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品创业投资格外火热,但囿于资金、资源和行业认知等问题,走出来的新品牌其实不多。
元气森林其中跑得最快的黑马之一,从0到最近140亿元估值,铺满大中城市商超、便利店等渠道,它用了仅仅四年时间。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并非消费品的老司机,而是从游戏行业进入到食品饮料行业的跨界玩家,这点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经历有些相似。
那他是如何思考一些底层问题?关于创业者的七大误区,与更多进入新消费行业的创业者共享!
误区一:创业者做事情容易不客观
创业者容易⾼估自己创业的成功率,⽐如说问一个创业者自己创业成功率有多少,可能会说50%,实际上能有5%就不错了。
创业者容易觉得自己公司增⻓不错。如果你的公司增长率都超过不了阿里巴巴这样公司的增长率(CAGR 40%+),那谈不上有高增长。
只是流量但是没有成交,意味着非核⼼指标不涨,也容易给⾃自己幻觉,收入等体现核心业务的硬指标才是客观的。
不要盯着⼀小撮喜欢自己的死忠用户看,因为再烂的产品都有死忠用户。
老板一旦不客观,下⾯的人会更加不客观。
什么是客观的指标?用户是否爱你,最明确的指标是否愿意花钱。不能赚钱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利是不是能很长时间内高于同行,如果竞争不能把你的毛利利打下来,说明你有壁垒,有护城河。
如何衡量自己是不是在真的风口上?极低成本获取大量具有忠诚度的用户。
口碑衡量:NPS
客观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人都是主观的,愿意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客观需要跳出来,有宏观的统计学的观念。
误区二:忽视了世界的连续性
有的商业模式看似革命性,实际上是无人沙漠。有的商业模式看似竞争激烈,实际上是充满生机的热带雨林。
创业者容易盲目去找一个都没人做的蓝海,但往往找到的是沙漠。
创业不是创新,并不是要做一个别人完全没做过的东西。
诞生一个全新东西是很难的,诞生新的商业模式也是很难的,新的模式和新的产品都是在已有的东西上逐渐演化出来的。
商业模型不能太理想化,不要过多地去“设计”。新模式的出现也是有聚集性的。如果你看到自⼰在做⼀个事情,没有别的人做,那就你自己找到独特商业模式的可能会小很多。
贝叶斯定律 - 世界是连续的。一般情况下,过去可以预测未来,大前提大环境变化了除外。
SAAS为何一直是元年?印度为何一直起不来?为何有的行业一直抱团取暖?如果要打牌,首先要去人傻钱多的牌桌,要不然去人强钱多的,再不济去钱少人傻的,不要去⼀个又穷高手又多的牌桌打牌。
找到不连续性的机会就非常牛逼。那怎么衡量?如果市场一年涨了5倍10倍,那就是真的不连续性,用数据说话。
出海和一堆中国人打,算是出海吗?元气森林在中国的竞争对⼿(饮料)都是外国企业,这才是出海。
误区三:被噪音千扰,忽视了对基本规律的认识
把成功的手段当做成功的原因,去做和本质无关的事情。崇拜手段,崇拜名词。
举例:创业者盲目学乔布斯,注重不必要的细节,对下属粗鲁;共享一切、无⼈一切、O2O一切的情况, tokenization。
少谈主义、多谈问题。少谈概念,多谈用户需求。警惕只谈主义、概念为生的⼈。
看某个模式好不好?能提高定价、毛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提高这些,就要警惕。
懂人性 = 相信人性是可预测的,找到人基因中不变的东西。
哪些信号是有价值的?凡是听上去立马就见效的东西,都没用。要做难长时间但是正确的事情。那些很多有钱人说了很多遍,但就是很难执行的事情,往往真是牛逼的。
误区四:低估了运气的成分
获得成功的人往往高估⾃己的alpha,低估了运气和beta。在牛市的时候很爽,在退潮的时候是残酷的。
首先要觉得自己渺小,才能保持谦卑。要保持对时代和运气的感恩。
唯一飞起来的可能,是在风口上。所以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要寻求时代的大趋势,而不是指望自己的牛逼。创业的时候要多想想时代。
实力和运气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实力强,就多试几次。这样抵消运气带来的波动性,提高胜率。如果觉得自己是运气强,又成功了,那赶紧别做了!
有韧劲+实力的人,就是要不断尝试,实力就会有和运气叠加的可能。
远离两种人:创业10年还是没做成的人,大概率他运气的因素已经抵消了,是实力真的不行;
还有一种是一上来运气特别好,但是实力特别差的人,因为接下来大概率要均值回归了。
要么是一些事情上持续证明过自己的人,或者是还没有好运气的优秀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找不平凡的人。
不要把运气当做实力,不要把暂时运气不不好的人当做实力不好。
误区五:忽视了世界分布的不平均性(极端不平均性)
28定律。一个人80%的财富是20%的时候创造的,那80%的时间就是在创造20%的财富。
推论 -> 那我们也许要经常⾃自省一下,现在我们是在80%的时间⾥里,还是在20%的时间?
推论:宁可做好行业的最后⼀名,不要做烂行业的第一名。游戏行业的top20都比SAAS的第一名赚得多。
行业选择很重要。一群创业者,不问他们做什么,问哪个行业的,就大概知道谁做得比较好。因为好行业里面的烂公司也比烂行业的好公司好得多。
在纽约地铁上看到一个⼈读书,大概率他还是个穷人,因为纽约地铁上穷人多。
摆地摊 vs 抢银行:摆地摊看似简单,但是一大堆穷人互相竞争,而且不scalable;抢银行因为难,反而竞争少,可以scalable(抢100万和抢1000万难度差不多的)
好的产品是很简单的,好的业务是很纯粹的。
误区六:忽视长期复利的力
对未来有信心,对眼下有耐心。前提是要相信未来,相信世界的长期性,相信投资指数。
相信长期,就少打广告,搞好产品。如果不相信长期,那就拼命投广告砸起来。
战略是有时间复利的决策,战术不是。
推论->有长期主义的人应该关注战略,有长期效应的事情,少关注具体战术执行。
误区七:忽视组织建设
好的公司对组织很关注,把组织当做产品来建设。
关注组织,就是多想想如何通过人的角度,来解决事情的问题。
如果是要培养人的话,那就会更加注重人本身的素质,比如说要找一个跑步好的,一个没学过跑步的非洲人,一个学过一年跑步的中国人,找谁?找非洲⼈,找底⼦好的。
公司是在找一个具体职位?还是在找人去培养?招人的一夜情思想:招人只看重这个人是不是能解决一个问题。
其实老板只是在利用一个员工的时候,员工也会觉得自己在被利用,反过来会伤害团队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