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变化是避不开的话题。在译者看来,请记住疫情不是变化的起点。
关键词:供应链变革
重点结论:
疫情显示现代供应链是脆弱的。疫情带来了毁灭性的经济打击,中国、美国、欧洲的按周计划的贸易量已经减半。多样化采购和数字化将成为建造强壮智慧供应链的关键,从而保证长久复苏。
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Tradeshift(一家供应链管理的全球平台)的数据,揭示了贸易和需求侧受影响的程度。最初的冲击将继续影响接下来数个月的走势。在中国,内贸和外贸交易从2月中旬开始,周环比下降56%。美国,英国和欧洲走出了相似的曲线,4月初下降26%,到了4月底下滑17%。
疫情带来了两个副作用。一、结算周期变长,而疫情之前的趋势是结算周期变短。2018年结算平均需要36.8天,2019年平均需要36.7天,而2020年的一季度,平均需要37.4天。二是订单的缺乏带来了第二波影响,新订单放缓,乃至有的订单被取消。Tradeshift平台的平均周度订单规模从3月9日起下滑了15.9%。结算则下降了16.7%。
到现在为止,企业仍然收到的是疫情封锁前下定订单的款项,但这部分收入减少殆尽。未来的几个月对全球供应链来说都是非常难熬的。尽管近来的努力包括重新开放工厂和放松管制,但中国仍然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工厂或许重新开工了,但消费者并没有回来。
中国的贸易活动在工厂重开后曾短暂出现快速爬升,但现在尽管武汉的封锁措施已经结束,中国的贸易活动开始停滞。中国的返工率在持续提高,但国内的环境也出现了巨大变化。由于很多贸易伙伴仍然处在封锁状态,中国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外贸占中国GDP的五分之一强。由于贸易伙伴的订单走低,中国是否可以完全依赖自身国内市场实现完全复苏仍然是个疑问。
由于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封锁状态,商业巨头们已经对V型反弹不抱希望。根据普华永道4月份的CFO调查,现金流是CFO们的第一关切——大约77%的CFO采取了限制成本消耗的措施。56%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三个月内业务回归常态——而3月中90%的受访者表示将在三个月内恢复常态。
尽管政府和央行已经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向系统注入流动性,但这些举措的效力在减弱。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说,现实的挑战是在保留公司的生存能力和向供应商偿付方面的艰难选择。
中等规模的小型公司现金流将保证大约27天的运行。如果现金流加速萎缩,这将导致供应链的巨大变化。也将严重拉长复苏的时间。类似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提前向供应商结款。但类似的操作并非普适。金融支持对小型供应商保持运营资本是至关重要的。
重塑供应链的未来
疫情暴露了精益制造原则下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度。医疗卫生领域尤其如此。个人防护用品的紧缺让库存策略的风险,以成本控制为唯一动力的单一供应源模型都暴露出来。
受到封锁的影响,中国主导的若干制造行业进一步将现代供应链的问题置于焦点之下,缺少供应链的弹性造成了严重后果。一个可预见的变化是,全球化公司将在未来分散供应链风险,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制造业基地。而类似越南,墨西哥和印度极有可能从中受益。
我们将看到制造业的非集中化现象,企业试图将生产制造带回国。这一趋势将随着自动化和小批量的特征逐步成长,这样的特征将保证一部分转移回国的供应链保持低成本。政策制定者将面临压力去评估哪些产品有必要在国内或者区域内进行制造。
供应链新范式的建立也将有赖于快速的分销数字化的建立,这将取代传统国际贸易的传统文书工作。尽管技术在快速发展,但买卖双方的关系仍然依赖于存在多年的纸质文本。数字化这一关系对于建立健壮的供应链系统尤为重要,这也将使识别和招募新的供应商更为省时。AI和IoT技术的加入,将帮助供应链在传统供给出现挑战时迅速转移至备用供应链。
这一危机对于重置老旧的流程系统是一个机遇。创建智慧,敏捷的供应链对于创建一个可以迎接未来挑战的全球贸易和投资网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