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找钢网正式宣布放弃在港上市,托比网申飞总一篇“B2B2.0仍未给自己正名”的文章更是刷屏,引起圈内人士广泛议论。
申总把可议尺度的大门稍微打开了一点,还原分析了更真实的B2B,有关B2B模式重构,估值几何,和主导者的观点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但对于经历了第一次B2B创业失败,又经过两三年反复深度思考复盘,如今重新上路的产业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我更想以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角度,来分享我眼中产业互联网已经踏步前行的B2B2.0。
首先,对于云计算、AI、IOT、区块链,SaaS、PaaS等企业间信息化连接等基础设施的产业互联网,这部分属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类型,本文暂不去讨论。
且只谈围绕交易型B2B(信息、物流、资金),延伸出基于产业供应链流通升级的产业互联网。
选行业,跟大势
存量产业升级,增量推波助澜
什么是流通型产业互联网壁垒?
1)资源
2)供应链基础设施
3)流量
没有包打天下的模式
发展驱动力
顺势而为
大势第一,顺势而为。
中国有那么多的行业,有些是传统行业,有些是新兴行业,理论上每个行业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
但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有些行业可能还没有到真正可以变革的阶段。并不是行业不需要变革,而是时机还不对。
那么,哪些是目前最值得选择的行业,其实可以给出一个范畴。
传统的判断方式,包括行业规模、上下游分散程度、行业分布区域、行业利润率、行业信息化程度等等。
更简单的方式,只看行业是否有增长,或者行业的细分领域是否有增长。有增长说明有增量,有更高的毛利率,有资金、资源的流入。这样的行业即使你做的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很多产业互联网人出身于某一些行业,可能碰巧就是个增长的行业,也有可能碰巧就是个夕阳产业。行业也是有周期的,周期性的强弱也充分影响着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
市场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如果遇到下降周期的行业,坚持在其中寻找赚钱的生意也是一条路。
至于有没有勇气和能力跳出自己的舒适范围,东山再起,则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
什么是壁垒?
这是一句每个去见投资人的产业互联网人心中默念过无数遍的问题。
从被问到背后冒汗,到无数遍问自己,再到被问到心中笃定,这是互联网创业必须面对的核心。
对于偏硬的项目来说,技术壁垒、专业人才是比较容易拿出来说事的,对于偏新兴的市场来说,先发优势、发展速度也是比较便于拿出来说事的。
但对流通型的产业互联网来说,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点。
1)资源
2)供应链基础设施
3)流量
资源壁垒
资源包括,产业资源、互联网资源、金融资源这三个方面。
作为服务产业流通的互联网,在行业中的人脉和地位,能获得多少产业中原有生产流通企业的支持,能获得多少终端用户的支持,是一个基础条件。
对行业的积累和理解,动辄以5年10年计,这也是为何纯互联网人转产业互联网需要产业合伙人的原因。
互联网起连接服务作用,如果产业中的头部企业,都纷纷和你合作,甚至能发展成为优先独家合作,这就是极高的壁垒。
互联网也是有圈子的,所有的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产品运营,能否理解并快速找到合适的人,说服他们加入。能否获得互联网公司的各种技术、数据、工具支持,也非常重要。
产业互联网的创始人,往往缺乏互联网基因,能否快速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积累互联网的人脉,找到互联网人脉丰富的合伙人,亦是一条重要壁垒。
至于金融资源,无论是股权或者债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虽然当前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提倡不烧钱,但是想要快速发展,想要获得更多的业务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主流机构的资金不仅带来钱,更带来的是信用背书。
在当前的资本环境下,懂产业互联网的投资人真不多,又懂又有钱又能谈的来的就更少了。
融资对于每个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是需要花非常大精力,这一点相信CEO们都深有体会,刘强东一夜白头的故事也都听过,和资本打交道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
融资能力也是一项非常强大的能力,有的创始人就是可以持续的融到钱,钱多,这也是一项壁垒。
供应链基础设施
有别于互联网基础设施,供应链基础设施往往偏线下。
既然称之为基础设施,可想而知的是,这需要有大量的投入。
产业本身就是重资产的模式,产业中的很多核心节点,比如仓储集散、物流运输、港口码头,都是供应链基础设施。
所以做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既有从传统产业转型而来的公司,也有通过互联网业务主动建设基础设施的。
产业互联网做平台,做资源整合,难度是很高的。平台本身需要有势能的,才能整合产业资源,对于产业来说,互联网的资金和资源还是太弱了。
这种时候,有传统产业资源的公司就占了优势,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找对合适的方向,采用合适的模式,做一些固定资产投入,这些基础设施形成的壁垒,往往是不太容易替代。
这些不可替代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由于需求刚性,往往可以带来更大的互联网业务转化价值。
壁垒对于产业互联网公司很重要,但同时产业往往是可以多家共存,即使不能成为行业最头部的,能成为头部前几家的公司,只要模式得当,业务服务赚钱,一样有很大价值。
流量
有人说C端才需要流量,B端只需要做好产品和服务,用户自己就来了。
通常情况是,B端流量的价值,远高于C端流量的价值;私域流量的价值,远高于泛域流量的价值;交流流量的价值,远高于简单信息流量的价值。
B端的流量,不能简单用AARRR模型来衡量,这是前一代B2B一个很大的bug。
交易-物流-资金,通过撮合交易来带动其他供应链业务的服务转化,事实证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大概率是不同的服务商来解决。
业务本身如果不赚钱,业务流量又不能带来增值业务的转化,业务流量的意义将大大降低。
行业越分散,流量的价值越大。因此,流量对于服务终端小b,帮助小b服务C端人群的价值尤为明显。
大部分流通型产业互联网公司是运营驱动的,但至于流量如何做,很多B2B公司对运营的理解,还停留在拉群上,拉完群收割几遍流量就死群了。。。
发展驱动力
我们做垂直产业互联网,从C端几乎发展到顶的消费互联网向上游延伸,和从产业端向下游延伸,是两条不同的逻辑。
从发展快慢和目前资本市场的接受程度讲,高效赚钱的模式>帮用户省钱的模式>烧钱赚流量再转化变现的模式。
具体体现在驱动力上,起势在业务,成败在服务,升维在科技!
首先是业务驱动。业务一个好的产业互联网项目,是基于上述特定的资源、供应链、流量壁垒之上,找到了行业的增长点,一开始就是赚钱的。
接着是服务驱动。服务往往比较重,比较累,比较苦。这种苦活累活,除了基础设施带来的服务,更有人力带来的服务特性。尤其在服务小b的时候,线下的客情维护,是业务的进一步延伸。
最终是科技驱动。我们常看到,产业互联网通过产业信息化连接,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通过行业的大数据为底层,挖掘各类数据驱动的产业服务,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优化产业效率,降低产业成本。
有的事是赚钱但是价值偏低的,有的事是暂时不赚钱但是价值偏高的。怎么去选择,怎么根据不同的阶段来平衡,这取决于各个CEO的学习能力和对趋势对敏感性。
结尾
无论找钢网的发展如何,模式对错如何,产业价值几何,在哪里上市。必须感谢找钢网带起的这一波B2B,给整个产业互联网带来了启蒙价值,给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给资本对产业的理解带来了很大提升。
产业数字化的建立,企业间数字化的连接,中小微企业缺乏的服务,增量或存量市场的效率提升,这些事都还是需要有2B人来实现。
行业中出现的重线下转线上服务、供应链+SaaS、控工厂+控终端、B2B2C等等模式,都已经有了不少快速发展的典型项目。
行业在变化,模式在发展,没有任何一个模式适合所有的行业,也没有一个模式适合所有的团队基因和资源。
只学别人招式和套路,很有可能会走火入魔。
郭靖可以练九阴真经,张无忌就适合练九阳神功,倒着练的欧阳锋能把武功练通,至于葵花宝典,更不是一般人能练的。
我可以分享我的心得,武功怎么练,还得靠自己。
毕竟,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