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波:做不到这四个点的企业转型必败!

吴晓波 吴晓波频道 2015-08-18 09:19:27

成本优势快速丧失和需求迅速多元化,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双重转型压力,也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未来几年内解不开这道难题的企业,结局只能是被淘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吴晓波频道

8月29日~30日,吴晓波频道移师上海,再办实战型大课“转型之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会”,智造大讲堂创始人、前海尔智能制造负责人曾玉波,与你分享转型观点:做不到这四个要素,传统企业转型必败。

转型是一次适者生存的挑战

任何的转型都是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一次传统企业转型的呼声如此之高,是因为整个工商业环境的变化极为剧烈,面临着双重压力,这两重压力的解决思路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压力是成本问题。人力、资源、土地、税收、环境等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全数丧失了。解决成本问题的思路是规模化,以机器替代人力,实现自动化生产。这可以实现非常高的效率,并且依靠规模优势把单位成本压到很低,但是会牺牲灵活性,一旦遇到产品的更新,就需要改造整个流水线,过程极为复杂漫长。规模越大,效率越高,灵活性反而越差。

第二个压力是需求多元化。体现在供需关系上,就是从过去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现在过剩经济,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消费习惯,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选择很有限的时期,我们买的东西能够满足我们基本的要求就好。但是一旦我们有了很多选择,就会挑选能够满足更多需求的商品。而消费者群体数量庞大,意味着需求多样化的程度也极高,我们很难再依靠标准化的生产来满足。比如买衣服,每个人的身高都有所不同,根据每一个人的身高定制的衣服才是最合身的,但是从效率和规模成本的角度出发,传统生产的尺码只有165/170/175等等,这就是说需求没有在最大程度得到个性化的满足。

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而成本则越来越高。要降低成本就需要靠规模,而规模本身与多元的需求又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对于四千多万家中国企业,尤其是其中99%的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致命的难题。

因此,我们要寻找的是一种能够同时兼顾规模成本和个性化定制的制造业形态,从而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没有超出成本的可控范围,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工业4.0”“工业互联网”,都是如此。

这种形态的主要表现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规模化定制。

规模化定制的核心要诀是快速、灵活地匹配需求

在曾玉波看来,未来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需要打造一个从需求到生产的完整闭环,而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重要的是如何快速、灵活地匹配需求,这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O2O

这是一个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与消费者快速互动的入口。距离消费者越近的地方,价值越大。为什么我们的O2O那么繁荣,除了这种做法本身是有利于企业经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供给过剩,企业必须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去获得用户的关注,而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种非常快速地表达需求的工具,企业可以实时地获取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距离变得非常近。

第二

C2B

在O2O的基础上是规模化的定制:C2B,企业以非常低的成本、清晰地了解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后,要快速地对这些需求进行匹配,提供定制的产品。而从成本而言,定制很灵活,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时更改设计,但时间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很难扩大规模。

规模化定制是对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折中,比如定制一件衣服,纯定制是从量体、裁剪、加工到最后成衣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个性化,而规模化定制则是在这些个性化的需求中寻找共性,将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衣服还原成几百个特征,比如肩膀、袖子、腰、纽扣、口袋、形状、花边等等,就像是搭积木一样组建起来。

第三

智能制造

O2O和C2B还是流通环节,而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还需要在制造环节上实现智能制造。这个智能制造不是单指车间里的智能化,而是从需求表达开始,到设计、到采购材料、到组装生产,整个供应链流程以最快的效率实现全自动的柔性匹配。这其中,就需要结合工艺策略,定义恰当的产能目标,对产品构成拆解之后的工艺路径进行分析。

比如前面说的做一件衣服,在C2B定制的环节上,将衣服量体分割成几十上百个细节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每一件衣服所需要的布料大小都不一样,这些布料具有唯一识别的身份编码,统一通过自动化的生产流程裁剪拼接组装,最后就构成了一件定制化的衣服。有了这样一条柔性、灵活、高效、具备一定智能化程度的生产线和供应链,当订单到来的时候,就可以把这样的需求快速地转化成一个产品,而库存几乎为零。

第四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般讲的是老师傅,拿着榔头、锯子认真钻研的形象。但这里所说的的工匠精神是利用大数据、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来设计、生产好的产品。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寻找用户需求的深层表现,可能会发掘出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

比如之前有一个形容大数据的例子,一位先生要打电话定一个海鲜比萨,客服告诉他海鲜披萨不适合,因为根据您的医疗记录,这位先生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偏高,并且推荐低脂健康披萨。这位先生就问客服为什么会知道他会喜欢吃这种?客服说数据显示他上星期一在国家图书馆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谱》。

这就是大数据来对需求做预测,在未来的制造业里,这也是很重要一个方面,要和其他的产品结合起来,收集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他的需要进行挖掘,这样提供的产品才是真正满足需要的。

工匠精神

大平台下的小创新是未来主流

未来制造业的产业形态是平台式的市场化运作,在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每一个企业只需要负责自己最擅长的环节,一个制造型企业未必需要自己的工厂,而可以只负责设计,将生产制造的环节外包出去。

而在组织内部的形态上也是类似,向网络化、小微化方向发展,大企业本身也成为一个平台,制定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大战略模式,而在具体的产品打造上,则依靠员工自下而上的小微创新,由平台提供资源。

曾玉波根据在全球最顶尖的制造型企业中多年工作的经验认为这个方向不可逆转,而在具体的项目执行上,由于制造业本身技术和资源的复杂性,则会面临很多的具体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体量比较小的企业。

所以,曾玉波未来打算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打造一个全球智造的资源平台,提供传统制造企业向工业4.0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球一流资源的整合,为传统企业提供资源支持,第二则是打造工业4.0理念推广的智造大讲堂,为传统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