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如何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申飞 托比网 2020-04-20 19:12:33

image.png

这是我们探讨供应链应对疫情的第三篇文章。前两篇看到了爱科和法思诺两家公司的应对之策。这篇文章编译自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管理评论。跳出具体操作,从理论的视角看操作背后的逻辑、价值和意义。

有三种积极地策略可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商业挑战。但总体上,应对的策略必须同时考虑组织架构和新兴市场趋势才可能抓住。
疫情袭来,那些供应链受影响较大的公司营收出现了实质性下滑,甚至最严重的情况有公司颗粒无收。无数的公司采取了应对措施以降低损失,诸如建立远程工作流程,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减少员工工作量,削减成本,以及从政府寻求帮助。
在一系列的被动应对之后,公司开始思考有哪些新机遇产生。但应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了三种响应之策使企业组织能够面对新出现的市场趋势。重大的机会将被那些敏捷运营的公司抓住,这需要他们调整组织结构,改变产品/服务范围,乃至新的切入市场的打法。

策略一:相同的产品 不同的渠道

一个幼小的办法是通过线上渠道提供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和服务。这可以通过实物产品的数字化,或者将技术嵌入服务的交付过程来实现。

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化妆品公司林清轩。疫情开始的时候被迫关闭了40%的零售门店,销售收入下滑了90%。然而公司将零售店的销售人员转变成网红,通过类似微信的数字化工具和客户互动,最终推动线上销售。情人节当天,林清轩启动了大规模的视频直播购物活动,有超过100位销售人员加入直播;其中一个销售人员2个小时的销售额几乎与4家零售店的销售额齐平。公司2月份的营收同比增长120%。

耐克被迫关闭了中国区域中7000家门店中的5000家,既有直营店也有合作门店。他的线下业务完全停滞了,但线上业务取得了不小进展。耐克的团队开始和中国消费者线上互动,推荐那些适合在家锻炼的产品。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底,耐克汇报中国地区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35%。当门店陆续开放后,耐克的线上业务增长更快,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中国地区的动作也给欧洲和北美提供了样板。

与此同时,从勃艮第到纳帕山谷的酒厂都提供了线上的品酒课程和酒品销售。相似的,一家位于伦敦的威士忌厂商,取消了常规的酒厂参观,向顾客提供了品酒套装,并在线上开展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行动受限,教育机构也迎来了黄金窗口期。当许多学校,高校,私立教育机构临时性关闭了线下教学点,另一些企业则迅速转换到线上提供课程。比如,浙江大学,在2月24日启动了线上教学。这与学校原来的教学日历保持一致。新的教学计划覆盖了学校所有学生,包括国际学生。其中很多课程甚至向全球开放。在两周之后,浙江大学提供的课程超过5000门,其中既有本科课程也有研究生课程。线上学习的总人次达到57万次,其中线上直播课程达到30万次。另外,有大概2500名研究生将在今年春季通过线上形式进行论文答辩。

策略二:相同的组织架构 不同的产品

疫情抑制了很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造成公司的实际利用率不足。许多工厂产能远远不足满负荷运行;餐厅、酒吧和酒店都无人到访;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无人采购。

一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下滑,同时另一些需求高企,同时还在快速增长。一些公司调整原有结构,以提供不同的产品或者新形态的服务。

当洗手液的全球短缺趋势越来越明显,包括路易酩轩(香水制造商),保乐力加(酒类制造商),和Skyrora(火箭服务商)均在几天内转产洗手液。同时,通用汽车和福特改造闲置生产线,生产医疗设备,比如呼吸机。中国的比亚迪,在汽车销售下滑90%的情况下,转产口罩,每周的生产量达到百万级别。而戴森的创始人宣布在10天内完成设计和建造新型呼吸机,以应对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请求。

酒店供应链品牌希尔顿在英国地区向医院员工和病人提供房间。受限于无接触打包和外卖服务的长开,许多餐馆销售严重下滑;而杂货店则由于需求高涨,需要限制购物者的采购数量。Panera Bread依此做了调整,增加了从其咖啡厅销售的产品种类,推出杂货服务,这其中包括日常杂货,色拉和三明治产品。

中国厂商华米,一家小米相关的健康追踪手环制造商,将目前的业务焦点从健身场景转向了数据场景。在梳理了2017年7月到2020年2月武汉和附近地区的11万5000名用户的数据之后,华米发现1月的睡眠信条数据异常(类似的数据模型在中国其他地区本地疫情扩散阶段亦有发现)。花蜜在着手开发早期预警系统,为未来的异常预警、预先控制可能的疫情提供帮助。

策略三:相同的产品,不同的组织结构

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另一些公司疲于应付,他们在审视自己的组织结构,以增加产品/服务的规模。设计新的组织结构是一件说起来必做起来容易多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合作伙伴的协作才能成功,但有的公司采取创新来应对这一挑战。

亚马逊进来宣布额外聘用10万名雇员,以应对消费者在家购物激增的需求。亚马逊与Lyft共享出行公司达成合作。目前Lyft的消费者需求和服务费用均出现严重下滑。Lyft鼓励他的司机寻求包括库房人员、配送人员、以及杂货店销售等各种岗位以增加额外收入,并在官网开辟了一条申请亚马逊工作岗位的入口。

沃尔玛希望额外雇佣15万人。同时公司计划为当前的雇员增加超过5.5亿美元的奖金激励。沃尔玛将申请流程从原来的两周压缩到一天,并且积极寻找面临裁员的酒店和餐厅行业的潜在从业者。

在瑞典,超过1000名被裁员的斯堪的纳维亚航空的员工接受了培训,帮助国家医疗系统抗击疫情。在英国,easyJet和维珍航空的员工临时在医院工作,其中 有超过1000人接受过心脏复苏术的培训。

共享经济在中国已经是流行的商业模式了,包括共享单车,共享出行,共享充电宝等等。最近新增加了一项,共享员工。盒马开启了一项员工共享计划,从餐厅、酒店和影院的员工中租借3000人,以面对自身高涨的需求。租借来的员工主要进行理货或者打包服务,盒马会分别为员工和员工所在企业支付费用。

在德国,麦当劳的员工获得许可在阿尔迪的商店工作。员工租借协议仅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一旦麦当劳再次开业,员工可以申请返回麦当劳工作。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

由于冲击是暂时的,企业在响应疫情方面更多是采取应对之势。下面的决策树可以用来思考企业如何更为积极的应对冲击。

image.png

对于希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公司来说,需要问如下三个问题:

我们是否可在线上提供产品或服务?开拓线上渠道几乎是最易于取得成果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使用既有公司基础设施提供需求旺盛的产品/服务?这对于消费者需求下降的企业十分重要。许多企业重新将基础设施用于抗击疫情的产品和服务。但有些公司则在考虑疫情之后可持续供给的产品/服务。我们如何快速扩展产品/服务的制造速度、分销速度?这对于那些消费者需求旺盛的企业非常重要。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可能会快速增加产能供给。

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并有效应对疫情需要有创新力,开放性思维,并不只局限于应对威胁。机会存在危机当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