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创投张朋:未来十年是企业服务发展的黄金十年

窦悦怡 数字观察 2019-12-10 20:35:28

image.png

文 | 窦悦怡

北极光创投由邓锋于2005年创办,旗下管理了5支美元基金和5支人民币基金,管理资产总额超过300亿人民币。消费、教育、企业服务、出海是北极光创投在TMT领域关注的几大方向。

过去14年里,北极光投资了逾300家优秀企业,其中80%都是A轮及A轮前投资。科创板开放以来,北极光有4家被投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近日,在北极光“未来十年”分享会上,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张朋围绕《未来十年,企业服务的新趋势》做了主题演讲。

张朋认为,企业服务的本质是用科技手段,赋能企业业务模式创新,再赋能企业组织管理创新,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这体现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数据化,一个是协同化,企业服务从这两点去做赋能。

同时,张朋认为,“未来十年是企业服务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企业服务还在很早期的阶段,这也同时意味着,有很大的空间留给新公司去成长。

以下为张朋演讲节选,经i黑马&数字观察编辑:

“江湖上都说北极光有技术的基因”,北极光创立于2005年,第一个投资案例是展讯通信,后来这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后来以高估值被并购。

基于我们创始人的经历,自成立那刻起,北极光沿着企业服务的产业链,从底层芯片到基础网络架构,再到手机中间件、存储、安全等技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

到了2014年,我们也开始关注一些应用软件的项目,这个转变的背后其实有两个推力。

首先,在 IT技术层面,消费互联网的爆发带来了消费数据激增,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促使产业向数字化、在线化升级。

其次,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制造业的毛利正在下降,企业开始意识到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运作成本已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

C端红利见顶的同时,To B赛道开始涌入大批创业者,随之而来的便是行业泡沫期。当时,所有人都觉得To B行业好,公司估值高,于是都往里面冲。

可是,很多人进去后才却发现整个To B行业成长很慢,需要稳扎稳打。而且B端公司并不会像C端一样经历爆发期,其构建的长期价值才是竞争的最终壁垒。

于是,经历了2015年和2016年的野蛮发展后,2017年To B行业开始重新回归理性。

再看到美国企业服务市场。美国有很多优秀企业服务公司,那么在过去十年间,中美市场的差异化到底体现在哪里?

中国资本市场企业服务构建仅10%左右

纵观美国IT产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40年的时间,出现很多优秀的企业服务公司。尤其是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十亿美金以上的企业服务公司有很多。

再看中国的IT的发展,只经历了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三个阶段,中国真正的企业服务经历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我们有大量的创业公司。

同时,美国的资本市场50%是靠企业服务构建的,而中国仅10%左右,大部分靠消费互联网构建。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出现十亿美金或者百亿美金的企业服务公司?

我认为出现这些原因可以从这三方面来看,第一,在大环境上,美国依托于SalesForce,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基础。SalesForce基于PaaS平台可以进行生态布局,通过API接口可以延展出很多应用,很多新的生意。

同时,这也促使很多生态企业可以专心、专注做产品,通过PaaS平台,可以拓展更多的产品使用者,自己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回馈,也降低了很多获客的成本。

第二,在客户付费意愿问题上,美国企业愿意为产品付费,而中国企业倾向于端到端的服务。我们知道很多企业服务公司需要上门给客户进行销售、告诉客户产品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使用?如何与客户自己的系统对接。

这样一来,中国的企业服务公司交付成本比美国高出很多。这也引申出客户付费意愿的问题,美国企业客户是为产品付费,而中国是要为服务付费。

第三,人力成本差异,定制化软件的高昂成本,也是SaaS模式在美国流行的原因之一。

对比中美的购买力,美国企业的定制化软件成本很高,而SaaS成本很低,而且SaaS模式迭代周期短,更便于企业客户的使用,降低不少更新成本,也提升了效率。

而在中国,虽然人力成本每年都往上走,但对企业客户来说还没有贵到不能接受的时候,而且客户认为做定制化能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同时中国企业的做事方式是“预算制”,每年要根据当年整个的计划把规划列出来,有计划的往下走。也就是说企业可能今年有企业服务的预算,明年就不一定有,这样很难保证服务企业的续费率。

数据化还是协同化 共同指向的是企业效率的提升

回归商业本质,什么是企业服务?我认为,企业服务的本质是用科技手段,赋能企业业务模式创新,再赋能企业组织管理创新,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

科技代表整个生产力的发展,从原来的工具到蒸汽机,再到现在的电脑,这都是科技直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背后的影响是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业务模式会发生变化,组织形态也会发生改变,这个就是企业服务的机会,它其实在促进整个生产关系的改变。

这体现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数据化,一个是协同化,企业服务从这两点去做赋能。

以我们被投企业“卖好车”为例,即是在业务层面的“数据化”创新。一二线城市的4S店网络是很发达的模式了,但在三四五线城市因为很分散,很难形成网络模式。

所以,对于三四五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如果要去买车,经销商会去问消费者你需要什么车,然后给上层的经销商打电话订货。

针对这种情况,卖好车在三四五线城市节点租仓库,把每一个仓库节点数据化,让上下游的交易链条在线化,提高整体的交易效率。

这样的好处在于,在所有分销的过程里,哪辆车具体在哪个位置,品牌主机厂商都是知道的,或者他的上游分销商往下销售的时候是知道的,对下游的来说也知道每一辆车停在什么位置,便于上下游分销商找车。

同时对于下游分销商来说,他们可以先拿到车,卖给消费者后,再和上游结账,便于整个链条打通。

另一个投资案例Teambition,则是组织模式“协同化”创新。Teambition是一家做软件协同的公司,是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核心软件,既包括部门内的协同,也涵盖跨部门的,基于某一特定任务的协同。

所以,对于企业客户而言,无论是数据化还是协同化,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重新组织,共同指向效率的提升。

未来十年,企业服务的新趋势

从外因上来看,科技在持续进步,中国传统产业数据化转型急迫;从内因上来看,劳动力成本升高,企业面临开源节流的压力。

不过,我认为基于企业服务里面能够去改变生产关系根本的价值层面,还是需要回头看中国企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大环境。

第一,科技的进步助推产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转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每项技术的背后都带动生产力的进步,都会给企业服务产品增加更多活力。

第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很急迫。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非常有创新能力。

外部的经济环境下行,竞争压力加大,越能促使传统企业开始内部变革,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内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对外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以制造业为代表,中国企业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这几年,一线城市的企业劳动力逐渐提高,企业每年都需要给员工增加工资,在制造业领域尤为明显。

制造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很多工厂劳动力供给一年比一年紧张,年轻人宁愿到城市里送快递、送外卖也不愿意在工厂做工,促使企业招不到人,招人成本逐渐提高。所以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用先进的设备、用机器替代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内部效率。

人力成本问题不是短期问题,是长期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明显,这种痛点也愈发明显。

第四,技术驱动商业变革。中国有两家非常牛的公司,阿里和腾讯。阿里通过互联网,把传统零售模式搬到线上了,而且通过一个大的协作平台,把供应商及相关服务者协同起来,一起服务消费者。而腾讯,通过IM把人和人,还有各种生意搬到网上,促成大家各种协同互联。

第五,传统企业企业家对IT的认知逐渐成熟。移动互联网、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兴起后,传统企业的掌门人对IT的变革越来重视,他们知道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对其经营、管理、业务执行很便利,降低不少门槛,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容易操作。

从以上几点来看,北极光坚定看好企业服务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机会。张朋判断,技术驱动商业变革,中国对企业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未来十年,到底有哪些趋势?

首先,智能化。伴随着IT的演进,企业软件从功能型软件向易用型软件发展。

随着移动化和云化的到来,企业的软件开始从功能型软件,向易用型软件转移。企业员工的办公环境不局限在办公室里,办公场景变得多元化,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移动办公产品,随时随地在云端存储、读取、调用所需的信息。

智能化再往后,可称之为智能型。如今是数据科技的时代,数据的价值大家都认可,但数据的价值如何挖掘,是更关键的一步。智能型产品可以根据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建议。

其次,赋能核心业务。企业服务中有很多通用型的需求,比如财务、协同、人力等等。但不同行业老板最关心的业务是不一样的。

比如,流通型企业,他们的核心业务是让产品流通周转起来,而且要快速周转。再比如对于药企而言,核心的业务是在生产研发过程的管理。

最核心的业务,企业服务发挥的价值越大。基于这种思考,行业会把企业服务按照通用型和垂直型分类。通用型包括财务、协同、人力、客服等等不分行业,在哪个行业里面都有共性的需求的细分领域。

而垂直型企业,像餐饮、房地产、中台、医药研发,针对于某一个行业的细分垂直类的产品。再往下所有的这些公司,它们可以针对某一个业务场景进行业务赋能。

基于核心业务的思考,我们还可以把企业服务分为管理驱动和交易驱动两类。无论是管理还是交易,要根据每个行业里面的特性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思考。比如ERP是管理型产品,它是属于核心业务里面的管理类产品。

第四,促进协同,整个生产关系更高效的协作。协作在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企业服务领域,协同层面能够创造更高效更复杂的协同,让我们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交易讲究的是信任成本,因为信任成本很高,双方很了解彼此的产品质量、付费能力。如果企业和企业之间数据能够互通,上下游了解对方的产能和需求,这些产能在线化之后供应链效率会大大提升。

从组织管理方式来看,今年产生了很多现象,包括“灵活用工”趋势,将一些没有明显晋升空间的岗位外包出去,专注于核心业务,也是一种协同。

以服装供应链来举例子,在整个服装产业化改造的过程中,都是由浅入深递进的。

最初消费者的喜好和偏好,都是通过线上化被感知的。当我们要买东西的时候,肯定会到相关线上商城去搜索,会留下很多信息,商家感知到消费者的喜好后,进行个性化推送,这是第一阶段。

收集到消费者的需求、喜好等数据后,品牌商要在供应链上进行快速反馈,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合理匹配库存。

过去品牌商不会特意被库存,但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会加快,这就促使品牌开始追求小批次、多批量的生产,也就是说品牌商的订单数量很小,频次却很高,而且这些订单时常需要退换,进而需要倒逼供应链的升级改造。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未来一个订单会拆开给多个工厂去生产,有的生产衣服主体,有的会生产领子或者袖子,这是一种协作分工的趋势,供应链也因此变成柔性的了。

中国企服还在很早期阶段

对于北极光而言,我们投了很多企业服务公司,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第一,看产品定位。对于企业服务公司而言,不是先做产品去找客户,而是要深度考虑,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客户群体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这两类客户的需求是完全不同。

如果是大型企业客户,服务商要考虑提供单点产品还是整体解决方案。如果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他们是花一分钱解决一分钱的事,所以服务商要考虑的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还是单点的产品功能,这些产品能否和企业客户的其他系统打通。服务商要依据客户群体的定位,制定不同的市场策略。

第二,保持耐心。企业服务领域很难做到一个标准化产品可以满足企业的所有需求,这个领域是需要不断打磨产品,持续进化,寻找标准化市场需求的过程。

第三,快速准确理解自己的经济模型。企业服务没那么难也没那么复杂,谈到收入,其实就是减去实施成本,然后开始思考续费成本,如何保证正常的客户续费。

企业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做三年公司就上市的机会太少,它需要有长跑的过程,你要理解你的模型。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十年是企业服务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企业服务还在很早期的阶段,这也同时意味着,有很大的空间留给新公司去成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