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店、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赋能下,我国零售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不少企业纷纷投身到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期许借此增强企业竞争力,捕获新的市场机会,在未来商业市场中提前占位。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相生,研究显示,实体零售的数字化转型案例80% 都是失败的。如何规避失败、抵御风险成为企业转型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中国实体零售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早在2009 年,电商和实体零售商就已投身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从B2C 到O2O,再发展为今天的到家模式。到家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3 公里的势力范围正受到冲击。
第二,盈利模式的基本逻辑发生改变,烧钱聚流量再变现的路径被摒弃。
当前许多零售商都在尝试到家模式。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到家模式与到店模式之间可以无缝切换。到家业务正形成多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中国零售业重要的赛道,比如,盒马、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等都在赛道上激烈竞争。如何有机衔接、合作与借鉴这种创新模式成为零售业的时代新课题。
零售数字化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人货场”组织变革的新零售商业模式,构建企业自流量入口的持续经营和变现战略。
时至今日,中国零售业新的市场格局,已经不是传统的格局,而是在数字化这样一个形式上的新市场格局。但数字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使用互联网工具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是否拥有数字化的能力,如何具体落实到零售的业务上。
电商的流量机制是将流量圈定在一个更大的商业体系中,完成流量变现。从中心地理论看,位置即流量,最好的位置拥有最大的流量。但流量匮乏正是目前门店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实体零售商、品牌商和网络平台可以共同建立一个流量再分配机制,将现有的线下流量用额外的费用转化为线上流量,用7000亿来服务消费者。
中国行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零售业态十分丰富,不同业态竞争激烈导致了新零售的快速演化,这是数字化创新的沃土,也使中国成为了全球零售的创新中心。
2012年,中国零售业从“ 物以类聚”转向“人以群分”。传统的零售业态是“物以类聚”,无论是大卖场、超市,还是便利店,特征都是以商品聚集各种特征的人,至于这些人有什么特征,商家并不关注。近年来,很多业态创新转向“人以群分”,以某种特征的人集聚对应商品。这群人有相同的特征和爱好,在社会网络上是同质化的,非常容易沟通,商家触达消费者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 站队”是零售业2018 年的关键词,也是中国零售业整体进步的重要时间节点。“站队”是实体零售最好的选择之一,也是实现数字化的捷径。但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平台商、零售商和战队应一起建设“ 消费者隐私、反不正当竞争、可持续消费”等的商业文明。
2018 年中国零售业数字化能力成绩并不尽如意。受技术、行业认知、组织态度和组织衔接等因素影响,数字鸿沟仍是行业面临的一大障碍。以阿里和腾讯为例,去年阿里的新零售更趋向于新营销,并未做成渠道零售商的新零售;而腾讯的智慧零售也仍处在形成示范案例的阶段。
未来,各业态的数字化方向具体如何?
第一,超市是零售商,其先买后卖的模式决定了它在经营商品同时兼顾顾客的经营,必须进行全链路的数字化。
第二,购物中心是平台商,是一个多边市场模式,并不直接去做交易,而是在平台上撮合和满足双方的交易,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体系是购物中心的转型核心。
第三,百货行业是平台商还是零售商?还是零售商+ 平台商?行业并未达成共识,未来,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判断。
在IT时代向DT时代的过渡过程中,组织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即以节点职能为核心的、层级制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一种以流程为核心的、网状的结构。
以天虹的组织变革为例,目前为止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特种部队到战略支持部队,再到单兵作战系统。简单讲,是随着企业的IT部门变成DT部门,在不断的组织演进过程当中,流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促使组织结构发生变革。
内化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议题,是企业如何保持敏锐的感知与行动的关键所在。内化能力可具体解释为:企业的管理层将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思维观点,经过企业内部的尝试、实践和迭代,所形成的适合本企业价值与创新的认知系统。
终极的商业竞争是组织竞争。因此,企业的创业者必须快速迭代自己的认知能力。“多见人、多学习、多反省”,从而保持战略制定以及战略判断。
技术创新、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激励优化是一个动态的适配过程。如何高度自觉并组织化的保持对知识、技术、技能的内化能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议题。不经历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就很难对技术价值的理解、市场资源的获取以及内化能力的培育形成充分条件,简单的嫁接可能只是两张皮,而不是自我全系统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