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配老司机谈城配产业的3.0时代:挟门店以令诸侯

城配老司机 物流沙龙 2017-06-16 08:18:06

从第三篇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就有点走题了,扯得有点远。这一篇,可能会扯得更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展望和思考的,是城配产业而不只是配送企业配送企业仅仅是城配产业中的一个环节

  1. 城配老司机讲述车货匹配平台从“火热”到“冰冷”的发展

  2. 城配老司机谈城配产业的1.0+时代:打着科技的幌子干物流

  3. 城配老司机谈城配产业的2.0时代:商流如何促进物流


blob.png


城配产业的整个链路,不仅仅涵盖着配送模块(物流公司/车队)、仓储模块,也应该链接着配送业务的起源:我们的客户(平台也好、甲方也罢);更应该链接着业务的终点:我们的客户的客户(收货方/小店算是吧?)。

在这些显性环节的背后,还有商品维度、供应链设计隐性环节。甚至还要衍生至我们客户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的客户……只有从全链路的视角,正确的看待、理解、判断配送行为及相关方的发展和趋势,使配送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结构和前后端的制约因素,才能够更好的帮助配送企业决定自己的战略、定位以及发展方向。

在这么多的制约因素上,为什么偏重于或者着重于把视角放在便利店上?

首先,笔者虽然是物流人,但是很少玩物流圈,只玩客户圈,对我而言,客户比同行更重要;其次,第三篇已经写了一些商流(甲方)的现状,而便利店是配送企业和商流企业共同的客户,控物流不如控商流,控商流不如控终端,所以终端的重要形态——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的未来趋势更值得好好的研究

以上,是为序。

blob.png

首先用图表的方式,来搭建一个简化版本的城配体系吧。如上图所示:红色实线框框内的,属于城配体系;绿色实线框框内的,属于城配体系;黄色实线框框内的,属于城配体系,黑色实线,属于城配体系;红色虚线部分,同样属于城配体系……

本文的便利店主要是指夫妻老婆店,零散的社区小店,不含:1.连锁型的便利店,如美宜佳、中石化易捷、全家、罗森等;2.社区超市,如联华超市、美廉美超市等。

追一下潮流,我们首先引入“新零售”一词。现在有史可查的,“新零售”是2016年10月份,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的。于是乎瞬间全国皆云新零售,好像不提新零售,就是保守党、守旧派、就OUT了。

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在战略观、格局观上,京东和阿里不是一个层面的。京东从来没有对外宣布过一些引领未来10年、5年前瞻性的战略理论和思考,而更多的是战略执行层。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强东是宿迁人,骨子里还是有苏北人的尿性:靠比别人多勤奋一些、比别人做的更好一些,简单实诚厚道,没有什么滑头(花头)。看准的事情,努力把他做好,一年不行两年,一群人不行换一群人。

当然,新零售也仅仅一个开始。新零售新到什么程度,如何继续,如何实现新零售,马爸爸是不会讲的,这是阿里最大的战略机密与战略优势。这个秘密也不是无迹可寻。战略是需要布局的。布局,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痕迹,有痕迹就会有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阿里的动作,相信勘破阿里的局,也不是难事。

无论阿里的战略是什么,都不影响现在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的事实。其中的原因,也不难揣测

1.竞争战略之父、当代最伟大的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大战略竞争优势,其中之一就是聚焦,也有的是翻译成贴近顾客的。

还有什么能够比便利店/夫妻老婆店更能接近顾客呢?想一想,我们每天有没有至少要路过1个甚至几个便利店/夫妻老婆店?(进不进这个门店,是否产生消费,是另外一回事。)

2.同样来自波特大师的观点:现在整个夫妻老婆店行业(终端便利零售业)还是处于离散型的充分竞争状态,而这种状态最容易被整合后产生大企业、进入到规模经济状态、进而升级到寡头垄断状态(和城市配送企业的现状,像吧?又可以挖出几个熟悉的字:散、乱、脏、差、熟人交易、信誉、不专业、低效…..)。

3.根据日本、台湾的经验,中国目前的人均便利店数量占比还是远远低于日本、台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是便利店的井喷时期(2016年全日本54501家便利店,平均2300人就一家店;2016年全台湾1.1万家便利店,平均2000人就一家店,而中国目前扒拉扒拉……这些数据到处都有,有兴趣的朋友们百度下就好,这里就不展开了)。

4.每个小店每个月的流水在3-30万元不等(烟草除外),如果把全国所有小店的进货值汇总来计算,这个是上万亿的市场规模

5.电商渠道总体增长趋势放缓,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各家2C企业需要新的流量入口、新的业务场景带动成长和贡献利润

6.尼尔森《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高3个百分点。未来几年,便利店的渗透率还会更高

中国有多少个这样的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呢?目前没有看到权威的数据,市面上各种说法不一:

1.560万家小店:560万是目前国内颁发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的数字,因为大多数的杂货铺都会出售香烟,所以是560万;

2. 1000万家小店:这个是中商惠民一直在宣称的;

3. 200万家小店:《便利店老板内参》的数据;

关于中国有多少个便利店,插一个小故事,记得去年年底,我和两个朋友喝着小酒、闲聊中扯到这个话题,我顺口说:中国大约有500万家便利店,这个哥们是大甲方,很聪明、也爱琢磨,他眼睛眨了两下,立马就问:

这500万家是怎么得来的?如果真的有500万家,中国一共13亿人口,这就意味着每26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这个密度,和印象中相比,有点不真实,这个数据靠谱吗?(这就是甲方,对于数字敏感而又精于算计,咱们城配就是个开车搬货的,能从这样的甲方手里赚到什么钱?)

我个人还是比较保守,判断全国夫妻老婆店(去除连锁类)的规模在200-300万家以内,如果加上烟酒店、餐饮店,可能总体规模会是在500-700万家左右。

这个数据看对大家在判断上有没有帮助:我们拿到的无锡市摸底数据,整个无锡、含宜兴这样的县级市,约有1万家小店,也拥有约相同数量的餐饮店,然后全国像无锡这样的地级市一共约333个,这么多城市平均按照无锡的水准算下来,也就是333万家小店;

设想下,社会上现存的百万家小店,属于百万个个体,大家各自经营、各自进货、互为竞争、很少开展互相协作

而加盟制或者自营开店,尤其是加盟制(无论加盟的形式和条款如何,一定是要强管控、至少是统一供货,这样的加盟才会有优势)可以较为快速的完成对零散夫妻老婆店的整合。

具体拓展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的模式上,也有多种方式自营、加盟、收购等。加盟制是目前被大家采用最多的。美宜佳就是典型,美宜佳在2014年总店数大约是5400家,截止到今年的5月下旬,已经开出了第10000家店。最近2年创造了平均一天6家店的速度,而今年4月份一个月就新开了379家店。

极端情况下,最牛的那一家公司可以将数百万个个体整合成1个联盟,当然,这个是不可能做到的。退一千步、如果整合成一千个联盟,每个盟主旗下2-3千家便利店/夫妻老婆店;退一百步,整合成一百个联盟,每个盟主旗下2-3万家便利店/夫妻老婆店。

如果把京东的目标打个2折,那将会拥有20万家便利店/夫妻老婆店,2万家夫妻老婆店,一年的流水估计也得上百亿,其中的80%,集中到200-300个SKU上,一些SKU年销售额轻松过亿,还怕没有厂商约你喝茶聊价格给政策?如果是20万家夫妻老婆店,想想吧。

“店大压厂”的规矩在这里同样成立。2016年,某家还没有强管控的B2B平台,月均5万单左右的规模,在限购的状态下、红牛这个单品就卖了2个亿,占红牛中国全年销售额的1%,如果20万家店强管控,估计销售额占比至少10%+,有了这个在手上,估计就没任何一家批发商/贸易商的事了。

在这种潜在的风险下,第三篇介绍的商流驱动者,如果要想其商业模式成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终端门店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控制终端门店,才能为商流提供保障。(店都是别人的,为什么不是直接和厂商聊,而是要通过你?)

有了规模、稳定可控的商流,才会有和厂商坐下来喝茶聊差价、聊增值服务的机会,正是以上这些着眼点,现在起至未来的3-5年,对于社会上目前现存的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的争夺战、一定会日趋激烈。

因此,B2B平台类公司,现阶段最好的战略,其实就是拓店,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拓店。在大家还在处于验证着B2B平台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的战略纠结期、提供何种增值服务以带来利润的战略模糊/不确定期,以资源(钱、商品)换资源(便利店/夫妻老婆店)。

现在及未来一阶段的稀缺资源,不是钱,不是商品,一定是门店。如果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好的便利店/夫妻老婆店(位置好、流水高、毛利表现好、人流量大、面积适中、店主年纪素质能力、服务叠加性潜力大等等)尽可能的揽入自己的怀中,以此资源(优质终端)换彼资源(商品、利润)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10年20年前的中石化是不是干了同样的事?收了所有的个体加油站,于是成就了今天的油霸地位?其实纵观西方的石油、钢铁、铁路、烟草等产业史,实质上就是资本驱动的企业买卖史。

正是由于大家对便利店/夫妻老婆店未来的看好(当然,不同背景的企业家,出于不同的目的,看好夫妻老婆店未来的方向也还是有些区别的),最近些年,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很迅猛的

新进入者有家乐福(开了EASY家乐福),正大集团(开了正大优鲜,是麦肯锡收了他们几千万银子后给出的战略方向),传统的罗森最近两三年的目标要由600余家店增开到1000家店,美宜佳第1万家店也开业了(亲们,脑子快的,不要读下面的文章了,赶快拿起电话找正大优鲜、罗森、美宜佳谈配送业务去吧)。

新近商流的零头羊们,也对门店虎视眈眈:百世店家新开店\招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加盟了(还玩收购,今年年初,一拍即合收了拥有300多加店的成都WOWO),中商惠民开店了,云蚂蚁开店了,京东也是哭着喊着要开100万家店(这个数字大家可以YY)……

无论是自营,加盟,甚至是收购,便利店/夫妻老婆店都必然面临一些改变。而这些转变,表明着城配的客户会发生一些转变。这对城配企业而言,意味着客户结构的转变,而客户结构转变对于城配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运营效率改善对城配企业的影响。

换句话理解,你的剃须刀做的再好再精致,可是如果你的客户群变成女孩子,那估计怎么都卖不过二流品质的腋毛刀。

现阶段条件下,这为数众多的夫妻老婆店/便利店,200万家也好、1000万也罢,大部分的物流,都不是城配企业做的,至少不是写、读本篇文章的人所在企业做的。

大部分的货物,或者说主流货物一小部分城市经销/代理(城市经销/代理直接和厂家签约,所谓一批)直接配送到门店,如蒙牛(也不见得所有的城市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

很大一部分,还是以二批商送货为主,如农夫山泉、雀巢、脉动、奥利奥、箭牌口香糖等,小店打个电话要货了,二批们骑个电瓶车、三轮车,好一点的,就是面包车,分分钟把商品送到。

亦或是小店老板自己开个车来进货(这样的越来越少了)。由于大量一批二批的存在,每个城市都有至少一个所谓的食品城、小商品市场,如一线城市如上海松江泗泾国际食品城(据说要拆迁了)、二三线城市如徐州的淮海食品城等;也还有第四部分,是由厂家自己部分直送小店,部分走代理,这一方式典型的就是面包制造企业和一些乳制品企业了。

当便利店/夫妻老婆店集中至一定量/规模的时候,配送就会发生质变。很简单:你的商品如果进我的体系进行销售,那好,配送必须是我说了算。

这也即意味着,原先城配业务中的大头、大家紧跟着的客户,诸如酒水饮料的脉动、加多宝、农夫、怡宝、红牛、康师傅、青岛、雪花、百威、三得利;

休食类棒子产的好丽友、亿滋的奥利奥、洽洽瓜子、火腿肠方便面;食品粮油类的福临门、金龙鱼、李锦记、老干妈;

日用类的纸巾、洗发水、卫生巾等的物流配送服务,只能乖乖的听着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后台供应链的指挥,让什么时间、送多少数量到我的总仓、这就就结束了。

剩下的,如何配送到门店,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的后台物流体系自己来。更有甚者,连送货都不要厂商送了,直接由便利店/夫妻老婆店自提。(乐购、麦德龙就是这样的模式,能自提的全部自提,即自己调度派车上厂商处提货,连厂商配送至总仓的活,都抢着干完了)。

同时,数百万家夫妻老婆店被整合后,原先的小三轮电瓶车配送业务必然会被释放出来,无疑会使货运车辆配送的市场被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拿数字说话吧:X家,在华东区域四个城市(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约1300-1500家便利店(最新的准确数据我没有拿到),每日的配送高达3-500车次。

如果大家看过我的第三篇,应该对老蔡还有些印象吧?当如上场景出现的时候,谁,才是城市配送服务最大的需求者和决定者呢?

因此,物流配送企业完全可以把握住这一波浪潮、壮大自己。快完稿的当天下午,国内某单行业排名第一的物流公司还在和笔者聊这个话题,该公司直接了当的问笔者:国内这么多的新模式公司/平台等,谁能在未来胜出,该死抱哪条大腿?以下这段话,就算是笔者的答案吧:

作为城市配送产业的终局,一定是挟门店的霸主们(这样的霸主,每个城市不可能只有一个,当然,数量也不太可能多到大几十上百个)建立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形成规模与集约优势;

同时利用这种优势展开和共同配送中心所在地政府的合作,获取共配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可以体现在使用配送车型大小、配送半径长短、单车装载率高低、车辆有效作业时间长短、新工具与技术的使用、作业方式的革新、库存周转率提升、自动化拣选设备使用等等)、城市配送的路权优势等;

形成较高的产业/行业进入壁垒,获取为甲方客户服务的超额价值(即超额利润: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客户成本的价值),这也将必然是城市配送产业的最终归宿。

后续:

产业史就写到这里了,无论是城配企业,还是城配企业的客户(渠道也好、终端便利店/夫妻老婆店也罢),目前都是处在被整合的前夜(乱、散、差、小、多)谁来整合,整合成几家,这就要看机缘了。

商业行为、商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企业、哪怕是只剩下一口气,说不准都有转机,产业内也从来不缺少黑马。这,也许也是商业的魅力之一吧。很有幸成为城配行业变革的亲历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