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谈产业升级,互联网转型,不懂技术怎么办,轮到落地了,找个技术人才怎么这么难?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技术发展之路呢?今天让我来告诉你——
真没有。
但,其中还是有些方法论可以遵循的,比如这篇文讲到的。提早看到这些,至少可以让你从最开始就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本文将企业的发展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分别针对这三个阶段,讲述对应的关键要素和技术路径,以及注意点。全篇一共3千字,读完耗时5分钟。
不同类型的公司技术有不同的定位。有些公司本身就是技术创业,依靠某项独特的技术能力打造某项生意。他们不在我要讨论之列。下面说的这些,适合于根植于某个传统业务,想要借助技术力量升级的那些转型家或创业者们。
初创期
阶段特征:揭竿举旗,桃园结义
时间:企业刚成立,或传统企业刚开始做互联网转型。
模式:商业模式停留在理论推演,或小规模尝试过,业务非常不稳定。
资金:捉襟见肘,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天使轮或A轮。
团队:三五好汉,志同道合。业务或许精通,但缺乏懂技术的人,或是懂互联网的人。
关键词:数据 数据 数据 模式验证 速度
要做什么?
这个阶段就做两件事:确定方向,打好基础。
什么意思?就是字面意思。踏踏实实验证模式,诚实客观面对用户,一笔一笔完成订单,一点一滴积累数据,思考真正的行业价值。
这个阶段是业务导向,技术应该做到“刚刚好”支撑上述目标。“刚刚好”很重要,既不是打造一个淘宝级大而全的网站,也不是对于技术吝啬投入。对于“刚刚好”诠释得最好的应该是这本叫作《精益创业》的书,美国人写的,对价值假设和最小化产品原则讲得很透彻,值得一读。
收集数据
数据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命脉,无论是哪个行业;
从最初就应该建立基础数据标准,做好数据类型、规范、收集工作,否则以后再整理会是一场噩梦;
例如用户、商品等数据模型相对来说变化较小,可以先从它们做起;
不要认为系统搭建好再做,即使没有系统,也可以用excel等工具收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数据,要为将来的数据结构化打下基础。
验证商业模式
时刻谨记这个目标。打造技术原型,只做必要的东西,其它一律不做;
最小化开发,不要寻求做深,这是基于时间和成本的考虑;
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树大易招风,船小好掉头;
给技术多投入一些资源是值得的,因为长期来看,它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
这个阶段,建议和有经验的第三方合作,内因是自建团队耗时耗力,外因是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成熟解决方案。可以在业务模式上试错,但不要盲目在技术上试错。
注意什么?
注意选择一个稳定、有经验的第三方合作,他们最好有类似成熟产品。
即使和第三方合作,自己对于数据如何收集、线上流程怎么走等问题也要亲历亲为,严加把关。
别陶醉在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商业模式,别纸上谈兵,别妄想用海市蜃楼去融资。
别觉得技术很简单,也别觉得技术很难,这和结婚一样,关键是适合。
发展期
阶段特征:开疆扩土,如火如荼
时间:业务规模快速扩大,用户量激增,业界开始小有名气。
模式:商业模式被验证,业务趋于稳定,网站有自然流量产生,开始区域扩张。
资金:贫困已脱,小康未达。能自己造血。B轮或C轮。
团队:开始有专门的技术团队,甚至有一个称职的CTO。
关键词:产品升级 用户体验 技术人才 数据决策
要做什么?
当商业模式被验证后,所要做的就是快速扩大规模。扩大规模有三个维度:用户、区域、服务。这三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用户量、活跃度是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关键衡量指标,营销是手段,产品是本质。而当你的区域和服务范围扩大,业务的复杂性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系统的复杂性上升,因此这个阶段的产品升级和优化很重要。
产品升级
产品不断升级,增加新功能,优化原有功能,支持业务发展;
即使系统规模扩大,也要始终关注基础数据体系的构建,各个系统数据最好能打通;
用户体验远不止是界面好看,它是用户对你整个企业的感知,一定要站在用户角度去使用你的系统;
注意顶层技术架构的搭建,不仅关注功能层面,也要关注性能、扩展性等方面;
开始进行辅助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比如内部管理、财务梳理等。采购或自建。
人才引进
制定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从预算、人员规模、组织架构等方面;
和第三方合作的同时,着手进行技术人员的储备,找到适合的CTO、产品和开发人员;
对待码农和业务人员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创新。
建立数据反馈机制
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来衡量产品效果,而不是主观臆断;
多进行用户调研,关注用户使用习惯和感受;
要有BI(商务智能)系统的意识,并着手开始建立。
这个阶段,产品要做深做透,吸引新客,黏住老客。而由于业务的快速增长,系统需要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变化多端的业务场景,第三方的响应速度很可能跟不上了,自建技术团队势在必行。
注意什么?
产品的扩建应该遵循价值导向,开发前多做做沙盘推演。当业务复杂化后,会产生很多“伪需求”,花了很多成本开发,但没资源运营或运营效果甚微,得不偿失。
关键技术人员的引进要谨慎,我见过太多走了弯路的企业。这背后不关是一两个人,还涉及到管理模式、技术栈等很多问题,多听听技术专家的建议不是坏事,减少由于自己对这块知识领域空缺所带来的风险。有时为了一个关键人选,三顾茅庐,耗个大半年也是值得的。
另外,这个阶段需要快速决策,但不再像最初时更多依赖创始人的直觉,把脑袋拍紫了,还不如多看看数据指标。
成熟期
阶段特征:城池已立,保成守业
时间:企业已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增长稳定,财务健康。
模式:形成商业闭环,扩大外延,在行业内形成口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资金:初步盈利或逼近盈利,账面有充裕的资金。D轮或E轮。
团队:团队具一定规模,按职能甚至业务线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
关键词:组织流程 团队建设 技术壁垒 数据驱动
要做什么?
企业到了这个阶段,业务和技术可谓是并驾齐驱。技术不再单纯是业务的支撑,它开始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路线,甚至在某些方面,通过技术的先进性引领业务的发展。比如电商中的精准化推荐等大数据应用。因此,需要为技术部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给于自由空间方便其相对独立发展。
建立技术体系
由于业务发展迅速或多样化,需要建立一套机制使技术能够快速响应。这套机制一样应该是价值导向的;
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公司发展,可以按不同职能、事业部来组建团队,可以组建管理和辅助职能的团队,比如项目管理、QA等部门;
建立标准化研发流程、规范、标准和服务响应机制;
建立技术考核、奖惩、晋级体系。
建立技术壁垒
注意行业动向和技术趋势,建立创新团队寻找技术和自身业务的结合点或引爆点;
进行业务和技术的顶层设计,可规划重点项目以实现突破;
系统提前布局,但有成本意识;
招募一流人才,抢占行业高点。
在企业大战略下,技术和业务深度协同,相互形成推波助澜之势。这时单纯的业务线上化已不是主要目标,目标变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利用技术优势形成行业壁垒,在更高维度上和对手竞争。要给予技术团队自由度和空间,给创新者予动力,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技术已经从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
注意什么?
技术管理是门艺术,是在动态博弈中寻求平衡点,死板的KPI和松散的制度一样不能带来最大化的价值输出。可以多看成功企业的模式,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契合。
数据仍然很重要,很多公司做到最后,发现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多年积累的数据。但数据是死的,要使它能变现,少不了基于行业建模的挖掘、清洗、梳理和分析。成立一个专门的数据部门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总结成一个口诀:
在不同阶段做适合的事,使技术和业务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