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V纪源资本徐炳东:做投资要特别避免拍脑袋

佚名 寻找中国创客 2017-04-14 08:29:32

2014年以来,投资人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其中大部分都未曾经历过经济周期。一场危机的降临,让一些羽翼未丰的年轻人产生了慌乱感。

在遭遇寒冬,新生代投资人变得小心翼翼之后,老牌的美元基金却在加紧扩张。

不久前,徐炳东离任SIG董事总经理,加盟GGV纪源资本出任管理合伙人。在此之前, GGV纪源资本持续延揽人才,去哪儿前首席运营官彭笑玫、Haystack基金创始人Semil Shah等人相继加盟。

徐炳东

从2005年进入VC行业,徐炳东经历了泡沫破裂后的惨淡,以及投资热潮里的疯狂。他犯过错,交过学费,也在不停地观察和反思。

他认为,真正赚大钱的机会,就藏在别人都不投的时候。但VC投资要特别避免拍脑袋,犯错后要及时止损,如果犯错还要坚持到最后,孤注一掷,非常危险。”

以下是他的故事和思考,Enjoy:

从投行到VC,不要因盲目而拒绝

我刚开始工作,是做投资银行。在学生时代,投资银行给我的感觉是酷酷的、很专业,每天见的都是高大上的客户,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但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它不是做投资的,主要做中介业务。

最高峰的时候,我一天要做两个到三个PPT,你说真让我对公司有什么分析吗?没有,基本全是公开信息整理,把PPT做得好看,没有错误就可以了。

那时候去见公司,西装革履的,说出来的话基本都是八股文,内容无非是公司很好,将来可以更好,我们可以帮公司做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资源是什么,就这些事情。

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就开始寻找一些方向,有没有可能去做一些更专业的事情,当时有个朋友跟我说,可以做VC,我觉得这是蛮有趣的方向,但同时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2000年那轮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五六年时间,中国其实没什么人愿意做VC。这个市场正处于低潮期。

我转型后去的第一个基金是TDF(华盈基金)。在TDF那两年,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有一次我看了一个项目,回来后问合伙人,我应该怎么写这个公司的报告,写正面点还是负面点?现在想想这个问题很可笑,当时我的角色还没有转过来。原来我是卖方角色,做投资后,我变成了买方,这个项目能不能让我舒服,我要自己要说服自己,而不是用报告说服别人。

有一次我和David Su(徐传陞)去开会,见了一家游戏公司。当时我还年轻,对很多项目提不出太多想法,甚至要跟着别人的想法都很难。开完会以后,David问我,你为什么一个问题也不问?我开玩笑说这个公司太烂,我一个问题都不想问。

David跟我说,就算公司不是很好,你也应该顺着逻辑去问一遍,你帮他理思路,其实自己也在理。见一些哪怕没有那么完美的公司,你也可以学习到很多。

这给我很多感触。投资人每天见很多公司,有些公司一开始就知道它不完美,但是还是希望能去聊。我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认识可能是错的,即使是对的,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学习到很多不同行业的知识。所以,不要因为盲目而拒绝。

做投资要特别避免拍脑袋

转做VC后,就是在不停地试错,但错误会让人更快的成长。

分众传媒上市后,它带起来的高估值,激活了户外媒体创业投资热。我们当时也投了一个户外媒体的项目。因为户外是资源垄断性东西,比较好掌控,所以我们就到处寻找有资源的人。后来就找了一个北京的创始人,他有很多一线城市的资源。

这个案子当时很抢手,有三家VC在角逐,现在都是中国声名显赫的投资公司,甚至还哄抬了一下价格。最后三家坐下来合作,投了这家公司。但这家公司的运营资源一直没有落地,浮在半空中。两三年时间后,慢慢不了了之。

当时犯这个错误,是大家拍脑袋的结果。按照创始人给的资源,这是一个300亿的市场,假设50%可以实现,那一年就有150亿,怎么算都赚钱。我们做了一个精美的模型,人人都觉得非常满意,非常乐观。但最后公司连资源都没有完全落实下来。

其实投资人很容易拍脑袋,特别是在当年那个时点上。当时,几乎中国每家VC都投过一家户外媒体,这些公司基本上全都死了,或者全都半死不活的。

这个失败给我了两个经验。第一,要特别避免拍脑袋,不是说不能做模型,但不要过分依赖于模型,要真正关注模型之前的那些假设,当你对这个行业不了解,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很容易对这些假设过于乐观。

第二,不要过于看重有资源或者有关系的人,这对一个商业来说是有巨大的风险。你如果赌这些资源最后能落地,就不是在投一个商业本身,而是在投一个人,但投人和投创业者是两回事情。

三家大牌VC,在那个时点上共同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并非完全是偶然。接下来的几年,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移动互联网兴起时,几乎每家VC都投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媒体。零售起来的时候,他们又投了一些零售公司。

大家都在付学费,都在付出很多代价。区别是,有些人能够很快缓过神来,觉得自己这件事情做错了,怎么用最低的成本把钱拿回来。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坚持到最后,特别是在孤注一掷的时候,同时投了几家,就很容易出事。

VC不敢投,正是赚大钱的时候

我刚进VC的前三年,是一个最差的时间点。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这之后的5年,中国和全世界的创投都非常箫条。

2008年的下半年到2010年的上半年,也是一个低谷。VC界当年有很多很搞笑的故事,很多LP都不允许GP call capital(催缴未付股金)。甚至我听说过有LP说,如果你这个时候call capital,我下期就不投你。

那个时候的状况是,VC不敢投,LP不让投,但是回过头看,在那个年代出手的人,全挣到大钱了。 

2010年前后,中国公司掀起美国上市的IPO狂潮,一下子把钱全赚回来了。比如电商里面的麦考林,房地产公司里面的易居中国,还有博纳、人人,这一波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市场不好,就不投资了,减慢速度无可厚非,要看得更仔细一些。但真正赚大钱的机会,就藏在别人都不投的时候。

我经历了两个经济周期,看的越来越明显,当别人都不看好的时候,就是出手的时候。放到今天,依然如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