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行业有一句话:“贷款不放小企业,账期全看大公司”。
对中小企业来说,传统金融机构压根不给它们贷款,而今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倒是可以给小企业贷款,但由于小企业信用评分低,贷款成本就很高——动不动就是20%左右的利息率。
群星金融是一家专注于供应链金融长尾的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风控,让沉积于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获得流动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目前群星金融已与154家核心企业达成合作,累计面向4.2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130亿元。
去年年中,群星金融获得了曦域资本、前海母基金的1.5亿人民币B+轮融资,此前,群星金融还曾获得IDG资本、华创资本2000万美金的B轮投资。
敲开中小企业融资的万亿市场
在创立群星金融之前,姚猛在快钱就职,主要负责保理金融业务。保理和供应链金融有些相似,但是法律规定保理有杠杆上限(10倍)。也就是说,一家10亿资产的公司,最多能做100亿规模的业务。但是小微企业的融资市场是一个几十万亿规模的市场,要靠纯粹的业务打法,姚猛很难做到一个很大的规模。
▲ 群星金融创始人姚猛
2013年姚猛创立群星金融,开始尝试以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方式切入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
对小企业来说,确实会因为信用水平低而贷不到款或者贷款成本很高。姚猛发现,围绕一个核心大企业运作的很多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小企业,其资金紧张是由于大企业“欠账”引起的。其实大企业“欠账”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在一条供应链上往往核心大企业有着重要主导权,很多小企业为了和其做生意,往往就会在收付款账期上做出很大让步。
而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结果,往往不是发展之忧而是生死之危,因此小企业有很强的流动资金需求。虽然小企业的信用低,但是小企业手里持有的大企业付款凭证却是绝对的优质资产——里面包含了大企业的付款信用。这时如果小企业拿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就相当于用大企业的信用给自己做贷款。
群星金融的做法是,在供应链上提供撮合服务,让小企业、大企业、资金方都获利。群星利用自己全自动化的运营平台以及大数据风控技术,覆盖供应链的长尾部分,将小企业单笔融资的成本降到很低。无论是操作成本,还是风控成本、营销成本,比之传统机构都大大降低,这就意味着在原有市场中开辟出了巨大利润空间。假设资金方是用大企业的信用做贷款,能给一个较低的贷款利息(假设是5%);加上各种成本,小企业为融资最终支付一个相对较低的利息(假设是10%);这中间的利差就可以支付群星的管理费用及大企业的分润,大企业因此获得额外的财务收入。
最后,这个模式能走通,核心点在于核心大企业拿出了它的信用做基础,为小企业做担保,为资金方做背书,为自己做一个信用变现。而群星则在中间做好风险控制、运营、营销和信息对称工作。
数据共享降低坏账风险
企业的坏账风险往往是由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在姚猛看来,只要消灭信息的不确定性,就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具体来讲,虽然小企业信用低,但小企业手中有包含高信用的资产——大企业的应付账款凭证;大企业有高信用,但大企业的高信用没有在市场上兑现出来;资金方想扩大客户范围,但苦于大量的小企业缺少信用背书而无法放款。而群星把其中隐藏的信息链找了出来,并把各方利益串联起来。
举例来说,小企业得到了资金流动性,就可以在生存之上考虑发展;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都活得好了,核心企业也就可以保证自己供应链的稳定性(还能额外挣些外快)——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资金方也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渠道扩大客群(还能获得相对更高的利息回报)。
群星金融CEO姚猛总结到,业务闭环上的坏账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上的违规风险(比如做假账),这个风险占到整体风险的95%,二是付款主体(也就是大企业)不支付导致的坏账风险。
先说第二种,这种风险的概率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再说第一种,占95%概率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资金流无法闭环,业务链上的信息出现了不对称。因此,就必须让大企业把供应链的数据共享出来,放在平台上做大数据风控,让资金流可以在平台上实现闭环。
目前,群星金融建立起了一个相对成熟、有大量数据沉淀、有多条成熟业务线和多维客户关系的平台系统。
举例来说,传统银行之所以不愿意给小企业放款,除了其信用低以外,还因为对一个企业主体的信用调查成本高昂。一个小企业一次只贷十几万的款,而银行的调查成本可能就高于这个贷款额。但现在银行作为资金方可以在群星平台上,利用群星的大数据风控结果,直接对接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调查成本可以接近于零。
截至目前,群星金融已经和联想、海尔等154家供应链中的核心大型企业合作,服务小微企业超过4.2万家,累计对接融资130亿元。
目前,群星金融的团队规模在1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