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中,中小企业显而易见首当其冲,但产业链核心企业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疫情的负面影响通过产业链迅速传导,将经济冲击逐渐放大,最终影响不可忽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黄生认为,此时正是产业链核心企业与政府政策层面紧密合作,与链上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控制经济冲击通过产业链蔓延,打开产业链企业间互利共生格局的关键期。同时,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如能通过产业链核心企业有效传导,则能让资源更精准、顺畅地流向中小企业,实现政策支持的初衷并取得良好效果。
疫情之下,占据我国重要经济地位的中小微企业生存形势格外严峻。中央和地方及时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政策。那么,融资政策的“远水”能解中小企业的“近渴”吗?按照许小年教授的说法就是,“央行放的‘水’能否流到中小企业的‘田’里?”
尽管西贝、海底捞等餐饮连锁企业及时获得了银行信贷支持,但广大中小微企业普遍没有银行能看中的“筹码”进行抵押,也缺少大企业那样稳定的现金流。这就决定了它们无法在一个商业环境中,仅仅依靠政策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来解决自身危机。
相比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具有更充裕的现金储备,现金流也更健康;面临疫情导致的停产停工、消费抑制等负面影响,它们的缓冲空间较大,抵御疫情“病毒”的“免疫力”与“自愈力”无疑也较强。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大型企业便可以在这次战“疫”中高枕无忧呢?
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大型企业通过上下游协作的方式与众多中小微企业串并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在生产制造、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在供应链中,上游为下游提供产品或服务,下游感知市场需求向上游反馈信息。如果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周转不灵,无法按期提交“原材料”,那么这条链上所有的相关下游企业,包括“抵抗力较强”的大型核心企业势必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产业链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关键环节的缺失对于整条链上的其他企业都会造成打击。
在宏观层面,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月13日发布的报告指出,此次疫情扰乱了全球产业供应链,在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中,越南、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预估经济受创榜”上分列前三位。越南因其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而位居榜首(中国占越南总进口的28%,其中包括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如果中国20%的制造业停业一个季度,越南GDP将萎缩近0.8个百分点。
在微观层面,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作为一家在全球进行广泛合作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其2018年采购费用排名前200的供应商(代表了苹果公司98%的材料、制造和产品组装的采购费用)在28个国家和地区有808家制造工厂。其中位于中国大陆的制造工厂有380家,占总体47.03%;而位于疫情较严重的广东省的工厂就有124家。2月17日,苹果公司宣布下调其季度(1-3月)营收预期。除了消费需求被抑制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疫情影响下,位于中国的工厂复工晚、生产能力恢复慢导致全球iPhone供应受到限制。
在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中,没有哪一个企业,甚至是核心企业能够在疫情之下置身事外。虽说此次疫情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通过产业链传导与放大,给国内核心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式影响,着实让人担忧,也值得引起各方注意。
保护供应链的完整性是链上核心企业应该、也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事实上,有前瞻思维的核心企业此时更应该考虑疫情结束后的作为,而供应链的完整是其未来经营发力的必要保障。同时,政策层面的融资支持,除了纾困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也应考虑通过利用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更精准、快速地触达上下游中小企业,阻止危机沿供应链蔓延与加剧。
那么,产业链核心企业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帮扶中小企业、维持供应链完整,从而保护自己免受疫情通过产业链传导来的危机?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政策支持,又如何在此过程中更有作为呢?
首先,最直接的途径便是核心企业进行账期调整,提前给中小企业回流资金。有实力的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上议价强势的一方,可以适当“放低身段”,缩短资金付款期限,甚至为上下游企业提前给付资金,变这些企业账上的“应收”为“预收”,通过提前给中小企业兑付现金流来支持企业运转。
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约2500家供应商,其中不少供应原材料、部件,或者提供设备的中国供应商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2月9日,三星集团表示将向受疫情影响的供应商提供总金额2.6万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的援助。其中,1万亿韩元将以零利率或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贷给中小供应商;另外1.6万亿韩元用作2月预付款项,将往常出货3-6个月后结清的款项,提前预付给未出货的供应商。
其次,核心企业可利用其在产业链中长期积累的业务信息优势和枢纽地位,充当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中介,直接或间接给企业提供贷款;或者,与政策支持机构紧密合作,精准落地帮扶政策。
如前所述,依靠传统信贷评估方式,中小企业鲜有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抵押资质。但核心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主要成员,根植行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通过物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积累了关于上下游企业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等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不为金融机构与政策支持机构所掌握的信息,却是核心企业解决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也是政策支持实现更有效触达的保障。
具体来说,核心企业利用信息优势与枢纽地位帮扶上下游中小企业有多种途径,我们从以下两种途径来分析。
第一,核心企业可以利用自有资金授信给上下游企业,帮助其恢复生产能力,确保供应链的完整。当然,核心企业在进行借贷审核时,也应利用其信息优势区分融资企业资质,合理控制自身风险。
第二,核心企业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乃至政策支持机构合作。通过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金融机构/政策支持机构的“资金供给”/“政策倾斜”,合力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帮助。
在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层面,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开放其与上下游合作往来形成的中小企业资质数据,并随时进行动态监控,确保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基于核心企业的信息与信用背书,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缺失带来的资金风险降低,从而提升其借贷意愿。
2月2日,美团宣布将携手邮储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合作伙伴,为本地生活商户提供不少于100亿额度规模的优惠利率贷款。很显然,如果仅依据自身条件,这其中的很多商户应该很难从银行获得成本低廉、用以“救命”的贷款。而美团作为平台核心企业,在商户与银行间以信息优势架起桥梁,为商户获得较低成本的贷款提供支持。
在核心企业与政府政策支持合作的层面,核心企业可以作为政策支持的通道,帮助政策支持更准、更快、更有效地触达目标企业。近日,在国家3000亿元低成本疫情专项再贷款资金的政策下,美团提出疫情专项再贷款的申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甚至争议,部分舆论认为财大气粗的平台企业不应获得该类低成本政策资金的支持。
但笔者认为,如真像美团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的那样,疫情专项再贷款可以将美团平台作为通道,真正触达和资助平台生态链上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那么,专项再贷款资金发放给美团这类平台企业就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反而有可能是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实与实现其目的的有效手段。
通过传统方式,政策支持在触达目标中小企业群体,尤其是高效(但因疫情造成的流动性问题而受困)的企业前,产生的“交易成本”会让政策支持效果打折,甚至出现政策的“水”到不了中小企业的“田”的情况。而通过平台企业,这样的交易成本将大幅降低,专项资金能够又快又准地到达目标企业。
从平台企业来看,作为政策的通道、顺应政策为产业链中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符合其自身利益,应具有内在积极性。平台企业在利用信息优势做资金分配时,经营和管理水平更高的中小企业将优先获得资金;而那些管理水平低、效率差的中小企业则有可能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被淘汰。经过这样“优胜劣汰”的过程,以平台企业为中心的生态链将获得更稳定的结构与更健康的发展。当然,通过平台企业发放的再贷款资金实际去向与利率,应该通过事前备案和事后审计来受到监管,平台企业显然不能通过利率差等手段从中渔利。
简而言之,“核心企业+政策支持机构”的合作方式是利用核心企业个体“利己”的积极性,将政策支持通过产业链或平台实现传导,使效率更高的企业获得流动性支持,实现资源分配的市场化,从而提升政策支持效果。
最后,作为颇受核心企业重视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也可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发挥重要作用。因核心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合作时,它们经常延迟支付货款,导致中小企业账上常形成大额应收账款。这样的流动性占用在疫情冲击下对中小企业影响尤甚。核心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信用作为背书,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帐上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用发行所获资金提前给中小企业回款,解决它们的流动性问题。
作者黄生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作者孟圆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助理,本文首发于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