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仅仅是企业销售和宣传的阵地,更应该是改造企业流程、重新配置资源的工具。只有通过互联网让生态间的企业共享资源和信息,才可以产生效率。
文/石丹
从1991年大学毕业进入海尔,从业务员开始做起的李华刚至今在海尔已经工作24年。基于他24年的渠道销售管理的经验和模式,2013年,李华刚试图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经销商及小卖家,解决传统分销模式中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这就是巨商汇,一个熟客生意管理的B2B平台。
在传统的分销模式中,厂家可以借助代理商迅速打开市场,但不能占领市场,与最终的市场和消费者总是有距离。后来一些厂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减少代理商、建立自己的直销门店和网络,但随之而来的是暴涨的人工成本和越来越低的管理效率。
究竟如何才能解决传统模式中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多年销售工作带来的“痛点”使李华刚决心用互联网来解决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问题。
此时也正值海尔全面地进行互联网转型,加之内部的小微化改造,经过长达九个月的研发后,2014年3月,作为孵化小微的巨商汇正式上线。当时只针对海尔的经销商,同年12月成为公众平台,对其他品牌开放。今年以来,巨商汇每月有十几亿元的非海尔品牌业务成交额,计划今年全年达到200亿元左右,而平台的总交易额则将达到800多亿元。
巨商汇究竟会怎么改变传统分销中的痛点?《商学院》杂志专访了巨商汇董事长李华刚。
传统分销中的痛点:无法有效配置资源
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制造企业想要把产品卖到全国,基本的模式就是在全国找到批发代理商。看起来,厂家的成本很低、不用建仓库、不用建办事处,不用当地成立分公司,不用招人马。
李华刚介绍,那时的销售管理收入用“乘法”,比如,一个省3个网点,一个网点每月卖1000万元,就是3000万元。销售人员只要每个月去省城逛一圈,找代理打款发货就完成了销售任务。至于他们卖给谁,是否赚钱,厂家不管。“用这样的方法,厂家确实可以迅速打开市场,但不能占领市场”
李华刚说,“你不知道你的用户是谁,不知道你的产品在终端的竞争力如何,你也不知道商家的库存,你的任务就是把他的仓库填满。这样,企业注定跟客户与市场间有距离,做不细也做不大”。
同时,这个阶段还有个问题是,对小型门店而言,想拿但却拿不到出厂价,因为厂家不可能直接面对小型门店,中间有很多的中间商,有的甚至是很多层级的中间商。
海尔在1996年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大量地开始建自己的专卖店网络,从2003年开始开拓日日顺渠道,“这个阶段便是以日日顺为代表的,‘做加法’的阶段。”李华刚说,“我们一个卖场一个卖场地做,一个县一个县地做,要求形象最好、直销员培训最到位、产品展示最完整。我们希望让终端的网点都可以既拿到货,也赚到钱。”这使得海尔的销售队伍增长迅猛。到2008年全国的销售队伍近万人,人力资源、服务资源、物流资源在这个时候的配置出了问题: 首先,人工成本越来来越高,但效率越来越低,管理效率也降低了。其次,速度与成本的问题总是解决不了,商品的配备效率也不高,总是要先制造才能卖到各地仓库,但不知道各网点要的是什么,只能根据预估来判断,这样一定会出现库存,需要大量的成本调货、促销打折。尤其是在空调,整个行业到了三月份就开始出现打着让利消费者的旗号,实际上在消化库存。
简言之,在巨商汇诞生之前,“李华刚们”遭遇到的行业困惑就是:零售商层面,尤其是小店想要出厂价,但没有渠道;批发商需要和适量的库存和资金;厂家面对的难题则是库存、人员效率和管理成本。
共享资源和信息,就可以产生效率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触网,利用互联网卖产品、做互联网营销,而没有利用互联网改善企业内部资源的效率。在李华刚看来, “ ‘互联网+’是帮助企业内部重新配置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它应该是改造企业流程、重新配置资源的工具。只有通过互联网让生态间的企业共享资源和信息,才可以产生效率。”
巨商汇则是搭建了一个虚实融合平台,解决这些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和互联网可以无缝对接,工厂里的产品可以直接通过日日顺的物流配送到各级零售商、客户,同时通过互联网,使每一个客户都能够把自己的信息直接传达上来,厂家能够清楚的知道市场终端的需求是什么,并以此来实现去掉所有中间商的目的。
李华刚介绍,中间商长期存在的价值实际上是利用了三个不对称:第一是信息不对称,厂家不知道各级门店的需求,必须通过中间商来知道;第二是资源不对称,小客户的资金支付能力与厂家的大额资金支付能力不匹配;第三个能力不对称,即使厂家知道小商家有直接需求,但没有办法实现小规模配送。
2014年3月,巨商汇先在海尔内部上线,只针对海尔的经销商。试点后仅2个月,海尔的1万家县级市场的经销商都选择从巨商汇平台上下单,采购商品。他可以通过网站看到产品、库存,实现网上对账、网上培训和物流配送,下单时间也不受时间限制,7×24小时随时下单,买到的也都是自己想买的。小客户不用担心自己的订单小,抢不到紧俏货,只需要提前预约就好了,目前在海尔的业务上,有49%的订单都是预售订单,即生产线上的订单都是有客户要的,这对协同生产和物流都非常有利。
在海尔内部试点成功后,2014年12月,巨商汇变成一个公众平台对社会其他品牌开放。通过巨商汇,李华刚想为生态中的伙伴实现如下目标:减产品、减流程、减人、加服务的“三减一加”,使得生产、销售、物流多方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态中各伙伴企业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收益。
减产品。 通过巨商汇平台,供需双方可以先交互需求再下单。“对供方来说,很多‘僵尸’型号就不必再生产了,减少不必要的库存,企业的生产部门亦可以提早组织和准备生产资料,生产线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和总部的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产品资源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李华刚介绍。
巨商汇平台打破了需求双方信息流通障碍,之前由于供应商不明确用户到底需求什么产品,往往通过全品类、大批量备货以应对用户的需求。巨商汇通过订单上线改变了客户习惯,让用户通过先看图片再上传需求,一方面实现了49%的订单都来自预售订单;另一方面将一些产品的产品型号从3200个优化到1400个,减少了资源量费并极大的提供了企业生产效率。
以往产品的供给会存在“人为”因素:某款产品市场需要的是20万台,但你只能做10万台,发到各经销商自然是不够的。一些跟销售经理关系好的经销商,便可以多拿到货,反之则少拿或者拿不到货。等这季这款热销产品过去之后,厂家往往会发现,那些开始通过关系拿到最多货的未必都卖出去了,而那些拿到很少甚至拿不到货的经销商则更是抱怨,客户体验非常不好。但通过巨商汇,你就可以重配产品资源。比如,紧俏商品现在某地区投1万台,先抢先得,至少还体现了公平,零售商自己马上下单预定就好。也可以在平台上告诉销售商,每个客户50台,要就勾选,不要就分配给别的销售商。起码这变成紧俏资源,所有的客户都有积极性,断断不会未来变成局部积压。
减流程。巨商汇通过去掉中间商,实现资源的直接对接,工厂里的产品通过巨商汇的物流平台直接配送到各级零售商、客户,减掉了中间环节与中间商。根据数据显示缩减流程之后,以海尔为例,客户交易频次达到了18次/月,月库存降低到7天。
减人。在传统的分销模式中,企业形成了庞大的销售队伍,管理难度高、效率低,亟需建立一种适合互联网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态,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员工创造的价值,动态优化人力资源。通过巨商汇,经销商可以实现网签,改变了之前业务员单通道跑店交互,实现了在线及时交互,也减少了之前业务员会过滤、变异等无法控制的“信息”,提升管理效率和客户体验。目前通过巨商汇优化业务人员2000人,减少内部管理人员600人。
加服务。在李华刚的概念中,这个B2B生意管理平台做的是熟客生意。所以,所有上线的经销商都必须经过厂家的认证,认证后方可进入品牌商的线上渠道管理体系,提交订单、付费、货品流通等。为卖家提供物流、金融、售后、增值等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好。向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产品交易,这是巨商汇分销模式的主要方向。
巨商汇并不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获得佣金,它的商业模式是免费为买卖双方提供技术平台,再以服务的方式收费。比如,在物流服务方面,企业的货和物流的车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不匹配的。事实上,李华刚说,在中国干线物流有40%的空载率,都被一纸合同束缚了。作为厂家或者经销商,为了保证到时候的货物运输,一定会早早地签下一家还比较靠谱的货运公司。看起来,双方都有了保障:企业可以把货物运出,货运公司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但对双方来说,这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交易吗?肯定不是。
李华刚解释,比如,按之前一纸合同的约定,某公司A地的货要运送到B地,车队把货送到B地之后便迅速返回跑下一单,以免违约。但返回的时候,B地不一定有货到A地,于是货车空驶,整体成本并没有降低。
“当企业有运货需求,车队有车提供,双方资源能在一个平台上匹配,让企业可以随时找到性价比最合适的车队,车队也可以减少空驶率。”
再比如,目前这个平台有一些金融机构进驻,比如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等。未来,可以为一些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已经向海尔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了。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数据,海尔客户的数据是线下积累的,再放到线上,其余的客户则需要在线上进行数据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