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谈到服装供应链应对疫情设想的文章,此前更多看到的是工业的。两位作者均是来自斯坦福商学院的在读MBA人士。其中一位,Maxine Lim是一位科技企业创业者和产品经理;另一位,Becca O’Leary曾经是Urban Outfitters和Saks Off Fifth上的商家。
关键词:服纺B2B 疫情应对
“疫情将服装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和弹性不足放到了聚光灯下。而全球性的寻源平台或者是解决之道”。本文作者Maxine Lim和Becca O’Leary这么认为。【译者注:以下我们,我均指这两位作者】。
我们都在斯坦福商学院修MBA课程,课程修了一半的时候决定创建一个服装品牌,提供那些简单、高质量的小规模服饰产品。产品开发之初,寻找到合适的工厂就成了最大的挑战。这是疫情带来的挑战之一,还有更多挑战在迎接我们。
与此同时,我们在斯坦福开展一项有关服装生产的研究项目。我们发现,在采访了无数的新兴品牌和老品牌之后,在寻找合适的工厂方面所有人都觉得非常挫败。直到今天,寻找这样的工厂,以及装饰配件仍然在用传统的方式开展:通过人脉,行业关系才能达成连接。那些有声誉的工厂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发现,这造成服装品牌寻源即为困难。这些工厂往往不会在一个界面友好的网站上展示其服务和价格信息。像我们这样的小品牌更是如此,制造工厂无法与我们的需求匹配,更低量的订单,合适的报价,准时的交货等等。而类似耐克的订单往往有着更严苛的要求,例如采用先进技术,更大的订单量,以及更高的标准遵从。所以找到合适工厂这件事情实在是费时、费力。
几乎用尽我们的行业资源我们才与数十家工厂展开对话,最终发现了令我们满意的厂商。然而几周后疫情爆发了,为我们服务的中国、美国加州的工厂全部关闭,所以我们产生了建立全新寻源流程的想法。
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每个人都需要将业务量从受影响的区域转移到相对受影响较小的区域。生意做得越大,挑战越大。正常时期大家的工厂合作伙伴都很稳定,这样的挑战隐匿于水底,而现在,重新配给供应链成为大家的切肤之痛。
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存在一个全球市场,将零售品牌和工厂相连。毫无疑问这里有一条沟壑横亘其中,关系网络的依赖,中间人的存在以及行业知识的价值。一个电子市场将移除中间人,并让工厂增强能力,并确保交期透明。工厂将有一个可信赖,无偏向的引擎来寻找合适的业务线索并让自己的产能饱和运转;而品牌能够为新产品和大批量产品分配合适的制造工厂,达到敏捷供应链的目标。
全球供应链会弯曲而不是断裂。一个国家因为疫情封锁了,需求会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再平衡。为达到这一目标,合作工厂需要事先认可、并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而品牌商也需要知道这些企业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究竟如何。为此,电商平台需要提供关于企业声誉、价格、信任度和交期等有关的信息。理论上讲,类似AWS可以根据需求来弹性调整服务器算力的做法,在服装制造领域也可以实现。
既然第三方市场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什么还不存在这样的企业呢?我们发现产业的惯性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已存在的品牌与既有的制造商建立了联系,并且让这样的制造商曝光会让他们紧张。大致半数我们接触的人,在谈到制造商的时候都紧张兮兮的要求我们就此保密。其次,中间人必须在不透明的环境下才有利可图;电子市场被当做他们的敌人。第三,制造业利润微薄,她们没有额外的预算去向新客户推广自己。于是产生了循环效应,品牌商和中间人将工厂变成透明人,而没有预算做市场推广的制造商拿不到新订单,只能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生意关系。
然而,资本推动的一些公司开始改变现状。在分销领域,Joor,一家从风投融资超过3000万美金的企业,将服饰品牌和零售店在线上达成连接,取代了曾经的Showroom的销售代表。Faire,一家由红杉投资的公司,向独特的分销商商人提供了一个电子市场,希望渠道贸易展。诚然,服饰生产和配饰搭配绝不是简简单单买买卖卖的事情。但真的如此复杂么?不一定。我们在其他领域里见到过复杂的项目存在。在房地产领域,一家叫Astorian的公司,创建了帮助项目经理寻源和管理合同的平台,这恐怕比设计和生产服饰复杂的多。
Joor官网,译者供图
Faire官网,译者供图
Astorian官网,译者供图
在服饰行业存在一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但是既有的电子市场或者是区域性的,缺乏标准的,不透明的乃至报价昂贵的。Makers’Row聚焦美国区域的服装生产;Zilingo聚焦东南亚,甚至在开放性和标准性上还有所缺失。结果是服务的质量都不可靠。利丰,行业最大的中间商,试图扩大他的经济业务,但是他隐去了工厂的信息,甚至造成有的品牌商会遇到自己曾经合作失败的制造商。Cala创造了一个新平台,帮助寻找设计师,寻源工程和任务管理。但是这个平台的报价十分高,双向收取会员费,并且抽成至少20%,这让新品牌难以承受。一句话,这些平台都没有创建出品牌商可依赖的状态。
现在是时间建立一家平台,满足诸如全球化、标准化、透明化和价格可接受等特性。这样的平台可以让小品牌接触到合格供应商,而大品牌拥有弹性的生产能力。疫情来袭,供应链弹性的价值凸显出来。工厂关闭了,商品没有生产出来,物流变慢了,按时收货也越来越困难。这一过程从中国到意大利,再从意大利到美国。行业的三大制造中心逐个受到影响。
这个问题不会很快过去,甚至这也不是新问题,在疫情来袭之前,制造商就因为贸易战挣扎着去调整供应链。年复一年,与中国工厂合作的产品经理们在春节期间制定更低的生产量。类似经济发展,自然灾害的原因也在挑战脆弱的交付时间表。为了应对这些调整,是否会产生一个电子市场,让这一传统、挣扎的行业焕然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