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被刑拘,诺亚财富踩雷,危机正蔓延至多家信托、券商资管、私募基金公司,京东等也被卷入其中。
造成事件发生且波及面广的原因何在?供应链金融还值得信任吗?如何判断交易多方谁在说谎?
供应链金融发展近几年步入高峰期,并成为多类金融机构发力的业务领域,上规模企业大多已采用此方式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从业人士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金融资源的注入解决了金融资源在供应链运行体系当中分配失衡的问题。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验证与判断,这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存在发展的根基。
对当下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债务主体信用风险等问题,金融壹账通供应链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庄海龑表示,构建智能风控手段,对一段时期内的基础交易、金融数据、外部大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及比对,及早发现可能存疑的风险并主动预警。在庄海龑看来,供应链金融及ABS是对实体经济予以切实支持的金融产品,不能对此因噎废食。
广州商品交易所首席运营官陈昊旻也认为,传统尽调模式资源有限,在供应链金融链条环节中,一个可组织、记录、确认交易真实发生,资产真实可见的平台角色显得至关重要。
界面新闻:造成该事件发生且波及面广的原因在哪里?
庄海龑:从目前暴露的情况看,主要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来自于基础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存疑,并且由于金额巨大,供应链金融底层资产通过私募、资管、信托等不同方式将资产打包并分散转移到多家金融机构,因此当资产到期无法兑付、且核心企业(债务人)表示基础交易存在欺诈的情况时,波及面广且引发舆论广泛专注。
陈昊旻:34亿规模的非标产品,即便是歌斐资产这样规模的公司,也很难从单一渠道在市场直接募资,因此其相关资管产品的销售会由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信托、券商资管、私募基金均是市场上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来源,很多也是长期合作,参与其中并不意外。供应链产品的信用很大一部分程度和实际应付方的信用挂钩,京东、苏宁作为市场上信用度较高的主体,以与其相关的资产打包做成产品在资本市场上募资成本、销售情况都比较好。
契合供应链的金融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供应链金融目前在企业融资中的普及程度如何?市场参与者有哪些?合作模式如何?
庄海龑:供应链金融在国内起始于2006年,随着产业供应链的自身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激励,于近几年开始步入高峰期,在市场占有率及拓展度上每年都在攀升,成为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着重发力的业务突破领域。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参与方包括银行、保理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及平台等不同类型及业态。
目前有多家大型企业,依托自身产业链及上下游生态搭建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涵盖相关基础交易数据、金融方案、平台系统、身份核验等不同方面。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金融解决方案深入契合供应链的基础交易模式及流程,金融资源的注入是为了解决金融资源在供应链运行体系当中分配失衡的问题。
陈昊旻: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构成比较多样化,其原型或者说现在的实质包括有传统的保理、担保、贸易融资、信用债等多种产品。
其模式简单来说,主要是从原本的点对点融资模式进一步延伸,通过对融资方上下游的债权关系、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确权,进一步保证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模型和风控上相比传统主体融资方式信息更全面。
另一方面,因为多数供应链融资并不做债权债务关系的直接转让,相比传统的保理等业务的灵活性更强。因此在市场上推广的速度较快,对融资方和金融机构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从普及程度上来说,目前上规模的企业大多已经采用该方式进行融资,金融机构也在全面推开相关产品,银行、信托、资管纷纷设立了相关部门专门开展此类业务。
供应链金融中,资金方和资产端大多数并不直接对接,需要有持牌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的确权、尽调、登记,同时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将所有权或者收益权通过合同约定各方权责形成资产包,并对其进行后续管理,包括回款的归集、权益的分配以及违约处理等。
第三方理财机构主要作为销售渠道,本身并非资产的实际管理人。理论上,是通过各专业机构的分工实现金融资源和实体资产的市场化对接,将风险与收益进行分级匹配,提高市场效率。
界面新闻: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主要风险点在哪里?
庄海龑: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的运作紧密结合,伴随着供应链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阶段形成了应收、预付、存货等主要融资模式。
作为基本面的要求,首先还是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验证与判断,这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存在发展的根基。
实操当中的主要风险点包括债务主体的信用风险,如应收类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核心企业的偿付能力,存货类业务当中管控货物数量及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资金发放及回收过程当中对账户的管控是否形成闭环、避免融资主体挪用资金阻碍金融机构对还款来源的管控;在交易操作当中是否关注各操作细节如应收账款转让通知、发票验证、中登网登记是否操作到位。
陈昊旻: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点和传统融资相似之处在于,无论是借款主体还是相关资产的实际债务人,都存在无法履约的风险,资产没有形成预期现金流的背景下,主体信用未必能覆盖全部融资敞口。
此外,由于该模式在主体信用之外采取以供应链条形成的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相当一部分供应链融资并没有足额担保的可变现实物资产,即便不存在造假情况,一旦违约,借款人的资金本息便无法回收。
界面新闻:在供应链融资中,合同的真实性如何判断?如何规避这种风险?
庄海龑:一项优质、完善的供应链金融方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并分析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采购、运输、仓储、支付、销售等关键环节,基础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应当要求核心企业对融资的上下游企业发起融资的基础交易如发票、订单等进行确认。
其次应当使用多项外部数据源如税务、工商、物流、仓储等进行交叉验证,由融资企业原先自证转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他证,尽可能发现是否存在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联手虚构贸易背景套取资金。
第三,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升全流程的操作效率,跨机构之间的数据校验,避免单一企业原先在中心化的模式下单方对数据进行变更。由于区块链具有可追溯、可留存、不可篡改的特性,利用区块链技术上链,可确保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在链上的信息真实性,交易可追溯、信用可传导。
第四是构建智能风控手段,对一段时期内的基础交易、金融数据、外部大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及比对,及早发现可能存疑的风险并主动预警。如壹账通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于2018年推出了“壹企链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难以验证的信息上链,同时利用人工智对上链的物流、仓储、工商、税务等各个参与方数据源进行智能交叉验证,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贸易真实性难核验的问题。
陈昊旻:除去强核心企业模式,在供应链金融链条环节中,一个可组织、记录、确认交易真实发生,资产真实可见的平台角色显得至关重要。
平台沉淀客户信息,进行优质客户推荐,并基于客户在平台的资金流、订单流、物流实现贷前、贷后融资风控及违约资产处置,打造出资方与平台深度绑定的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同时平台本身以提供场景为主,并不作为资金的实际借款人。这也是近年来京东、苏宁、钢银电商等平台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发展迅速的重要推动力。
在供应链中流转的动产型生产要素尤其是大宗商品,通过确权、风控、权利凭证转移的方式,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创新业务体系。商业银行也正是看到这一契机,正加速布局基于平台的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比如民生银行、广州银行等与广州商品交易所牵手,推出仓单交易项下的仓单质押融资、替代交收融资等,就是进一步加强在供应链中对包括动产在内的资产的控制权和处置渠道,以产业完整生态深度嵌入供应链其中。
普通投资者无法对资产真实性做专业判断,只能依靠资产管理人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背书作为依据。资产管理人的角色要去通道化,真正履行对资产的全流程管理,前述平台即是其与底层资产之间的“中间件”,以第三方平台具有真实交易的数据作为重要评估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