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菜:瞄准菜贩背后的3万亿生鲜市场

关淼 盛景商业评论 2017-10-30 09:32:44

在这个商业格局重构的年代,“新零售”的理念正如10年前的电子商务、互联网一般,它改变的不仅仅是零售本身,更颠覆了整个商业的思考模式,本质上将对全产业进行一轮清洗、赋能!

宋小菜,一个听起来不洋气,但却很亲切的名字。貌似跟互联网不搭边,可它的确是一个生鲜蔬菜B2B互联网平台。

宋小菜的创始人不姓宋,甚至连创始团队中都没有人姓宋,只是取了“送”的谐音,巧妙地赋予了它人格化魅力。

之所以取了个这么接地气的名字,还因为它要贴近服务的人群——每天起早贪黑干着脏活累活、文化程度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菜贩,或者说中小生鲜蔬菜零售商。

在我国,从事生鲜蔬菜批发、零售的人,包括农贸市场的菜贩、小生鲜店等,全国累计超过1200万,影响着中国2亿个家庭的厨房,6.5亿人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人。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生鲜蔬菜批发零售商的工作时间是晚上八点到第二天下午两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科普文章中所说的人类最佳的睡眠时间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正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民以食为天,作为家庭食材的供应者他们全年无休,365天都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

而宋小菜的愿景就是解放这群人。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百姓吃上好菜,同时也让农业从业者的工作更轻松、生活更幸福。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宋小菜

数据显示,中国生鲜供应链体系每年贡献GDP超过10万亿,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业机会。原阿里巴巴农业电商创始人、宋小菜CEO余玲兵就是其中一员。

天舒是余玲兵在阿里时的花名,现在他仍然习惯大家这样称呼他,也许是因为阿里的烙印太过深刻。

他一手创建了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业务,在2014年9月离开阿里,于2015年1月创建生鲜蔬菜B2B平台宋小菜。

诞生快三年的宋小菜已获得两轮融资。当宋小菜这个创业想法还只是一个雏形的时候,它就拿到了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吴咏铭投资的天使轮融资3000万元。

如此顺利的拿到天使轮要归功于其豪华的创业团队。团队成员均是“来自业界各线的founder”:CEO余玲兵曾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founder;产品技术总监严德红,原阿里花名展堂,淘宝网产品技术及开放平台founder;市场运营总监张琦,原阿里花名银古,阿里钉钉founder;财务总监黄佼佼,被认为是团队里最懂零售最懂生鲜的,之前在毕马威负责大润发超市的上市审计,后加入淘宝,参与菜鸟网络的筹建工作,对生鲜整个产业链的仓配冷链物流非常熟悉。

微信图片_20171030093608.jpg

随后,宋小菜又拿到了由IDG资本领投,元璟资本、普华资本跟投的1.04亿元A轮融资。IDG副总裁张海涛看生鲜类项目两年时间,前后见了17个团队,访谈过110多名从业人员,未投过一家。直到2015年5月遇到宋小菜,他果断出手了。

选择武汉作为起源地,宋小菜有着自己的考量,其中一个因素也许你很难想到,便是躲避投资人。创始人天舒表示,创业初期在杭州见过近百家投资机构,VC实在太多了。

损耗率不足平均水平的1/20

当融资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将客户聚拢在平台上。

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年交易额在万亿级别,每年以约15%的速度增长。但电商渗透率只有3%,线下依然高速流通着97%的份额。

3%和97%的悬殊差距,给这个领域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既然要在这个垂直领域发力,将菜贩作为客户群体,那么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客户在过去采购过程中的痛点。

据统计,菜贩每天的固定采购额在1500-2000元左右,这样的零散小额采购群体基本丧失了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长期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强买强卖、缺斤少两、品质良莠不齐等是这一行的潜规则,一旦蒙受损失无处可寻,每天都在重复着一锤子买卖。只能祈祷运气不要太差。

但在宋小菜APP上,用户只要提前一天下单,宋小菜第二天会在约定时间把菜配送到社区自提点。蔬菜品质如果有问题,宋小菜可以退赔,且蔬菜价格会比菜贩自己去批发市场,综合成本便宜10%-20%。也就是说,宋小菜不仅为生鲜蔬菜中小零售商提供采货配送,还提供售后服务,给予客户售后保障。

另外,在传统的多层级市场中,每一级都有30%-50%的加价和10%的蔬菜损耗。目前蔬菜行业平均的损耗在40%左右,做得好的商超损耗率在10%-15%,但宋小菜可以将损耗率控制在2%以下。

这不足行业平均水平1/20的损耗率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关键在于对物流的全程质量把控。蔬菜损耗大部分来自现货采购时货物被多次倒手所致,而以销定产的预售模式则保证了需求量精准,也可以在源头进行定装把关,并减少中转次数。

创始人天舒,用反向供应链、商品化管理、蜂巢社区冷链和分包运营四点解释了宋小菜模式的特点。他表示,传统的供应链是先有生产再有销售,宋小菜通过预售的模式做单品的集单,再与上游供应链进行议价。虽然蔬菜是非标品,但宋小菜可以在品类分级、规格化包装、售后服务方面,对蔬菜进行商品化。

与大仓加密集人工的方式不同,宋小菜侧重社区冷链小仓,即以3公里为半径建设冷链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用户上门自提,宋小菜就只有城际物流的成本。

蔬菜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以销定产虽然是合理化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但也似乎在挑战供应商的统治权。降服强势多年的上游供应商成为宋小菜攻克的一个难题。

如今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供给过剩的时代,生产方却仍然按照原本的传统方式来组织生产。宋小菜要做的是,让市场来指导生产,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实现差异化产品,满足核心的消费市场,并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根据大数据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完成供需的匹配,这个流程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供给侧改革”。

改革意味着改变供需双方多年的生意习惯。摒弃旧的运营方式,迎接新模式的到来。

在过去的两年多,让宋小菜头疼的一件事是将优质供应商招致麾下。好的供应商是好货源、好服务的保障基础。可人家原有的生意模式已经运转几十年,包含着熟悉的人脉、稳定的收入,父辈甚至父辈的父辈都是这么做过来的,为什么现在要放弃原有渠道,转向与宋小菜合作呢?

怎样才能打开市场,取得供应商的信任?宋小菜在摸索中找到了突破口。也许是创始团队拥有阿里背景,他们极为熟悉用户的消费习惯,所以80后且以女性居多的供应商成为宋小菜最先锁定的群体。

宋小菜有一个供应商,本来父女共同经营一个公司,为了要不要和宋小菜合作最后分了家。爸爸问女儿为什么这么看好宋小菜,女儿的回答是:她是淘宝一族,很清晰地知道淘宝给人们的购物方式所带来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80后这代人与已经做了20多年档口生意的父辈不同,不甘于每天的倒买倒卖,他们对生意有更高的要求,甚至希望拥有自己的品牌,“如果我的到货能力很强,品质控制做得很好,我为什么不能给这些蔬菜贴上一个自己的品牌呢?”

从起步就顺风顺水的宋小菜最近也遇上了烦心事——很多传统市场开始“不满”甚至“封杀”宋小菜,“我们从第一年就被别人封杀,现在是做的越大,替代效应越明显,越要打压我们”,创始人天舒说。

这是做新零售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新旧渠道之间的对抗。随着线上流量收入增长遇到天花板,线下流量成为新零售商争夺的对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