增加时,可以根据事先规则来重新划道。高速公路从最初的两车道划成四车道,通过能力就变强。容器能支持海量应用,就是因为可以根据应用特点和规则,来进行适当划分行车道。比如说,本身只有一个容器,压力变大后,变成四个容器,这样处理能力就变强很多。
容器另外一个特点是可以做周边环境的封装。比如今天我们谈话,桌子上的茶杯、钢笔都是周围环境。容器可以把环境封装,变成应用模板,过几天其他人来谈话,可以直接使用这个环境。因此,容器可以固化环境,实现敏捷开发,加快应用发布速度。
很多投资人会问,容器的市场是不是很小?我想这么解释就清楚了,因为大量应用都跑在容器上面,容器与应用的依附性很强,对应用的改造、周边环境对接,都是容器技术可以解决的。容器技术可以衍生出多个产品形态,例如基于容器产品的互联网应用发布平台、基于容器的连接开发和运维的持续发布、自动部署平台、解决高负载下的弹性扩容平台等等,容器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微服务架构在传统行业的落地。
BoCloud博云在这方面便提供了容器管理平台产品Beyondcontainer和自动化运维平台产品BeyondBSM来满足市场上客户对这些问题的需求。
对企业服务公司来说,产品公司的一个核心指标是产品化率,就是重复销售定制化少的部分所占比例。产品化率最高的是硬件,不可能做定制。产品化率次高是底层软件。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提供PaaS产品的产品化率。
产品化率的一个通俗计算方式就是看一个项目中实施人力成本占比,派的人越少,产品化率越高。
BoCloud博云现在的产品化率可以达到55%-65%,这是我们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比较固定的产品。我们预计随着市场成熟和客户认知集中,这个产品化率还会提高,但是超过70%会很难,毕竟我们是要和应用结合。我认为目前整个行业的产品化率平均水平在40-50%左右。
我们选择行业时,一定会选择那些互联网转型需求很旺盛的行业和行业部门,推出的产品都是为他们做底层支撑。我们发现,金融、电力、零售、政务等行业客户上云意愿都很强烈,这些行业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应用非常多,缩短开发应用时间的需求很大。
我们最初选择切入金融行业,而没有选择互联网行业,主要是处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金融行业客户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很大,互联网金融抢占了不少传统银行的市场;
第二,金融类需求在中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如理财、保险、证券等;
第三,大量传统金融机构转型的想法很强烈,他们是希望技术真正应用到业务场景中,需要云计算厂商帮其建立云架构。
去年,银监会发布“十三五”IT规划建议稿,直接表明希望未来五年时间,把银行60%的应用迁移到云架构上。很多银行都在启动类似的事情,因此银行肯定是非常典型的目标客户。我们通常与银行的IT部门去沟通,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因为他们正在面临互联网流量的冲击。
目前,银行客户受到监管的限制,对公有云的稳定性、安全性特别是数据上云还存在疑问,所以公有云为主的架构在银行客户并不太常见,在证券、保险行业需求比较大。
从我们接触的金融客户来看,他们希望和互联网企业一样采用开放架构,可以基于开放架构去构建灵活敏捷的应用架构;同时客户希望服务商可以提供长期可靠的服务交付和持续多年的服务支持能力,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客户的需求和创业公司普遍年轻、流动性大的特点存在差距,不过这也是创业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在机遇。去年博云和红帽达成战略合作,综合博云灵活交付能力强和红帽长期服务能力强的特点,希望为金融客户提供优选解决方案,目前博云和红帽的联合解决方案已经在多个客户处落地。
我认为现在私有云市场格局还不明了,客户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基于开源技术的私有云比例还不是很高。从应用上来看,国内互联网转型速度很快,上容器技术都比较激进,甚至政务部门也纷纷转型,开始将系统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因此,我认为市场没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技术稳定性和持续服务能力。
从技术稳定性上来看,国内这些公司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可,无论是OpenStack还是容器公司,服务能力和规模都还不大,如果有一家企业能快速走出来,发展到上千人的规模,服务能力会变得比较强。
服务能力包括产品更新升级、应对客户问题的能力。微软在全球有支持中心,这么成熟的产品也会经常有问题,开源产品更是如此,需要大量服务支持工作。这点是大多数创业公司没有提及的,有了服务才能重复收费,才能靠订阅服务收费,将服务能力转化成产品收费。
现在云计算公司成立时间不长,持续服务能力还未得到验证,还没有出现那种持续服务5至10年的客户。当云计算产品在生产环境中大量使用,有可能出现稳定性、安全性的问题,那时候市场会出现一轮洗牌。
因此,我认为私有云市场目前还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市场格局会在未来两三年更加明确。再过几年,会有一批企业达到中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他们会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兼并重组,加强自己的研发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