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风潮中,你需要一颗“数字大脑”

HBR-China 哈佛商业评论 2019-11-21 16:51:47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浪潮中,众多企业投身数字化转型。在这一场转型风潮中,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成为了一家具有双重身份的企业。一方面,它是帮助众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也在持续开展中。

以往,外界更多关注新华三集团在数字化转型业务中的表现,关注其为企业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但想要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企业,其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必定十分丰富。新华三集团数字化转型项目负责人许金水介绍称,在与客户企业的沟通中,许多企业会问新华三:你们帮别人进行数字化转型,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做得怎样?你们帮助企业打造“数字大脑”,自己的“数字大脑”又进化得如何?数字化解决方案是否在新华三内部落地实施?

实际上,新华三集团自成立之初便在持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数字大脑”便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与变革中进化出来的产物。可以说,新华三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其克服多种挑战,快速推进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更多企业借鉴。

image.png

从数据化到智能化,数字大脑加速进化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从IT(信息化)到DT(数字化)持续的过程,没有非常严格的阶段定义。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数据化定义为1.0,而智能化为2.0。具体来说数字化1.0更偏向于准确、灵活、清晰地展现数据,通过数据中台,拉通所有的业务数据并对数据分析,来挖掘潜在规律和数据价值。数字化2.0则主要体现在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持续提高业务决策能力,驱动集团业务创新。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核心业务能力,并带动收入增长。”许金水认为。

在数字化转型的1.0阶段,与许多企业最初的需求一样,新华三集团希望打通分散于各处的数据孤岛,实现与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员工之间,以及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全连接和运行管理,让企业决策层能够集中、快速了解各部门业务表现,优化决策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提升了高层的决策水平与员工的工作效率。比如“CEO仪表盘”提供了全集团销售、研发、供应链、HR等部门准确实时的数据,辅助战略决策;而“销售仪表盘”则展现了各个代表处的业绩、收入、利润指标,商务分析、销售项目管理、客户管理、渠道管理、销售员画像、竞争分析、违规监控等等。

接下来,订单信息、供应链信息开始进入数字化管理渠道,复杂的订单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追踪,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交付效率。订单商务移动审批,使订单审批周期从6天下降到2天。同时,生产采购大数据体系的建立帮助企业进行精细化监测,实现对内部违规现象的监控与预警。智能供应链体系则帮助新华三集团实现精益化生产和柔性制造。在取消驻外包制造工厂现场管理人员和工程师的情况下,外包工厂生产操作类质量问题数量下降至40%以上。

高效的数字化流程管理是新华三集团转型的另一项重要成果。通过对岗位职责、汇报线、部门间协作流程的梳理与数字化,部门重点业务线流程管理效率提升达30~40%。这意味着企业能够以更加敏捷的姿态,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在这一阶段,新华三的目标是打破由信息化带来的数据孤岛,形成集中的大数据池,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赋能业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来更好地指导决策,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优化体验感。

image.png

目前,新华三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入2.0阶段——智能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算法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问答、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区块链等技术开始与管理、业务相融合,带来更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

譬如目前已相对成熟的人像识别技术,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层面,可以实现人像识别的智能考勤机制、证书自动验证、发票自动验证和录入等等;而在业务层面,则可在展会活动期间用于监测展台热度、识别访客信息等;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实现智能合同评审和智能简历匹配等功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又比如算法和机器学习方面,通过智能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1%,相比之前的手工预测,准确率提升15%以上。态势感知智能化运维,通过采集全网原始流量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对海量异构的安全数据进行挖掘和关联分析,对攻击、威胁、流量、行为、运维和合规等六大态势进行感知,生成全方位的安全全景视图,快速准确地掌握网络当前的安全态势,及时发现威胁处理风险,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增强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也是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模拟相对复杂的人工作业流程,快速的复制与操作,进而实现节省人工、提升效率的目标。在市场、财务、HR、销售与供应链业务等领域则可实现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果。仅发单机器人一项,便将一份订单平均9个小时的处理时间缩短为8分钟,有了六七十倍的提升,而且是7*24,全年无休。

在智能化阶段,新华三集团正在加速“数字大脑”的进化过程,形成内生智能演进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化转型核心引擎的业务能力平台、实现由智慧驱动信息防护的主动安全,以及为IT环境提供全栈式智能保障的统一运维,并通过“数字大脑计划”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赋能给更多企业。以数字基础设施、业务能力平台、主动安全和统一运维构成的“智能数字平台”为基础,与生态合作伙伴开展智慧应用领域的创新,共同为百行百业打造属于他们的“数字大脑”,帮助更多企业具备更智慧的业务决策(Smart)、更及时的业务响应(Timely)、更敏捷的业务部署(Agile)、更可靠的业务保障(Reliable)、更安全的业务环境(Safe)等方面的核心能力(统称为STARS),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如何快速推动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新华三集团始终保持着快速敏捷的姿态。据悉,其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62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实现人、物、环境的数字化全连接、全流程自动化与大数据赋能下的业务创新,推动新华三业务量以30%的年增长率发展。随后,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断重构与优化集团核心业务能力,驱动集团业务创新,塑造新的商业机会。
那么,借鉴新华三的实践经验,企业应该如何快速推动数字化转型?

定位“一把手工程”减少内部沟通阻力

数字化转型并非是简单的把工具嫁接到业务中,而是从上而下推动的中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对业务的全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因此,新华三集团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一把手工程”,在转型之初,便成立了以CEO担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的工作组,企业内所有一级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从高层开始,排除转型可能带来的阻力。

执行层面,信息技术部门承担了项目的落地实施,实现技术与转型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技术管理者到业务管理者,CIO角色的转变,或许正是企业由信息化迈向业务数字化的第一步。 

关注业务价值和创新

盲目依赖技术是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见的误区。尤其在“一把手工程”中,许多企业会由上层拍板决策,而忽视对业务一线需求的梳理。这样的推进模式虽然会很快产出技术成果,但业务部门对技术的应用会缺乏动力,导致转型无法真正落地与产生效益。不少企业长期徘徊在数字化参与阶段无法真正进入转型期,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字化思维与视野的缺乏,数字化战略与业务的脱节。

实际上,虽然名为数字化转型,但在起步阶段,企业不能完全围绕技术优势和工具推动变革,而应当首先关注核心业务优势与需求,从而带来真正的业务价值,或者业务模式的创新。

坚持客户为先,打造企业数字化文化

新华三集团坚持客户为先的文化。其主要客户是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用户,将用户视作客户,和一线用户保持密切沟通,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由此支持一线和业务的工作。当项目上线之后,加强推广和落地,并积极收集反馈,进行优化改进。在许金水看来,想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需打造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文化,以及全员数字化的文化基础。

为此在新华三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组中,设有专门的“业务分析员”,他们可在理解技术体系的同时,充分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梳理来自业务端的痛点与需求。同时,实时跟进业务部门对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进行快速优化。

快速迭代提升开发效率

传统的IT项目中,一个系统动辄就需要半年至一年的开发周期,但目前的商业环境容不得企业行动如此迟缓,采用快速迭代的产品思维成为常态。许金水表示, 敏捷交付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快速交付,在新华三集团内部,实施的数字化项目基本上是一个项目一月会有交付,每个项目原则上不能超过三个月。这样负责实施的团队将更专注于开发客户真正需要的数字化功能。因为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数字化世界中,客户都期待着自己的请求能够立刻获得反馈。

作为助力诸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航者,新华三集团自身的转型过程实际上已成为其数字化能力的最佳印证。以“智慧与敏捷”为目标,新华三还将如何在智能化转型阶段,推动创新技术的快速落地,为企业带来更多增长的新空间?未来,新华三的“标准答案”值得业界期待。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