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消息,日前有消息称,“打假第一人”王海近期已经瞄准电商行业进行相关的打假行动,主要内容集中在虚假促销等涉嫌价格欺诈的行为上。
有知情人士向亿邦动力网透露,王海向北京地区各区县发改委举报了百余家电商企业(含品牌电商)的价格欺诈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虚构原价”。
“此次‘打假’一共涉及到百余家电商企业,发改委已经着手对部分电商进行价格方面的调查。”一位已经受到调查的北京地区某电商企业负责人向亿邦动力网透露。
据了解,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意见的通知,商品“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低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图为淘宝一款商品的价格走势,按照规定,236元实际上并不能算“原价”
按照这一规定,国内将有一大批电商涉嫌价格欺诈,尤其是在大型促销期间“先提价再降价”的行为:即事先为商品虚构一个很高的“原价”,然后在该价格的基础上“降价”——这一现象实际上已经是电商行业内一个公认的“潜规则”,此前京东与苏宁易购的价格战就曾因为虚构原价的问题受到诸多质疑。
而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违反上述规定的经营者将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实际上,电商涉嫌价格欺诈已经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2012年,发改委就曾经调查出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电商平台存在价格欺诈(包括促销价高于原价、未完全履行价格承诺等)问题,并要求企业整改。而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更是因为虚构原价问题被杭州物价局点名批评。
不过,在国庆大促、双十一也即将到来的“敏感期”,已经有电商平台开始对商家的促销行为进行规范。据一位京东平台商家透露,京东近期已经通过公告、QQ群公示等方式对商家促销方面进行了警告和规范。
图为京东近期在某类目商家QQ群内的公告
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在价格欺诈的背后,实际上还存在着电商平台与商家之间的责任归属问题。
有品牌商表示,每到大型促销期间,商家基本上都会被裹挟进平台的降价潮。尤其是像双十一这样的大型促销,如果降价幅度没有达到平台的要求,商家的曝光量将受到巨大影响,“甚至上不了会场活动,全年业绩都会受挫”。
被迫降价成为商家的无奈之举,而有些不想因为降价影响到利润的商家会选择先提价、后降价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