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瀚资本杨歌:五年内,AI的爆发点是To B的应用

杨歌 青桐资本 2017-12-13 08:11:02

image.png

导语

2017年,星瀚资本的业绩可谓全面开花。这支成立不到三年的团队,从准一线基金迅速迈进了一线基金团队。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用“正直、积极、向上”三个词总结了他眼中的“星瀚人”。作为青桐资本的好朋友,杨歌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星瀚资本指数化发展的奥秘。以下,enjoy:

投资不看赛道,看整体方法论

星瀚资本之所以选择布局产业升级、文创娱乐、深科技应用这三大方向,是基于以下考虑:

1.产业升级方向,它面向的人群是广大群众,我们管这叫民生。近年来,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得到了升级,从生产制造、供应链条、物流流转、分销链条,再到最终的零售终端,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都有明显提升,甚至还形成了大赛道。

产业升级是刚需,它改造了衣食住行所对应的供应链,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也是在迎合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2.文创娱乐方向,它面向的人群是大众中产阶级,这属于精神类消费。现在,大众中产已经从温饱小康阶段进入到小资享受阶段。这类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多样性的,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三个方面,比如动漫行业、音乐IP、高尔夫,跑步等。

3.深科技应用方向,它面向的人群是未来科技的追求者。这些人的特点是极致、前沿,比如创新者、科学家、企业家等。深科技是一个独立板块,“计算机-手机-互联网”这部分已经发展完毕,接下来深科技的发现和发展方向显然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医药。深科技虽然服务于社会少部分人群,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才能推动。

从人群角度来划分,这三个方向基本覆盖了全行业。刚开始会有很多人质疑我们“这么多行业看得过来吗?为什么不选一个赛道深耕?”

我觉得投资并不是看赛道,而是看整体方法论。看一个生产制造链企业也好、看一个文娱IP类企业也好、看一个AI类企业也好,我们的方法论是一样的。

五年内,AI的爆发点是To B的应用

AI是互联网之后的一个庞大行业,虚拟现实、智能硬件、机器人属于其二级子行业。这个大赛道的发展一定会是长期持续的,而且肯定是一个大浪潮。国家也在今年提出将AI作为2030年前重要战略布局之一。

不过说实话,大部分人对于AI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人觉得AI就是移动手机,有人觉得AI是一个万能机器人。就像20年前,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一样,有人觉得互联网就是电子邮件,有人觉得互联网是一种商业模式。

AI是一个全社会综合化、智能化的过程,它的底层基础固然是数学、物理。现阶段的AI,属于在基础研发的成果下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未来AI会被运用在各个领域。

五年之内,我认为AI的爆发点是在To B的应用上,就是基础层结构化数据的优化处理。其实,在一些To B的行业里,很多数据已经比较结构化了。比如量化金融,把所有金融的数据进行AI化处理;比如供应链优化,把所有的物流仓库都标签化、信息化、数据化。另外,AI会加载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行业,整体优化大型企业、行业的资源。一个企业数字化的过程,需要有数据需要有计算需要AI去推动。

基础数学、物理层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应用层也达到了预期效果,中间需要模块化做衔接。中层的模块化,就是语音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运动机能识别等,像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这类公司就在着手研发这些中层模块,这两年会是大爆发点。但是,它爆发的难度又比较大,因为它不能直接商用化,无法独立形成商业场景,必须和应用层结合才可以。

我预计大概五年之内,这个中间的模块层就能基本成熟,中间层一旦成熟,就会促成应用层的大爆发。应用层首先爆发的就是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会形成大范围的改造,家用机器人会高度的智能机械化。

投会打仗的“书生” 不投没有普世价值观的人

我经常跟「星瀚资本」的小伙伴们说,如果你看不懂一家公司的技术本质,你该如何去评判这家公司?我认为就看两点:

1.技术团队是否来自于最顶尖的团队。比如最尖端的科研院所,最大型的企业(Google、亚马逊,BAT)或者是其他一些知名公司。

2.是否具备非常强的商业化能力。这个人的business sense必须非常强,情商也要很高,要懂很多资源运作,而不只是一个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人。Founder要有非常大的格局,有从0到1,从1到3,从3到万的能力,团队要有配合性。

把获得「星瀚资本」投资的创业者分类的话,要么是会打仗的“书生”,要么是会算账的“老炮”(指善于与人打交道的创业者),这两种完美结合的人才最能吸引我。

说实话,随着投资经历的增多,能让我“一见钟情”的创业者越来越少了。V.Fine Music的创始人唐子御算一个,他身上很有乔布斯的影子。

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能让我“一见钟情”的Founder是有共同点的:多商很高、创新能力非常强、执行能力很强、工作状态很疯狂。他们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可能对未来的发展是线性思考,而他们是指数化思考,他们眼中的未来跟常人完全不一样。这种人是我非常期待能见到的创业者,在硅谷挺多的,但在中国就很少了。

创业者千人千面,以下类型的创业者「星瀚资本」是一定会“敬而远之”的:

一类是具有文化保护主义的人。这类人会非常局限于选择某一个地域或某一种文化的合伙人,保护自己的特定文化。这种公司「星瀚资本」会避免接触,没有普世价值观的我们不投。在这个时代,要想把公司做大,一定要开明,接触不同文化,尊重不同文化信仰的人。

另一类是没有“上天入地”视野的人。视野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上天”,一个是“入地”。出国旅游观光深造这算“上天”,算小资。但企业要真正做好,还得“入地”,比如说去中国的四五线城市体验生活,和农村的群众交流互动,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如果你想做供应链或者工业农业,你都不了解这群人的真实想法,就很难把生意做大,没办法描绘“民生”。在中国做生意,永远都是农村包围城市。“入地”是我非常看重的视野。

不追风口,制度化专业化做投资

自成立以来,「星瀚资本」的发展其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证明:

1.看业绩。首先是退出率,我们基金完整运作不到三年,已经产出了许多明确退出的案例,即将退出的有四五个,比市场上投资同类基金的平均回报周期要短。其次是下轮融资,今年「星瀚资本」的下轮率高达70%,其中心上、言几又等项目已经走到C轮。再次是估值翻倍数V.Fine Music、甲加由等估值翻了30倍,亿幕信息、户外星球等企业估值等翻了10倍以上。

2.看品牌。在各大平台上,无论是公开的大众认知度,还是私下同行的认可度,对「星瀚资本」的评价都是比较积极正面的。

「星瀚资本」的PR原则是“得到的城池不丢”,不搞爆发式的热点营销,而是保持持续稳定的专业发声,就像我每年有上百场讲课分享。这样的PR虽然看起来成长慢很费力,但是结果非常好,大家会认可你的功劳和苦劳。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特别是在培养大众化人格的环境,PR非常重要,甚至大部分人群会通过PR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而长期不对外发声,市场会听不见。

3.看专业性。专业性分两个角度:运营和行业认知。

在运营的专业性方面,我们有强大的独立数据库来管理内部资源,通过管理数据库了解可以被筛选的项目资源有多少,可以进入到投决会的有多少,可以被最终决定投资的有多少,每年预计投几个项目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机制,层层递进。在内部建立一个完善而详尽的数据库,里面的每一个项目是谁看的,创始人是谁,企业属于哪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包括哪些,现在的财务情况怎么样,需要融多少钱,谁带来的这个项目,谁在负责运营等,这是一个词条,所有的这些形成了一个公司该有的项目库,也更便于分配工作。

50多条业务线被划分到六个部门,用KPI考核定量检测,形成规范的内部体系。比如我本人,我一天的时间被拆分为至少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安排得十分紧凑。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化的效果。

我坚信一句话,“好的东西一定是制度化的”,专业的公司一定要用制度去管理。

在行业认知的专业性方面,我们认为投资是一件极其专业的事情,一定要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投资才可以有回报。我觉得这是「星瀚资本」的看家本领,每个人至少看三个赛道以上,合伙人要看全部赛道,所有的行业我们都要深度剖析。

投资这行比较有意思的点就在于,要同时运用非常多的知识,形成综合化的认知,得出判断模型。我们不追风口,而是做真正有价值的投资。真正能站住脚的行业在产业链上要有明确的定位,就像一个物理模型一样,它一定会有成长趋势,我们要能判断出这个趋势到底是什么。

行业里对投资人的等级有一个基础评价标准:投出过一家上市公司的是“有眼光的投资人”,by luck。投出过两家上市公司的,证明你有完全独立的方法论,且非常专业;投出过三家以上上市公司的,那就是“大神”了。「星瀚资本」的目标就是要做“大神”。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