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企业的转型多了一条新路径,那就是数字化。到底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怎样实现数字化转型?在资金和技术的推动之下,有些行业已经找到了“头部模式”,但是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毕马威中国技术与创新及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刘建刚表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34.8%,这一比例会持续上升,中国已经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数字化的生态系统,这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80%的中国企业都在数字化转型,只有4%左右的企业做到了。数字化转型难在哪里?
刘建刚认为,每个行业在做数字化转型,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效益,而不是单纯为了应用新技术,所以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探索领先技术,还要在企业内部做数字化转型的规划,重点就是价值创造,目前的问题就是价值创造不足。
毕马威曾经对全球的CEO和CIO做过一次调研,有一部分企业表示已经从数字化转型中获得了收益,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在摸索如何从当中获取收益。这份调查给出的结论是,场景应用深度整合、垂直整合是非常关键的。
刘建刚表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有三个趋势: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延伸、云计算,5G和物联网聚变效应下的万物互联和智能制造是新趋势,从探索领先的技术向价值创造过渡。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更加实际的是要算数字化转型的成本与利润这本账。
在利润提升方面,新零售最为典型。“这已经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企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很少看到还没有在线上跑的零售企业了。”刘建刚说。
来自McKinsey数据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服装领域,采用人工智能的公司享有更高利润。
另一波数字化浪潮集中在金融领域,银行业最为典型。一方面银行沉底了大量数据,另一方面银行经营的是风险业务,最重要的就是风险管理。所以就会看到,出现了一大批金融科技公司,有相当一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聚焦于银行的风险管理。通过这些金融科技公司,银行将数据通过模型来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更加精准的管理。再加上人工智能,数字化下的大数据分析也成为银行获客的重要途径。
“银行已经是一个IT系统非常密集的行业,所以你去到一家银行,很容易就发觉这个银行在跑几百个不同的应用,几百个不同IT的项目和软件,对计算力、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刘建刚表示,银行的IT开销非常大,金融业已经开始做下一代数字化转型的新规划,云转型的应用非常重要。
金融业和零售业不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本更高。
“IT和OT的融合是最大问题,制造业的机器设备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工业的IT系统和操作系统,融合的成本很高。”刘建刚认为,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普及,5G和IOT设备的推广也会推动这一成本的下降。
毕马威重庆首席合伙人方海杰表示,数字经济对于西部企业来说,不再像十五年前简单地去学习东部的先进经验,而是希望通过转型升级,通过技术革新的力量,实现弯道超车。
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的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信息化、新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也需要对行业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有非常深的积累。“‘中国制造’过去几十年积累了大量流程工艺的实战经验,现在就是把这些经验通过数字化转型进行整合。”刘建刚说。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数据资源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刘建刚认为,数字化转型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跟场景相结合,目前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必须是需求导向;第二,战略驱动,一定要在战略的高度看这件事情;第三,要有驾驭数字化的能力,特别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要跟上,传统组织架构也要做相应调整;第四,一定要有具体的场景切入,不能泛泛而谈说使用了某些AI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区块链等就算实现了数字化。
简单说就是,企业有没有相应的架构来支撑数字化。刘建刚将此称为“骨架”。
云、移动互联、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企业进入数字化驱动运营和创造新业务的阶段。新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IT转向大平台支撑的更高效灵活的微服务架构模式,强中台的架构正是代表了这种全新的业务服务模式+架构模式+组织协作模式。
“很多企业忽略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财务部门、营销部门都需要做调整来支撑转型需求。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企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你怎么和生态合作伙伴协同?”刘建刚认为,数字生态的协同能力非常重要,现在就应该进行布局。
数字化转型的紧迫也来自于行业内部的分化加速。目前,国内的云服务市场,BAT占到了市场份额的80%以上。
“马太效应迟早是会出现的,只不过就云计算的全球趋势来看这个格局已经比较明确了。”刘建刚表示,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达到像全球那样的稳定态势,因为我们的互联网巨头和科技企业在云上的战略方向,发力的时间和投入不太一样,对于没有进入头部的企业来说也是有机会的。
但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处还在于,现在接受了头部企业提供的数字化转型工具,等到企业做大后会不会遇到壁垒。这就是所谓的中心化赋能和去中心化赋能。中心化赋能就是以一个企业为中心的赋能的形式,中心企业如果不转型的话,其他周边的企业将来可能都有问题;另一种是所谓去中心化赋能,就是不以中心企业为焦点的一种赋能形式。
刘建刚坦言,中小企业总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可能前期会借助一些赋能的解决方案去做,后期还是希望能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包括数据的所属权、将来的数字化路线、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不是一定要遵循某一套规范。
大数据产业也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这也改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角力格局。在8月底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智博会上,多个项目落地重庆,产业智能化成为热点。
方海杰表示,发展数字化重庆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地理优势,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另一个是人力资源优势,西部本身就有很多高校,各地人才在逐渐回流。毕马威2013年就在重庆设立分公司,今年的一个重要投资是把办公室搬到重庆的江北嘴。
刘建刚表示,做数字化转型,西部也未必比沿海城市落后,这对大家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机会,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也将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