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OA时代,企业协同只是一个帮助用户进行日常工作流程的工具,但现在我们看到企业协同管理软件正在走向用户可以进行自主开发的模式。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及企业用户实践研究报告》所示,3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应用的是企业自主开发的交付模式,在所有交付模式中占比第一,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有44%的企业用户表示他们具有协同管理软件“二次开发”的功能的需求。
用户的需求促使了厂商产品与服务的开发,9月21日,在致远互联第七届全国协同应用大赛北京赛区总决赛上,致远互联执行总裁向奇汉提到了智慧+定制战略,“智慧”是基于客户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智慧,以及协同以人为中心,打破组织边界的人的行为智能化;“定制”则是基于过去企业固化的、刚性的实践,演变为如今基于协同创新定制化的实践。旨在为组织发展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帮助组织在纷繁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找到更适合的发展路径创新商业模式,并实现转型升级,构建协同新生态。那么其用户自主式的开发服务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致远互联客户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定制协同具有潜力,不过仍有局限
必须承认的是,定制化的协同产品确实可以为用户带来好处,使其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比如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利用致远协同实现内外部资源管理的统一协作,其亮点就是在实现核心的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和项目管理等业务管理的同时,利用formtalk服务构建包括学生服务、校友服务、兼职教授服务、应聘者服务的社会化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内外部资源管理的统一协作,为内外部发展效率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而对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借助于致远V5协同管理平台,不仅提升了流程的整体效率,使得项目、任务、会议等项目形成了闭环,而且还开发出了自己独特的“盖章机器人”产品,其可以避免人为操作问题,同时还可以记录盖章人员信息以实现监管。
此外,协同管理软件本身的开源性能力也使得其可以与外部系统连接,比如ERP、HR、BI等系统。这样用户得以实现业务数据及流程管理的打通,并消除了业务和信息孤岛现象,从而实现办公效率的提高以及沟通成本、资源成本的降低和业务精细化管理。
定制化产品不仅是对用户具有积极影响,对于厂商来说用户进行不同个性化开发过程本身对于厂商也是一个促进的过程,可以说是用户在帮着厂商进行产品的开发,基于用户的开发,厂商可以发现尚不了解的用户需求甚至是新的潜在市场机遇。
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积木”式的开发模式还是具有局限,距离能够让客户打造出的完全个性化的服务仍具有一定差距。笔者在此有一个设想:在定制化的顶点,是否会存在着一种“橡皮泥”式的开发服务?相比于具有固定形式的“积木式”开发模式,“橡皮泥”开发模式本身应该就没有固定的模型,用户可以自由的“捏”出自己理想的产品,而且基于“橡皮泥”本身的特性,可以对产品进行无缝地功能增添。
思考,最关键的问题还是“OA”与“协同”的认知偏差
根据今年7月移动化信息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协同市场品牌形象研究报告(预告篇)所示,大部分企业用户对于协同办公应用的认知仍停留在“OA”阶段。在致远互联协同应用大赛上,参赛客户的案例分享确实很精彩,不过有的客户在提到其应用的产品类型时,依然使用的是“OA软件”这一词语,这印证了上一段中移动化信息研究中心的发现。
对于协同厂商来说,这可能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移动化信息研究中心认为,用户对于协同管理软件的认知差距会影响用户了解协同产品真正的核心价值,并会阻碍协同产品的下一步发展。笔者担忧,由于认知偏差,客户难以认同协同产品本身的理念与功能,厂商无法得到客户积极的反馈,这会影响厂商对于产品供应的积极性。而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客户不认同协同产品,所以他们也不会对产品进行购买,因而会影响厂商的收入,没有收入厂商更不可能会拥有足够资金进行协同产品进一步的开发与迭代。另一方面,资本也不再青睐协同这一赛道,厂商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谋求一席之地还需要依靠自身足够的实力。
不过话虽如此,笔者也相信以致远互联、泛微网络、蓝凌和华天动力为代表的协同厂商在不断开发与提升自身产品的同时,也会找到一个能够传递协同产品真正核心价值的方法,拉平认知差距,让客户与市场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协同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率先走出“协同”这一步的几家厂商中的一员,致远互联表现确实亮眼。借助于互联协同应用大赛平台,我们看到其客户创造出了更多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应用。而客户的需求也在最初的工作协同基础上,呈现出向业务协同、集成协同,乃至产业链协同、社会化协同的延展。
OA已过,定制已至,协同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