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惨烈,企业压货是常有的事,方式有很多种,但目的却只有一个——增加销量。
类型一:为了实现企业年度目标达成式压货。
笔者在某大型企业服务时,最怕是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的12月;老板每三天至少打一次电话问压货情况,一级一级往下压,让销售人员与经销商苦不堪言!为了完成压货目标,强势压货。老板的说法是“让经销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我们的产品上,能保证经销商短期内‘不变心’”(没有多余的资金做其它产品)。造成的结果:大客户因市场基础好,销量大,好上加好;部分客户只能放弃代理权。
类型二:季节性压货,调节产能。
特别是饮料,年前、年后后都会开经销商订货会,目的是压货。只要款打到公司,公司就给你发货,甚至发什么货经销商都决定不了。前些年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哇哈哈。
类型三:坎级奖励压货。
有一位销售白酒的经销商,为了得到企业的坎级奖励——一辆箱式货车,直接打款30万元。结果是此类白酒酒质一般,近五年才销售完毕。经销商直言:“亏大了!”
除此之外,还有新品上市压货、经销商年度目标达成压货等等。每次压货都会让经销商“几家欢喜几家愁”。
销售人员压货的方式也有几种,凭客情压货、凭技巧压货、凭权力压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压货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多拿些奖金。对于经销商而言,压货能带给他们什么?
压货的两面性:
1、压货的好处。
特别是畅销品牌,旺季来临前的压货是必须的,这是经销商一年来的收获季节。不需要厂家催促,经销商都会自发的打款发货。其次,随着消费水平升级,原材料的不稳定性,价格上涨已是家常便饭,经销商提前压畅销品牌的产品有时也会增值。
2、压货的弊端。
(1)过度压货易破坏厂商感情。从2014年开始,六个核桃在重点区域取消了压货的措施,为什么取消?因为很多经销商联合抵制。
经销商经营资金都比较有限,销售产品的同时,赊销是避免不了的,少则压款几天或一月,多则数月甚至一年半载。而经销商从企业进货全部是现款,并且是现款后货;经销商一边从厂家进货,一边赊销到下游客户,资金再雄厚的经销商也要拖垮;同时,也影响了经销商其他产品的正常销售。
(2)过度压货易造成价格体系崩盘,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河南的一家方便面企业,只因过度压货,造成很多经销商低价销售。河南淮阳的一位经销商说,“去年这支产品我年销量21万箱,今年3万箱都不到”。为什么?企业压货,为了消化大日期产品,只能做活动,久而久之,通路利润缩水,二批客户不挣钱,都不愿意销售。这样的例子很多,哇哈哈的营养快线在河南西华市场上找不到,就是前期过度压货,造成价格体系崩盘的结果。
(3)过度压货是倒货的根源所在。笔者在河北一家企业服务期间,公司为了推广一支产品,所有发货产品强制配带,造成很多经销商怨声载道。为了降低损失,不少经销商集中所配带的产品整车发到销售好的区域,企业虽然对倒货的经销商做了高额罚款,但结果是很多经销商对企业的不满,同时,也导致企业这支毛利高的产品价格体系崩盘。
如何减少过度压货?
1、认清自己的实力。
(1)根据产品的消化进度适当压货。重点参考产品的淡旺季,当库存大于2倍时,就要考虑消化问题(结合企业制定分销政策);千万别想着企业支持的费用很多,一旦滞销,造成产品日期较大或过期,你亏损的更多。
(2)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适当压货——确保其他产品正常销售。
2、提升自己的实力。
(1)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高薪聘请有能力的员工。一位东北的同事做经销商,夫妻两人很辛苦,一年到头还处于亏损状态。笔者建议他高薪凭请两名当地业务能力强及网络比较好的员工,实行定人、定车、定线路并规律性拜访;半年后,销量提升了,而且略有盈利——赚小钱,靠自己;挣大钱,要靠团队。其实,很多经销商都意识到了这点,唯一不足的就是不愿意多花钱,以及没有好的营销方式。
(2)渠道扁平化,掌控核心终端。经销商要取得与厂家博弈的话语权,就必须有完善的渠道网络,特别是核心终端网点掌控的数量。按照4000人一家核心网点计算,经销商只要掌控100家核心网点,年销量就不会低于500万元。前段时间,笔者到杭州一所职业学校调研,超市(面积大概300平方)的负责人说:“店里的巧克力产品一年至少能销售100万元以上”。
3、多产品经营,降低风险。
产品代理的多元化可以互补渠道,在业务团队收入提升同时,更可以分散由某一种产品运作的风险,尤其是厂家调整代理商时保证经销商有牌可出。
以上几种方式可缓解过度压货的风险,同时,各个厂家的压货方式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把经销商的“肚子”搞大很简单,但如何帮助经销商进行分销及消化,才是厂家与营销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否则,倒货就会一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