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了数亿元后 “宋小菜”能否颠覆着传统菜市场

傅颖 浙江新闻 2017-06-16 08:31:16

一款出自“阿里创业系”的APP“宋小菜”, 以“互联网+手机订菜”的新颖模式,改变着杭州的蔬菜供应市场。

它通过手机终端搜集每一个菜贩子的采购需求,对每种蔬菜全年的价格和供需做出准确的预估,进而直接指导山东等农业生产基地“按需生产”。城里的菜贩不用再起早摸黑,偏远乡村的农民也不用再为产量过剩担惊受怕。

短短两年时间,这一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杭州菜场模式”,迅速在北京、上海、苏州、武汉等地复制,并引起了农业部的高度关注。

在今年5月举行的中国蔬菜协会年度行业峰会上,农业部点名表扬了杭州“宋小菜”的反向供应链模式,称其在农业体制改革领域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中国蔬菜协会将在大宗蔬菜价格行情数据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改革上,与“宋小菜”进行深度合作。

这场以大数据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动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正在从杭州出发,辐射全国。

6月9日一早,在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万寿亭农贸市场门口,记者见到了如约而至的余玲兵。这位阿里巴巴前高管、淘宝农业电商和淘宝特色中国馆的创始人,戴一副黑框眼镜,气质温和而又精神饱满,完全符合人们对于“互联网高管”的想象。

然而,接下来这大半天的行程和经历,却让记者见识了他完全不同的一面:

从万寿亭农贸市场到勾庄蔬菜批发市场,余玲兵熟门熟路地穿梭于摊位之间,和形形色色的菜贩相谈甚欢,看得出交情非同一般;说到兴起处,还随手拨弄一下面前的蔬菜,甚至称兄道弟地拍着对方肩膀开几句玩笑。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动力,让这位本该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氛围中开展工作的阿里前高管,成天“混迹”于菜场的嘈杂之中?

还要从几年前说起。彼时,余玲兵是在阿里身处高位的风云人物。他清楚地记得,在2014年12月13日,自己看了一篇关于菜贩的报道,说他们每晚10时就去进货,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但一天下来还挣不到300元。

“我当时就想,怎么让菜贩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奇思妙想。然而,作为高管身处阿里,意味着,以互联网改变社会的理想,很容易就能和丰厚的支持资源相结合,变成切实的创业项目。

于是,“宋小菜”诞生了。从一个创意到完成公司注册,这个农产品B2B平台只用了18天。而这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高管,从此一头扎进农贸市场,天天灰头土脸地与菜贩们打交道,试图摸清卖菜的门道。

“刚开始,凌晨、上午、中午和傍晚都要去,每天至少跑四五次”,余玲兵告诉记者,“因为等级、产地、包装、品质、价格、下游的使用情况,都需要泡在农贸市场里才能了解到。”

万寿亭、古荡、翠苑、萧山新农都、转塘……随着余玲兵带着他特有的亲和力跑遍了杭州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很多摊主都开始用手机APP订菜。如今,“宋小菜”已基本覆盖了杭州主流的农贸市场和二级批零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苏州也相继开通业务。

一名菜市场商户展示“宋小菜”APP上的下单详情

余玲兵“让菜贩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的愿望,已然成真。

55岁的王元保,在万寿亭农贸市场起早摸黑了很多年。而最近这两年,得益于“宋小菜”平台的供应链配送效率,这位售卖山药、生姜、蒜头等农产品的菜贩,终于“能多睡几个小时了”。

现在每天,在早晨的生意高峰过了之后,他只要根据当日销量,用“宋小菜”APP下单,补足第二天的货量就行了。甚至比价、分拣、确认等级规格等在之前耗时费神的工作,也可以同步完成。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戛然而止,反而越来越精彩。

菜市场里的商贩,只是“宋小菜”惠及的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第一批人。余玲兵想要做的,比这更多。

“丰收背后,其实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随着对于产业链了解的逐步深入,这位激情满满的创业者常常这样感叹。

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反馈不及时,作为供给方的农户、农民经纪人和生产合作社,又往往缺乏获取确切信息的渠道和知识,因此,无序生产、“丰收年成了囤积年”这样的消息,时有耳闻、令人心痛。

“作为互联网公司,能够做的,是利用实时得到的菜品采购大数据,不断聚合,最终传递出准确的供需信息,稳定整个产业链”,余玲兵说,“这些‘真相’,可以指导上游生产。”

那么,“宋小菜”的农产品需求大数据,离最上游的农民,可以有多近?

从三里亭到勾庄、扎根蔬菜市场12年的姜蒜批发商刘兰,老家在山东。而她的父辈,就是来杭的第一代“农民经纪人”,专门经营来自山东大蒜产区的农产品。在老家,刘兰家建有粗加工的厂房,一直有乡里乡亲的周边农户往那里送蒜头生姜。

在她看来,过去,“盲目跟风生产”,一直是农民生产的一个重大弊端。“如果上一年卖了好价格,就会一窝蜂地上,等到供过于求,又一下子产生恐慌”,她无奈地说,“那时我们也只能凭经验,卖完了再收。”

由于销量难以预测而需要用泡沫塑料“土法”冷藏蔬菜的存储行为,正在被实时数据反馈“即需即取”的新物流模式替代

如今,颇具“新生代”思维的刘兰,用上了“宋小菜”平台。她和丈夫在杭州一起经营的批发业务,甚至自创了“小齐姜业”的品牌。今年预计出货2万吨,是去年的整整两倍。

更重要的是,由于有“宋小菜”平台上明确的市场需求数据的支持,这些业务量,是大致稳定的。

稳定的量和品牌效应带来了产品溢价和销售增长,“实进实销”、减少囤货则大大降低了储存和运输成本。一进一出之间,得到利益的不仅仅是刘兰,还有老家的农人。

今年初,在山东安丘地区,刘兰的家人和乡亲们合伙,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下一步,还要为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

在合作社的人员组成中,由刘兰一家作为批发商、与“宋小菜”合作负责稳定的销售量,而家乡当地的农人,则作为合作社的共同成员,确保供应。“十个人中有八个都是在上游有土地的农民”,她说。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皂角树村村民刘伟福,当了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姜农。就在去年,38岁的他,忽然“华丽转型”,通过刘兰家加入了“互联网+农业合作社”模式,成为了“宋小菜”最上游的农民供应商之一,还担任了这个新型合作社的主要成员。

对于这种变化背后的详细原因,没有多少文化的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满满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现在,终于不用担心种多了卖不出去了!”

【浙江新闻+】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年聚焦“三农”。

在供需信息不对等,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情况下,对农民来说,“种什么、怎么种”是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

“宋小菜”通过“反向供应链”模式,提出“先有应再有供”,正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从需求端开始,指导供给侧。在这条产业链上,一路惠及菜贩、批发商、农业经纪人、农民等群体。而最终的愿景是,汇集起来的大数据库能够指导农业有计划生产,甚至朝着订单式生产方向发展。

“前阿里高管天天走访菜市场”,这样的故事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令人新奇的“都市新传说”。

在杭州,领军全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无现金城市生活”成为常态,普及各个年龄各个行业,这也就为“宋小菜”移动互联网服务在“蔬菜商贩”这样一个特定群体中也能得到迅速推广提供了基础。

从推进的动力来看,由阿里巴巴等商业巨头引领的创新创业的风潮和动能,已经积聚到了“集中爆发期”。许多以惯常思维看起来不可思议、难以企及的事,在这座城市,却因“阿里神话”的存在,成为激励许多人前行的理想航标;而反过来,这一腔热血,也在推动着“互联网之都”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并逐步辐射和带动全国其他地区。

这样一批懂技术、有理想的先行者们,借助最先进的科技和人文理念,正践行着种种顶层设计的思路,砥砺前行。相信最终惠及的,既是这个城市互联网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是全国各地相关产业链上、成千上万辛勤劳作的人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