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似乎着实火了一段时间,也成了很多人标榜自己公平公正的经典语句,要承认,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人变得心态平和,不要对别人过于苛求,出现任何事情先分析自己身上的问题。
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个标榜而已,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分析。不会,不愿意去分析,或者不懂得如何分析,只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有爆发的一天。
所以,不如使用“原本思维”,不要管谁的错,去寻找那个原本。
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原本思维,给几个使用场景吧:
用人单位跟员工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合伙人之间,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一开始都有一个蜜月期:
充分信任,相处融洽,合作顺利,沟通顺畅,甚至如胶似漆,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可是,很多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都会慢慢的出现各种矛盾,你看不惯我,我不满意你,直至感觉不可能在一起走下去了。
这个时候,导师会说,你要想一下,我是一切的根源,要分析自己的问题,就如同前文所说,分析,怎么分析,不会啊,忍着吧!一次两次还好,经常出现问题,分析个屁,开战!
这个时候我们要改用“原本思维”了,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原本我对他的定位是什么呢?
无论何种关系,彼此对对方都会有一种初始定位,而且这种定位可能就是最理性最现实的,但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尤其是对对方有更高期待的情况下,发现对方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平,就会失望。实际上,对方做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初始定位,只是自己要求变高了而已。
这一点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老板对员工要求似乎会越来越苛刻,其实一开始就是招聘一个业务员,定位就是做销售,结果呢,往往是期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多,失望也就越来越多。但是但从业务角度而言,其实这个员工做得很不错,只是他没有满足这个老板更高的期待而已。
所以,一定要回到最开始对他的定位,去判断自己是不是存在苛求,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他能做到视为惊喜,做不到才属正常。毕竟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是少数,大部分都会在金字塔的底端。
当然,如果你对他有更高的期待,不妨告诉他,并且告诉他如果做到会额外得到什么,因为你一开始付的薪水是基于初始期待的。你想要用1000块薪水买5000块表现,徒增烦恼而已。
二.原本他的表现如何?
一个员工表现很差,老板要回想,原本他的表现如何?如果一开始表现很不错,很努力,很用功,很积极,但是突然就三天打鱼两天筛网了,就要想想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非两个方面,找到那个时间节点,去判断:第一,他遇到了什么事而改变了自己,第二,你做了什么事而改变了他;
当然,还要排除一个可能性,就是他本性如此,一开始的积极只是在隐藏,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露出了本性呢?
这样就要求老板去沟通了,不要装腔作势的说什么我是一切的根源,你这样表现肯定是我不好,我会反思自己,之类,这样一点作用都没有。很多这样说话的人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很高尚,同时要求对方也这样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质上,又把责任推出去了而已。
老板只是做了一个姿态,避重就轻,没有任何实际行为,而员工就要自我反省改变自己,这才是套路。
如果是群体行为,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是因为公司制度有问题呢,原本的积极变成了消极,说明公司可能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要制定适合新的发展阶段的制度了。
三.原本我给他的承诺是什么?
其实这个跟上一个问题有关,大多数时候,合作双方——老板跟员工也是合作——出现问题,大多数是因为钱。
当对方态度突然大转变的时候,要想一下这个时间节点是不是自己该做点什么却没做呢?例如,兑现什么承诺。
承诺真的很容易给,张口就可以说,而大部分时候因为基于信任,并不要求对方给予书面落实,说者可能无心,听者却是有意,于是拼命地去工作,以得到这份承诺,结果呢,说的人却似乎从来像是没有说过这些话,于是听的人就不断地等,不断地失望,老承诺未兑现,新承诺继续出现……
矛盾总有爆发的一天,听者会抱怨,说的人却似乎很无辜,或许真的是忘记了,或许……
更无耻的是,说的人会突然说,其实我对你很不满意,你当时工作并不努力。为什么当时不提出呢?是不是觉得过了那么久,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考,随便怎么说都可以呢?
四.原本我们之间有矛盾吗?
答案肯定是没有,不然不可能走到一起,或者说有,双方都能容忍。
那么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容忍了呢?是因为矛盾比以前扩大化了吗?如果没有扩大化,一定是双方的心态出了问题,看看能否调整到原本的心态吧。
当然,如果一开始就有矛盾,而且双方采取了暂时回避的态度就另当别论了,那就谁都不要怪谁,因为一直有隐患,态度应该是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分道扬镳,无需相互指责。
五.原本他对自己的定位
这个要跟第一条相对应。
我要举一个我的实例,我的第一份正式外贸工作(大学不算),是老板带着总经理助理销售经理一起找我谈心,把我从中企动力挖走。当时彼此对我的定位都很清晰,外贸经理,带着团队将外贸做起来。
结果后来,我发现我的定位实现似乎出现了困难,因为老板其他工作,包括后勤,总助(他把总经理助理开了),网络管理都交给了我,后来居然参与车间管理,内销管理等,并明确声明,除了技术我不可以插手外,其他的所有部门我都要管。
其实,我很明白这是对我的肯定,但是,我想坚持自己的定位,至少在当时那个阶段是。于是跟老板谈,但是似乎老板铁了心要把我推上全局管理,可是我真的是不喜欢,于是摊牌,当然也加上有一次提成分配让我很不满意,以前文章中提到过,辞职退出。
所以,要充分认清对方原本对自己的定位,跟我们对他的定位是否统一,如果不能统一,当时谈的时候是谁让步的,找到这个根源,很多矛盾就容易解决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双方对同一个定位概念是模糊的,可能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是有不同的理解,或者由于属于专业领域,专业的人很理解,但是外行人却有误解,这样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外行人拿着自己的理解要求专业人士,专业人想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做,结果却被处处制衡,结果就是外行人认为专业人士不行,专业人士认为难以施展,有口难言!
所以,回到原本,找一下他对自己的定位吧,是否我们真的理解了他口中的看似跟我们一致的定位呢?
其实,员工也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企业,原本企业为什么看重我?原本企业给了我什么承诺?原本企业对我的期望是什么?
这种原本思维,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回到初心,我们一直到在喊不忘初心,可是实际上,很多人都忘记了原本我到底想要什么。
很多人更忘记了,为什么原本别人愿意跟自己在一条战线上,因钱而合,就谈钱赚钱给钱,因前途而合,要一步步实现预期,因情怀而合,就要带着对方继续装逼。可是原本因钱而合,却成了大谈前途,情怀,钱的问题再也不提,那就是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