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贯穿各个经济圈,自贸区企业日益繁盛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将创造大量的资金需求,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沃土。同时,跨境电商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供应链变革,物流、仓储、金融等服务商的合作,也促进了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到逐步规范,围绕跨境电商形成一个生态链和服务链,其服务的范围也会逐步的扩展。在供应链变革过程中,企业变革和产业B2B变革供应链的特点尤为明显。
企业变革供应链
企业变革供应链,是链式思维,针对的是单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供应链的流程再造,推动变革的是链主。链式思维强调的是“我”,是指“我所掌控的这条供应链”,衍生出来的是“供应链管理思想”,其核心在于“管理”,是链主对于自身所处供应链的主动管理和协调;它立足于自身,通过运用供应链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模式,提高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协同效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产业B2B变革供应链
产业B2B变革供应链,是网状思维,面向的是平台上不同企业的供应链,是供应链服务产品的创造,推动变革的是平台。网状思维强调的是“你”,是指 “平台上的企业(你)的供应链”,衍生出来的是“供应链服务思想”,其核心在于“服务”,是平台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为他们所设计并提供的供应链服务。他立足于产业,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痛点,通过匹配相应的供应链服务,推动产业协同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
链主企业在建立B2B平台时主要担心两方面的问题,一,自建B2B平台的开放性体系对传统的市场格局造成破坏;二,被新出现的B2B平台所颠覆。由于链主企业对于平台的定位模糊不清,思维方式没有从“管理”向“服务”进行及时转换,往往容易步入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一:平台即渠道
链主企业创建B2B平台,仅仅将其作为企业的互联网销售渠道。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创建一个电商网站,将企业原本在线下销售的产品搬到线上进行销售。这就是典型的链主思维,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布局B2B平台,是以B2C的方式来打造B2B平台。B2B往往是低频、熟客交易,其背后是复杂规范的商业流程,无法像B2C平台那样通过产品的展示和简易的交易获得巨大的流量。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创建的B2B平台,更多成为了链主企业产品的展示平台。
误区二:平台即IT
第二个误区,是将B2B平台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导者。授权其构建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WMS(仓储管理)、TMS(运输管理)等,将企业传统的手工交易系统转变为电子交易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供应链管理的范畴,是打通信息流的关键步骤。但是,链主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架构与产业平台的信息系统架构有很大区别。前者封闭,而后者开放;前者定制化程度高,而后者通用化程度高;前者可以搭建在企业自有的服务器上,也可以放在云端,但后者则必须是建立在云端的SaaS系统。
误区三:平台即工具
这里所说的工具,指的是链主“压榨”链属的工具。链主企业借助B2B的概念和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从合作伙伴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例如,一方面强行延长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另一方面给供应商提供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方案”来赚取利息。除此以外,还有通过强行指定物流服务商、强行要求安装IT系统等各种“流氓方式”来压榨合作伙伴,这些都是典型的链主思维。
步入这三个误区,它依旧能够帮助链主企业提升效率,但仅限于对单个企业的供应链效率提升,而不能对行业带来价值提升!产业B2B平台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产业生态链,在生态链内有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企业,它们的诉求各不相同。从企业供应链向产业供应链变革,都在强调平台如何赋能众多的B端,而不是管理B端,通过服务供应链上拥有不同诉求的企业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新经济常态下,供应链变革已成为经济结构升级最重要的配套资源,也成为了自贸区、跨境电商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