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宏观经济一样,外贸也正呈现筑底态势。
海关总署8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6%。其中,出口1.19万亿元,下降3.2%;进口8606亿元,增长3.2%;贸易顺差3252.5亿元,收窄16.8%。
今年前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9.56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9%,这一数据与1月至9月的同比降幅持平。
跌幅渐进收窄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外贸走在回暖的轨道,呈现逐步、渐进的收窄态势,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跌幅分别从头两月的-12.6%,逐步收窄至-5.9%、-4.4%、-3.2%、-3.3%、-3%和-1.8%,前9个月和前10个月都稳定在-1.9%。
从单月出口数据看,也现筑底趋势。今年1月至10月,出口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6.6%、-20.6%、18.7%、4.1%、1.2%、1.3%、2.9%、5.9%、-5.6%和-3.2%。
“应该看到,稳外贸取得了成果。在中国外贸上,已经看到L型态势,没有进一步下跌,未来两个月还有回升的可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记者,虽然10月份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出现小幅回落,但是,此前几个月的先导指数都指向回升。并且,刚刚出炉的广交会数据也交出“出口成交额回升3.2%”的较好成绩。
7月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已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在三季度最后一个月的9月份回升至35.8,也预示了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望减轻。而1月份, 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仅为31.7。
至于进口回升的原因,白明认为,一是人民币贬值。按美元算,进口还在下跌;二是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幅度较大,价格出现反弹;三是国内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对国际市场有溢出效应。
加工贸易依然艰难
“但是,外贸实现回稳向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还不能掉以轻心。”白明说。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曾是重要拉动力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出现下滑。
据海关统计,前10个月,约占我国外贸总值10%的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的进出口额,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下降5.8%,进口下降1.4%。
“由于一些保税型的加工贸易较集中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因而,加工贸易的下滑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在白明看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出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产业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很多加工贸易在转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加工贸易的招商引资是较多的,因此这也反映了加工贸易仍然艰难。
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84万亿元,下降6.7%,占外贸总值的29.9%,比去年同期回落1.5%。其中,出口下降6.3%,进口下降7.3%,加工贸易项下顺差收窄5%。
民生宏观的研报点评称,从贸易方式看,进料加工和出料加工进口增速大幅下降,分别为-6.8%和-54.6%,进口加工贸易持续走弱。
“不过,应该看到,在加工贸易中,进口的降幅更大,与出口的下降并不同步。这是因为更多的原料实现了国内就地采购。”白明解释说。
还有一个现象是,在民营企业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国有企业出口下降态势明显。
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3.8%,已经占到外贸总值的38.5%,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9.1%,占外贸总值的15.4%。
白明表示,这一方面显示出民营企业具有活力、经营灵活,易适应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比如在衣服、鞋帽的出口上,国有企业是很难赶上民营企业的。但是,在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的出口上,国有企业占有主导优势。因而,未来国有企业应注重发挥自身的强项和独特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方面打先锋,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民营企业应发挥更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