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逻辑简单的说是3S原则。Significant大市场:市场要足够大,如果是垂直市场就更好;Scalable可扩张:互联网就是典型,一次投入,爆炸式盈利,一个指数模型;Sustainable可防御:在中国可防守性特别重要,大公司一定有要上下游通吃的能力才能守得住。携程去哪儿、滴滴快的的合并都是为了强化这种可防守性。
在中国,互联网创业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成功了,也并不代表一切,很有可能从另外一个你想不到的地方,有对手出来把你灭掉。在美国却不一样,每个细节上都有一个公司活的很滋润,但中国都是一家通吃的。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一定要想清楚,你这个切入点,你这个商业模式在这个产业链里面是否可防御。
防御可以从几个点来讲:首先,你对流量是否有依赖性,如果有自发流量这个可以防御,如果依靠其它平台的流量,需要买流量的,是很难防御的。第二,如果对客户,对供应商有很强的控制力,这也是可防御的。第三,战场纵深也很重要,如果太浅也守不住,管理难度也很重要,你对管理的宽度也是一种竞争壁垒。
怎么产生自有流量?靠内容、靠社交媒体,如果你有好的内容可以靠社交媒体产生自有流量,这种流量才是值钱和安全的。我们投去哪儿的时候,关心的是它自有流量的比列,如果自有流量比例50%以上,那项目就非常安全。
我们讲创业者一定要先拼长板,再拼短板,要抢先获得融资,把业务优势转化成融资优势,关键是速度,不要过分纠结估值和金额,要充分发挥你团队的长板,把长板发挥出来以后,走向正向循环以后,到B轮再补齐自己的短板。在早期,在A轮、在天使轮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你团队自己的优势。
我们每年投的项目不多,差不多就10个,这样必须讲命中率,事先就要做很多功课。我们投的饿了么、滴滴和映客都是热门企业,这些项目就符合我的3S标准。
对于早期项目来说,找到正确的投资人非常重要,早期的天使投资和A轮投资人是帮你看方向的。今天任何新的商业模式都是没有被证明过的,所以早期天使投资人真的是坐在副驾驶上帮你看方向,这也是早期投资的价值。
投资有投资的标准,坚持标准投的话,其实是投不出去多少钱的。赛道就那么多,能做成的公司就那么多如果你(投资人)要成为大风口上的赢家,必须要做好功课。首先要研究一下风口在哪里,然后看哪个团队在这个方面最有优势。其实在中国,这个事情并不那么难,只要把行业里所有团队都见一面,最多有两个团队值得投资,这时,就看你的眼光了。
我对创业者的人格标准很简单——有闯劲。最好发现4年前的程维、5年前的张旭豪、10年前的庄辰超,当初他们虽然很年轻,但很有闯劲,有决心做一个大平台。只招年轻人,不考虑70后。当然了,创业者一定要比投资人更懂自己所在的市场,深刻地知道这个行业的核心成功要素是什么,而且你的团队要具备这些要素,这样你才能打动投资人。
我个人比较倾向只投大风口,因为我们最宝贵的是时间而不是钱,你给一个企业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坚持原则,只投最有希望成功的企业。
如果你要投到大风口上的赢家,必须要做好功课。首先要研究一下这个风口的关键在哪里,然后看哪个团队在这个方面最有优势。在中国,只要把行业里所有团队都见一面,最多有两个团队值得投资,这时就看你的眼光了。
在这个行业里,被骗过的投资人太多了,被骗是因为你自己没做家庭作业。实际上这个行业很小,做尽职调查很容易,关键是你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活该被骗。总之,投资最重要的就是纪律,我的纪律就是3S标准和做足功课,大部分的失败都是因为你没有严守自己的纪律。
映客也是一样,映客是我们去年10月份投的,今年春节以后上线的直播平台基本都没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真的非常难,就3-6个月时间,如果在这3-6个月时间里面你真的抓住机会了,就起来。没起来,就起不来了。
再比如单车共享,现在ofo拿到融资以后,后面虽然还有很多人想追赶,但是几乎很困难。今天投资人也非常抱团,尽可能的集中精力。第三、第四名可能没人愿意投,甚至在第一、二名融资的时候都会相互阻击,所以你千万一定要抓住这时间窗口,尽快上线、尽快聚焦。
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太容易的往往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其商业模式也是非常简单易懂的,无论是操作难度还是复制难度。
大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简单的把线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联网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颠覆传统产业。这样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模式时,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够去思考:创业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对手从想象不到的角度打过来?
反之,我发现那些真正有潜质的项目,却往往因为另辟蹊径让大多数人看不出门路。
比如说去哪儿,CC(庄辰超)真的是找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投资机构,可是没人相信在百度和携程之间还能再出一个平台。没有人投他,我们是他唯一的一个TS。
比如说滴滴,大部分投资人都在疑问,Uber在美国从专车切入,为什么滴滴从出租车开始?滴滴见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见过了,那时候他流动的钱基本花完了。
再比如说唐岩(陌陌CEO)出来融资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投资人(包括本人)还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亿用户后,被QQ在半年内灭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吗?
很多人都说我愿意赌风口,其实真正的风口往往是规律。
现在大家一提到任何一个风口期,往往拿以下数据作为衡量指标:拿到A、B、C轮基本都是在12个月之内。如果不是这样的节奏,创业肯定不是在一个风口上。因为这个时候速度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聚焦在你的核心优势上面。
但这只是表象,背后往往有行业发展的逻辑作为支撑,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20%的渗透率。
中国互联网BAT基本1999年2000年成立的,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元年。中国二线的互联网公司,赶集、58、去哪儿都是05年06年成立的,为什么05年06年有这么多诞生?也很简单,05年左右中国的PC互联网的渗透率到20%,任何一个市场用户渗透率到20%以后就开始起来了,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事半功倍。
移动互联网一样的,如果我们把苹果第一代07年上市的作为移动互联网元年,中国今天比较火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基本2011年2012年成立的,同样2011年、2012年也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到达20%。
今天AR、VR也是一样,现在你看身边有多少朋友在用?科技界的、喜欢尝鲜的朋友当中都很少人在用,1%不到。对VC来讲,我们看到渗透率是到15%以后可以开始投,10%以上可以关注。对创业者来说至少到5%到10%创业才有机会。今天1%都没到,这个时间点确实有点早。
当然,我也劝创业者们千万不要去赌这次的时间点——我们要看到数字,证明这个时间点是真的快到了以后再出手。做的太早很容易成为先烈,而且,即使你熬到了风口来了以后,这个风口也不是你的,比如很多公司做得比滴滴早,他们也熬到了风口来的时候,但思维、DNA 已经不适合那个风口。
现在讲创业者每轮融资该做什么的非常多,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了,但我发现还是有不少项目死在没有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上面。
1.磨合团队。我们投资的时候,最好这个团队是要一起合作六个月以上我们才敢投。因为创业的压力非常大,能不能一起很愉快的合作是非常大的考验。
2.证明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和美国的创业几乎同步,因此某个商业模式到底成不成立,都还尚未验证过。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决什么问题,给用户提供什么价值,而不是只想到一个概念。如果一个 CEO 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清楚,那这个公司肯定是没有希望。
3.控制好烧钱。最好三十到五十万一个月,才有比较容易有冗余的时间。因为任何一个创业公司一下子找到正确商业模式都很难,百度曾同时尝试过六个商业模式,第三个付费搜索成功了,这还是比较幸运的,对于大多数创业者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1.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投OFO的时候,因为校园是封闭市场,频次很高,一辆车每天能用七八到十次,差不多赚个五六块钱,单车成本是两百块钱,多长时间能赚回来,这是算得出来。但到了校外,这个商业模式就还要验证。
2.验证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比如,某个商业模式北京证明是可行的,那么当它复制到三到五个城市,还是可行的吗?尤其是北上广深,能够拿下两个,基本上可以确认行业第一、第二的地位。
1.扩张。再拿一笔大钱,扩展20多个城市以上,所以创业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节奏,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创业节奏,如果碰到资本泡沫,这条路还是必须走下去。
我们有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投百姓网,没有投58,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像百姓的打法是成功的,像58的打法全都死掉了。58融了很多钱,最后上市,还把赶集并购了。
2.补短板。创业早期,你没有资格补短板,先要拼长板,今天任何一个好的商业想法,其实是上百个公司在搞。然后靠你的长板优势融资,再转化成业务优势,不断地正象循环,到了C轮就像进入半决赛,这时候才有资格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