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aaS做PaaS,到底是伪概念还是真需求

黄允聪 ToB行业头条 2020-05-21 17:06:30

最近,很多国内的SaaS公司都在讨论是否要做PaaS。某些一线SaaS公司,也进行了PaaS平台实践,但说实话效果并不明显。 PaaS听起来复杂,可本质却很简单,原理和搭积木一样,就是软件模块的高度复用。 一组积木具备非常强大的组合性,通过积木组件的组合、变化,可以搭成简单的房子或是复杂的城堡。同理,PaaS也可以通过不同模块、不同的组合,实现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积木有的高级、有的低级,有的简单、有的复杂。PaaS也一样,虽然很多SaaS公司都在搞PaaS,可这些PaaS有的是玩具车,有的却是价值千万的定制豪华车。 所以,PaaS的强弱不在于概念,而在于开发团队能力的强弱。做不做PaaS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怎么做PaaS?

WX20200521-170701.png

本文分享要点:

国内外PaaS能力的差距

中国缺乏高端软件人才,问题比美国复杂太多

PaaS真的适合中国吗?

一、国内外PaaS能力的差距

 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很多SaaS公司,大家一度认为SaaS是解决管理软件的一剂良药。可几年过后,大家突然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具体原因参见文章《中国SaaS为什么不赚钱》点击标题可跳转阅读) 因为SaaS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开发标准版本,提供统一化解决方案。但由于客户需求过于多样,标准的解决方案很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这已经成为巨大的、且不可逾越的矛盾。 国外的SaaS巨头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所以Salesforce这些明星公司都纷纷做了自己的PaaS。而国内的一些厂商,例如北辰等企业,在经过市场调研后,也跟进了PaaS研发。 可众所周知的是,国内外PaaS的能力差距很是明显。 虽然PaaS人人都可以做,可就像积木人人都可以去设计一样,做PaaS的根本,不在于能不能做,而在于内部的大量细节是否完善,产品的使用体验是否够好。 众泰汽车不会因为外壳像保时捷,就真的成为保时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原因。 美国软件复用的实践非常久远,此前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它们比国内软件厂商更强的优势,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超越的。 就拿Windows这类操作系统的复用来举例,互联网20年大发展和很多软件框架的出现和复用是分不开的。绝大多数框架都原创于美国,这就是美国软件行业超级强大的原因。 另一种就是行业应用的复用,在本人看来,基础层复用已经非常非常成熟,但行业应用复用还任重道远。 所以,概念没什么意义,说中国的PaaS水平追上美国也没有意义,落地才是真本事。 

二、PaaS不是新物种

只是老问题的新展现 当下很多人觉得PaaS是新东西,可其实PaaS只是老问题的新展现。 就像“云”是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网络展现模式,PaaS也是传统软件二次开发支撑模块的网络展示模式。 把之前在单机上的实践转移到了互联网上面,就叫云。比如,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家电,都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展现。 PaaS早在很多传统的ERP厂商的产品中就有体现。比如,SAP很早以前就提供了很多二次开发的工具,甚至提供了ABAP编程语言。国内的金蝶也提供了BOS二次开发平台。 就此来看,巨头产品早已有过类似的尝试,可见PaaS并不是新生产物。 如果从原理来解释,PaaS是对上层SaaS业务抽象化处理后形成的更具体的解决方案,是把众多业务当中公用的、通用的部分抽取出来,同时进行必要的参数化处理,让这些模块最大可能的被上层SaaS重用,从而达到提升开发效率的目的。 

1.png

从IaaS、PaaS、SaaS的结构图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下往上,个性化和多样性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把云服务比作物质世界,IaaS就是108个构成物质的元素,都是C和H的组合,相对简单。 SaaS则是上层的物质世界,因为多样而变得非常复杂。而PaaS处于中间层,目的就是为了给上层的SaaS提供支撑,提升上层SaaS的开发效率。 关键区别是,一个在底层,一个在上层,上层永远是最变化无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PaaS那么难做,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 

三、中国缺乏高端软件人才

 其实PaaS能否做好的微观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设计者和软件开发者的能力上。 宝马车的卓越一定不只是设计者的卓越,它和一线工人也是分不开的。中国足球不会因为聘请一个超级教练就能轻易取得成功,这其实是体系的问题。 美国把软件开发叫工程师,中国把开发人员称作码农。美国很多卓越的软件都是大叔设计开发的,而中国程序员35岁以后就要面临失业风险。 难道中国真的人才济济,不缺软件人才了吗?难道中国人比人家聪明10倍,我们干几年就抵人家干几十年吗? 中国最近20年互联网行业的成功,让太多的人误以为中国软件已经非常强大,这种虚伪的强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中国非常缺乏高端的软件人才,缺乏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持续的积累。大家都在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没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码农也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上面提到的SAP的二次开发工具比金蝶的BOS强大太多。在前一个时代,中国就已经被人家远远抛到后面,在软件人员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的前提下,PaaS时代就可以取胜吗? PaaS是舶来品,是美国人针对自己的特点创新出来的,也是持续实践出来的,但中国业态的多样性其实比美国复杂太多。 举个例子,美国人吃的标准化的汉堡包都大同小异,而中国火锅就能吃出一堆花样来。美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标准工业化时代,而中国直接就进入了多样化时代。 很明显,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类别一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毛泽东看到农民问题,所以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是适合中国的。可是舶来品的城市包围农村、阵地战却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管理是一种文化,这和一个国家的背景是无法剥离的,同样管理软件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信息化在于形态太多、中小企业太多,而中国又是具备全部产业的唯一的国家。所以,中国信息化这个骨头比美国难啃太多。 毫不夸张的讲,如果解决了中国的信息化问题,也就解决了世界信息化问题。 

四、PaaS适合中国吗?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我们能力比人家弱几倍,问题难度比人家大几倍,双重叠加后,PaaS能够解决中国软件问题吗?PaaS真的适合中国吗?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共识一个观点,即软件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脱离实践谈论概念是非常危险的,这就和脱离战场去谈论兵法一样。 早在没有这些花样概念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行业基石之作,例如TCP/IP,没有它就没有互联网。 本人在96年深度研究过TCP/IP,阅读了它的源码,里面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数学东西,比起现在的人工智能简单多了。 谷歌的发明的一些大数据技术,也是基于实践发展出来的,这些都是奠定云计算和大数据计算的基石。 但反观最近大量真金白银投入的人工智能企业,却因为重概念、不重落地、脱离实践,导致大量企业亏损。 PaaS也一样,它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行业知识的沉淀,可国内的很多PaaS设计者却忽视现实、忽视企业信息化水平、忽视中国的PaaS产业水平,为了做PaaS而去做PaaS。 如果单纯地把PaaS打造成能够发明包治百病的药物,最终就会导致PaaS成了狗皮膏药,贴哪里都行,可贴哪里都不怎么管用。 我的一个校友就职的企业,国内一线互联网企业,为了提升供应链水平,2019年上马了Oracle的NetSuite,聘请了国内顶级实施团队(二级开发商),花费500多万,历时大半年,结局是项目彻底失败,有些类似前段时间披露的中台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开发PaaS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绝不是NetSuite(PaaS)与二级实施开发商去组合,就能做成PaaS。


打个类比,开发商开发了一栋高层住宅,打广告说,可以支持任何户型一级任何居住个性化要求。 可当我们去看房的时候,却发现开发商只是搭建了一个巨大的住宅骨架,后面的房间隔断、房间装修都需要自己去做。 然后,开发商指定了一些优质二级开发商,说让我们去找这些开发商最后续的开发工作(类似PaaS),但后期出了问题,因为牵扯到多方关系,到底谁来负责呢?
大开发商会把责任踢到二级开发商那里,最终吃哑巴亏的一定客户自己。 PaaS也一样,谁都要开发PaaS,各个平台都要集成PaaS,可因为PaaS需要覆盖很多行业,如果都汇总到一个平台,就会导致结构非常臃肿。 这就像我们要在路上喝一瓶水,却要被迫拎着一桶水走一路一样。如果没有真正聚焦到某个行业,很多PaaS都是没有意义的。 SAP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希望通过一套软件适用于多个行业。可庞大臃肿的软件,实施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光界面就能看到头大。 再加上PaaS过多还会产生很严重的性能问题和运维问题,必然会在获得灵活性的同时失去性能。而性能低意味着成本高,达到相同的性能可能要付出10倍以上的计算力。 不过也有部分容易标准化的服务是适合PaaS的,例如,语音识别服务、短信服务,微信这种即时通讯服务,但这些服务和行业相关度都非常低。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PaaS适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在于我们要做怎样的PaaS。 我们做的PaaS是聚焦于某个赛道,垂直且深度?还是像摊大饼一样,足够广、足够全,却因为扎根不深、覆盖太广,而成为冗杂之物?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五、中国管理软件问题的解决思路

 不过上面说了这么多,中国管理软件存在的问题就没法解决了吗?中国的SaaS产品就无法做PaaS吗? PaaS终归还是要做的,因为需求端是多样化的。那么既然要做,就要遵循一些准则,而不是为了做而做。 在我看来,PaaS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品端的多样化和细分化。所以做PaaS一定要根据行业不同、规模不同,进行产品线的细分,让业务更聚焦。 聚焦就扩大了相同点,缩小了差异点。聚焦的直接好处就是本身带上了行业的知识积累,去掉了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带来的包袱。真正从之前的带一桶水,变成了只带一瓶水。 这种方式可以把软件性能极大提升,成本极大降低。最终通过聚焦把后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高度配置化来实现。 最后,我想说的是,概念在软件行业真的不重要,能力才重要。 这就像刚开始就去学习顶级狙击手的策略没什么用处,只有具备了狙击手的体力和耐心,能够长时间且稳稳地握住枪,能够长时间瞄准目标而不犯困,再去学习策略才会事半功倍。 基础能力包含很多内容,例如团队选拔、团队建设、团队激励和培养,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以上均是本人长期实践以后得出的思路,而且已经在服装行业实现。对此兴趣的专业人士,可以持续关注。我们后期也会有相关直播,来具体讲解一些实践案例,欢迎大家收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