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银承库”完成2.65亿元B+轮融资 B2B票据支付将迎大爆发?

托比·朝颜 托比网 2018-07-06 11:25:11

托比网独家获悉,近日,票据支付平台“银承库”已完成2.65亿元的B+轮融资,本次融资由一家国企领投。值得一提的是,银承库上一轮融资是在2015年6月。时隔三年再获融资,究竟是企业发展的使然还是市场选择的必然?

image.png

银承库创始人王唯东

生意的序曲——制造业背后的刚性兑付市场

彼时,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王唯东进入了一家生产制造企业。浮沉15年,中国制造的升级、制造企业的转型之困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陆续到来,行业在发生巨变,但在王唯东看来,却并没有带来更多交易环节上的改变。

市场的变迁没有改变上游依然强势的地位,在制造业尤显。在交易过程中,大型制造企业多以票据(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支付,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只能无奈接受票据或放弃生意。然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票据贴现(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却并不容易实现。

在传统渠道上,商业银行会提供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服务,到期后再将票据转到贴现市场,从而赚取中间的息差收益。这种模式导致几乎不会有商业银行对操作复杂、票面金额零散、到期日期分散、无法转到贴现市场的小额票据贴现。这也意味着,对于需要现金即时需求的中小企业而言,几乎没有出口来实现承兑。

票据的承兑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但票据应用却仍在生产制造业中不断扩散。在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发布的票据报告中指出,2002-2014年,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从1.61万亿增长到22.10万亿,增长了近13倍;票据贴现量从2.31万亿增长到60.70万亿,增长了26倍,票据融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三方数据显示,在钢铁、汽车、石油、家电、医药等行业,票据结算使用量在80%以上;公路、航空、大学、医院、铁路、报纸、电力等行业则成为票据应用的新贵,票据使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显然,票据应用已经成为生产制造业的主流支付、融资手段。

市场具有强烈的变现需求,而在变现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的是交易的安全度。银行承兑汇票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刚性兑付产品,依托于资产自身属性与特点,银行承兑汇票是比银行存款更优质安全的资产。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存款都具有银行倒闭风险保障,但银行存款具有赔付的上限额度,而法律规定银行承兑汇票一律要按票面金额无条件承兑。因此,银行承兑汇票相当于拥有银行信用与企业信用两者担保,相较于单一担保,安全指数更高。

2014年,深耕金融领域二十余年的王唯东选择创业,开始走上了改造这个庞大而常被人忽略的票据市场之路。银承库应运而生,王唯东还为其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匹配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创业第一步——始于票据支付的起与落

王唯东似乎并不是第一个踏入“互联网+票据”的探险家,彼时,赛道上已经涌进了一批同样的冒险家。当时的入局者大多是以搭建互联网平台,并将银行承兑汇票当作理财产品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然而,在王唯东看来,票据的互联网化应用不该是如此模样。

企业为什么会选择票据贴现?大多数的答案是因为企业缺钱。银行承兑汇票是按天计息,相当于一张银行存单。那么,企业在什么时候会选择将钱拿出来?“一定是要马上花钱了!”在王唯东看来,票据贴现只是表象,背后是企业即时支付的深层需求。

因此,即使互联网化的票据支付较传统支付方式需要略高的服务费,但中小企业愿意支付这部分溢价且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支付才是企业交易的刚性需求和第一应用场景,理财和贴现却不是。秉持着这一理念,银承库率先推出了余额宝与支付产品,通过票据支付将沉淀的社会封闭资金释放出来,使资金得以快速流通。据王唯东透露,从创业第一天起,公司就已开始盈利,现金流也一直稳定向好。

这一阶段,银承库已与京东金融、陆金所、苏宁金融等多家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一个较为优质的资产资金池。而通过票据与互联网的结合,银承库也与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起了一个强连接。

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个政策驱动非常明显的行业。2014年政策还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创新,而2017年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布的最严政策直击部分违规平台,同时相对抑制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与发展,裙带相依的银承库随之躺枪。政策监管的加强与市场的下滑也影响到了票据业务,银承库开始出现亏损。

image.png

成长第二步——高转化与高收益下的发展边界

尽管经过起伏跌宕,但经过近四年的市场培育,市场已经可以较为普遍地接受互联网化的票据应用方式。与此同时,同期竞争的“互联网+票据理财”玩家不堪昂贵的流量、大量的补贴、相对较弱的竞争力(较互联网金融利率较低)以及后来遭遇的强监管先后折戟。

此时,从信息到交易再到服务的延伸,B2B平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各个行业也已出现几家领先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地保持增长。其中,以上游生产原料为主的B2B平台,以钢铁、化工等为代表,率先成长了起来。

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王唯东决定开始转型。2017年起,银承库便开始沉淀面向B2B平台的票据支付应用。2018年4月,银承库正式推出“大鹅智付”。据王唯东透露,截至2018年6月,银承库已与包括慧聪网、飞马大宗、一呼百应以及找煤网等7家B2B平台达成合作。

王唯东认为,票据业务的本质特点在于每做一笔生意无形中增加一点壁垒。使用习惯与行业口碑是票据生意赖以长期发展的护城河。因此,现在是银承库第二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趁势而为、大力发展是银承库目前最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也是银承库选择在此时融资的初衷。更广泛地铺设,更快地去渗透,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交易到互联网场景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场景,迅速发展,“让更多的B2B平台成为银承库的淘宝”。

王唯东认为,票据集三大金融属性集一身:票据支付的主流应用地位,国家刚性兑付下强化的高收益的理财属性以及票据背后承载的授信信息。

金融是交易的基石,票据生意的本质是金融交易,高收益的背后是其可以通过线上支付的引流实现低成本获取票据、低成本获取资金。王唯东则一再强调,票据生意的本质是以交易为主,以支付为主——支付是切入到企业使用票据的第一场景,贴现则已经是第二场景,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核心是在票据与现金的不断转换中赚取收益。

在王唯东看来,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会选择现金支付或者票据支付两种方式,如果支付方选择票据支付的方式,那么收款方可能选择收票或选择即时变现;如果支付方选择现金支付方式,收款方可能选择提现或转化票据,然后继续转化为支付方进行下一笔交易。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在银承库产生一次真实交易,作为银承库的持续使用黏性和收益的保障。

image.png

托比制图:企业交易过程中现金与票据的转化

那么,在如此高收益与高转化的发展特点下,是否在平台之外作为买方介入会拥有更多的优势?对此,王唯东严辞声厉:平台的价值在于对于交易两端的撮合,而非介入交易:“参与过多只会扰乱市场,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票据市场的巨大利润已足以支持银承库的成长,作为第三方,不应该只关注短期利益,凭自身的优势去赚不该赚的钱!”

发展第三步——信用支付与低成本的数据风控

每一张银行承兑汇票的背后承载的是企业的授信信息是其又一明显的金融特征。假设A企业在银行存有50万元,银行的授信额度为50%,那么A企业就可以开出一张100万元的票据。以此为例,经手每一张票据,银承库就可以积累一系列数据:该企业在该银行的最低授信额度、授信额度释放时间、释放前一周的更新信息等。同时,每张票据背后都有一系列背书,而每一个背书都代表着两个企业间的一笔真实交易。银承库交易数据显示,一张票据背后平均有六个背书。票据支付已不再只是银承库的主要业务支持,更成为其积累信息与数据的渠道。据王唯东透露,创业四年间,银承库已积累了近两百万条的数据。王唯东希望未来通过这些数据向企业提供更深层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而为了第三步规划的顺利实施,银承库已在信用支付的风控上小试先行。

目前,银承库已针对B2B平台推出聚合支付,包括现金支付、票据支付与信用支付。在现金支付上,银承库已与联动优势达成合作。票据支付则主要通过平台运营的资产池来解决。而在信用支付上,银承库也已与多家机构合作,风控主要由B2B平台来实现,资金则由银行、金融机构来支持。但面对发展差异巨大的各平台,风控效果也参差不齐,一旦面临无法认可的风控模型时,银承库便会通过票据介入来形成三方协议。具体来说,企业在交易时会形成应收账款,面临回款压力时,可以申请银承库作为担保为其垫付款项,在此过程中银行会介入。银承库会通过票据为企业支付,并将票据质押,在履约还款之前,企业无法动用该票据资产。一旦企业无法履约还款,该票据将彻底上锁,由银行判定并保证账户保全。对于银承库而言,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成本的风控手段。

image.png

托比制图:银承库三方信用风控模型

尽管经历了潮起潮落,B2B市场也逐渐回归了理性,但对于整个产业互联网而言,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相关体制还未完善,市场环境还未成熟,商业模式也在摸索中。而依托于庞大而未真正崛起的产业互联网,王唯东却并未太多焦虑。在他看来,现在的发展与盈利足以支撑企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得更远。时间会带给市场成长的空间,也会带来崛起的那一天。王唯东希望那一天到来时,票据已经成为产业互联网的载体,而银承库也会成为市场上的唯一选择。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