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仓统配,是一个不用再讨论的确定性趋势。但经销商转型仓配这个话题,其实是在炒冷饭,过去两年已经有太多的经销商前赴后继地做过这样的努力和尝试了。
快消B2b热闹这几年,大多数卖货平台已是雨打风吹去,似乎只剩下仓配这个领域还有未来可以期待。所以很多公司开始转型仓配,快消品互联网大会今年也专门开设了城配主题论坛。可以预见,接下来几年专业城配将会飞速发展。
经销商转型仓配服务商是否可行?业界一直关注和热议,但似乎至今仍未达成多数共识。
万超帮从2016年开始涉足快消品仓配一体化,从一开始服务经销商,到现在衍伸到服务众多品牌商和电商;从日单几十到日单数千,其间我亲眼目睹了众多经销商向仓配方向的转型努力,也看到了他们令人唏嘘的结局。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99%的经销商转型仓配绝对是个伪命题。经销商的命运,只有在自己天生熟悉的市场一端去探索和努力,才能找到光和希望。这场轰轰烈烈的经销商仓配大转型,最后不过一场镜花水月,只能留下一地鸡毛。
这个话题再一次变热,其实是技术公司和媒体的鼓动和推波助澜,加上迎合了经销商心意的结果。
技术公司的动机可以理解。售卖一套仓配信息系统,肯定没有售卖一个商业模式、一个梦想来得性感。当然,梦想的价格也是远远高于工具的,不然谁有那工夫和你讲梦想?
再看看前几年那些一腔热血购买了技术公司B2B系统,梦想着做区域B2B之王的经销商们,谁还活着,谁还在坚持,谁在角落默默擦拭伤痕?
经销商有人有车,转型仓配似乎是他们最容易想通和接受的方向。媒体需要关注度和话题,需要点赞和转发,说点他们爱听的话,这无可厚非,但没有给到经销商正确的警醒和建议,最起码也是辜负了粉丝们的信任和期待。
一个坑几个人跳过就可以了,没必要一个群体前赴后继地跳进去。这几年转型B2B的,转型仓配的,有多少经销商尝试了,努力了,他们赔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大代价,又有谁在真正关注和关心?而鼓动他们走这条道路的人,达到了自己目的后,往往都是文责不负的。
当然,你可以拉一个清单说某某地方,又有几家经销商已经开始合并了仓储和配送了,如此等等。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统仓统配。我见过有几家经销商把仓库合在一起,管理和配送仍各行其是,除了能哄一点政府的物流补贴,能叫统仓统配吗?
也有的地方,几家经销商合资成立了一个仓配公司,将业务装进来,貌似统仓统配。请问,一个公司只为股东提供服务,并没有提供真正的第三方服务,顶多叫个联合仓配,能叫统仓统配吗?
当然会有人讲,你看那个谁,仓配服务就做得很好,他就有经销商背景呀。且不说那低于1%的几率有没有说服力,他们成功的真正背景你了解吗?有的是国企改制而来,有的是当地政府持续补贴支持,一般的经销商有这个能量?
把个别当普遍,例外当规律,以偏概全,抛开标杆者的特殊资源和背景,将之解读为“你可以复制的成功”,鼓吹一个群体集体趟浑水,这不是专业和负责任的表现。
个人坚持认为,经销商的未来一定是在商流而不是物流。传统经销商要想转型为专业仓配服务商,其难度不亚于从猿猴进化成人类。
经销商转型仓配,是有天然基因缺陷的。我不止一次阐述这个观点,这里不得不再罗嗦一次。
经销商这三个字面,其所代表的含义,无一不是与销售有关。销售就是他们流动的血液,市场就是他们的战场。他们善知市场冷暖,对商品天生直觉,能攻终端,善推新品,是市场上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那个时代叫渠道为王。
市场在变化,现在市场是难做,有的经销商放弃了自己的核心能力,甚至认为仓配是核心竞争力。这其实是销售基因退化的表现。这一类经销商除了垫资、送货,几乎在市场上已毫无作为,毫无话语权。
经销商是靠着嗅觉敏感、身段灵活而有竞争力的,而第三方服务要求的标准能力,规范能力,系统能力,是与之背道而驰的。
商流基因退化后的经销商,能再成长出专业物流商的基因吗?几乎没有可能。
未来的物流模式,盈利首先是基于巨大的规模。海量业务,海量客户及订单才足以支撑,而这种专业操作能力,过去靠精打细算低成本无保障运作的物流经销商,是不可能成长出这种能力的。
同行是冤家,经销商又天然缺乏安全感,共享仓配和数据几乎不可能。
缺乏安全感,这是中间商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因此,绝大多数经销商是不会将数据交给同行的,没有同行业务的加入,你成本如何降低,规模如何扩大?
就算是联合仓配模式,能撑过一年以上的我都还没看到。一般情况下,经销商联合仓配都是不同品类的经销商联合。问题在于品类不同,费用核算就会出问题。矿泉水和白酒的利润率、配送规模都大不一样,服务场景、难度和成本也完全不同,如何平衡?一个精打细算到骨子里的群体,会不计较吗?
在万超帮服务的客户中,有安全感很强的经销商。自有业务人员近50名,直供终端近1万家,品牌矩阵20多个,布局了特通自贩机,综合毛利近25%,有人、有产品、有网络,能没有利润吗?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仓配方向,不是经销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