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过去了,几家欢喜几家愁,本文是我应科技部战略发展研究院之邀,在《科技中国》上发表的关于 2016年 中国制造业趋势的看法。
开始说 2016 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 2010-2015 这五年间,到底发上了什么。因为我们只有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
2010 年,我还在自动化行业,其实那时中国制造就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问题,只是当时的 4 万亿投资以及房地产的火爆,使这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事实上,从 2010 年到 2013 年的三年之间,我们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企业的数量,从 27.3 万家,减少到了 19.5 万家。换句话说,三年里倒闭了 26%,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
而从 2014 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退烧,经济开始减速,制造业已经明显感觉到订单开始大幅下滑。
到了 2015 年,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制造整体最困难的一年,美联储加息,回收全球流动性,国内房地产企业库存高企,融资环境急剧恶化,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减产甚至倒闭,我去北方的很多城市考察,发现有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下滑了 50 %,市长书记都急得团团转。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却逆势崛起,千万级、亿级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融资新闻几乎每天都有,天猫 2015 双十一当天成交额 912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 60%;嘀嘀打车,三年颠覆出租车行业,现在很多地方不用打车软件甚至已经拦不到车了;乐视网的超级电视横空出世,在很短的时间内销量达到了近 300 万台,传统电视机品牌的价格体系被迅速冲垮。
这个时候,很多老一代企业家开始热衷于各种互联网转型,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思维培训班、互联网转型论坛。一个安徽的企业家甚至跑到北京泡了一个月车库咖啡,学互联网。
我自己也去讲过这类课程。可是这些披荆斩棘多年的老企业家,真的认为互联网思维有多了不起吗?其实未必。更多的原因是,这个积累了 5 年的市场变化短期内迅速爆发,制造业被打懵了,他们只能牢牢的抓住互联网转型这根救命稻草。
而他们所谓的互联网转型,在我看来根本没有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试图多一个渠道卖东西而已。这样的转型无异于鸠摩智用道家的小无相功催动少林招式,表面上威力无穷,实则危害至深。
所以 2016 年,将是 “中国制造” 最困难的一年。我们中国人都讲究否极泰来,所以我认为 2016 同样也会是 “中国智造” 的元年。
下面说说我个人总结的 2016 年中国制造业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
2015 年是互联网最疯狂的一年,但是背后的乌云也已经在积聚。从年中的股灾之后,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变的谨慎,而互联网行业的价值已经被严重高估,烧钱模式无法为继,年内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战略合并都证实了这一点。多数风险投资机构都降低了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节奏和预期,转而重新开始关注实体行业,尤其是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同时在 2015 年,习李班子出台的大量针对高端制造业的激励和扶持措施,将在 2016 年开始逐步显现出效果。可以预期的是在 2016 年下半年,资本将从互联网行业大量回流到实体行业,“中国智造” 届时一定会成为资本和媒体追捧的热点。
不过,这些回流的资金并不是平均的进入制造业的每一个部门的。而是只会进入工业互联网、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而过去那些没团队、没技术、没模式、没思路的传统企业,将不可避免的继续大量死亡。2016 年的整个中国制造业,会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老一代制造企业会纷纷衰落,禁锢在传统制造业里面的优秀人才会被大量释放到市场上,而新一代科技类创业公司也将借此机会开始萌发和生长。正如诺基亚的衰落激活了整个芬兰的经济一样,第一代传统制造业在中国的衰落也将孕育第二代中国伟大的科技公司。
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将在 2016 年持续,企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而 2015 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大爆发,也撼动了工业时代的一大基础,信息不对称。工业时代里,因为生产厂家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而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人与厂商,可以低成本的实现连接,从而让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工业互联网(也叫工业 4.0)技术因此应运而生。
工业互联网是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它整合了工业革命出现的机器、设备、机组和工作站,以及网络革命出现的计算机、信息与通讯技术,可以将人、数据和机器全部连接起来。通过数字工厂、智能产品、生产服务化、跨界合作几个步骤,实现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最终使机器能够自组织生产和自我进化,极大的提高生产力,并且深刻的重塑整个商业社会。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互联网第二强国,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弯道超车赶上欧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李克强总理也对于工业互联网的趋势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已经在 2015年 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计划,地方政府也针对各自的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地方版细则。在 2016年,借助资本回流的契机,工业互联网框架下的制造业新技术将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工厂、工业软件、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将为成为 2016年 中国制造的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互联网,其实既不是工业,也不是互联网,只是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看起来像工业或者互联网。所以无论是工业人按照工控的思路去诠释,还是互联网人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去解读,都是不准确的。它会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一种会深刻的变革和重塑我们现有商业社会的东西。至于它究竟最终的形态是什么,我不知道,也许正是看不清楚的未来,才会让我们如此期待吧。
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得以大发展,除了市场的机遇因素外,文化因素也至关重要。我很早就关注到,互联网领域有一种开放的、先进的、讨论式的文化,非常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并且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媒体和理论研究机构。这里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在一起激烈的碰撞,产生了非常多的创新火花,并借助资本的力量把这些火花转化为商业实践,在商场上搏杀,并最终取由胜利者引领行业。因此,才会有所谓 “互联网思维”、“粉丝经济”、“羊毛出在猪身上” 等等概念的产生,这些概念虽然未必都是完全正确,但是这些理论的演进和探讨过程,会极大的促进行业的发展和势能。
反观我们的制造业,一直是一种落后的、经验式的、论资排辈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封建家长文化。这种追求伟光正(伟大、光明、正确)的做法,其实质是空洞无物的。根源在于老一代企业家兴起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并不是在市场上真刀真枪的搏杀出来的,普遍依赖于二元化套利寻租和社会关系。所以虽然我们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中国制造思维” 这样的概念。而制造业企业家之所以很容易的就被互联网打蒙了,并且盲目追捧互联网,恰恰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没有形成一种先进的文化内涵,这样贫瘠的文化土壤是无法滋养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花的。所以中国制造当年最需要的,也许还不是某一种云里雾里的技术,而是一场文艺复兴。
让人欣慰的是,2015年 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 4.0 风潮的引领下,针对制造业未来方向性的研究和讨论已经开始萌芽,像工业 4.0 读书会、工控兄弟连、蜂迷世界等等,这一大批涌现出来的制造业社群,都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思想启蒙运动。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从业者不再只是低头拉磨,也开始仰望星空,参与到对未来方向的探讨中来,而且我发现许多工信部、科技部的很多朋友也放下了政府官员的架子,广泛的参与到大众的讨论当中来。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在 2016年,这股思潮将会扩大和深入整个制造业,开启一场中国制造的文艺复兴,而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中国制造将迎来一次新的大发展。
“上小学的时候,大学是免费的。等上大学的时候,发现小学是免费的。没钱买房子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有钱买房子了,却发现买不起房子。”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也是 80 后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60 后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当年 70 后进入职场时,他们与 60 后是有一个明显的认知鸿沟的。比如罗振宇曾经说过,他刚进入单位时,仅仅因为会打字,就迅速的得到了重用。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明显,70 后往往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上了重要的位置并掌舵至今。而 80 后与 70 后之间的认知鸿沟很小,这导致他们进入职场时,没有办法迅速的顶替 70 后的位置,而房价的疯涨,又使这一代父母缺乏财富积累的人在最好的年华里不得不挣扎于生活的边缘。再回头一看,90 后作为数字原住民,已经从后方杀来,80 后的地位非常尴尬。
工业互联网将给 80 后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因为它可能会快速构筑出一个认知鸿沟。80 年代出生的人,同时兼有制造业和互联网的双重基因,他们比 70 后更理解互联网,比 90 后更懂传统制造业。这一代人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只有在这一代人手中,中国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实现融合的机会才更大,这也是时代赋予 80 后的历史使命。2016 年,80 后将全部超过 25 岁,进入事业的黄金期。从这一年开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把他们推上历史舞台,成为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转型的主导性力量。
2016 年,对于中国制造业,将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它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那一年。这一年间,制造业冰火两重天的持续,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制造业文艺复兴的序曲,以及 80 后全面走上历史舞台的开幕,这些变数都将深刻的影响中国未来 50年 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新一轮世界奇迹。
2015年12月22日 上午七点 30 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承载了许多人青春记忆的杭州半山钢铁基地,钢花熄灭了。生产线上用完了最后一批坯料,流水线结束在最后一道工序,所有的机器设备永久的停在了这一刻。
拥有 59年 历史的杭钢,共和国长子之一,百废待兴、大炼钢铁、文革破坏、改革开放、修路造桥、钢铁寒冬……它曾经风光无限,也经历了多少沉沉浮浮。
而这一天,它终于走到了尽头。
两个月前,厂里就已传出了要停炉熄火的消息。从那时开始,小轧股份有限公司连轧车间的乙班值班长厉天龙,每天都盯着监控室内的显示屏,有些晃神:“日子越来越近了,还真有点舍不得。” 26年 来,他从一名小小的职员到现在,从单身汉变为人父,他习惯了每天上下班路上的风景,习惯了炙热的工作环境,更习惯了同事之间无话不谈的情谊。
厉天龙在小连轧生产线车间里一次次徘徊,整条生产线分炉灶区、轧钢区、精整区三部分,这里需要每天 24 小时保持生产状态。他看着正在运作的机器,眼眶有些湿润。因为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只有每天听到机器在动的声音,他才感到踏实。
车间有甲、乙、丙、丁四个班,每个班 28 名组员,四班三运转。工作日里,每个班组员都会提前到达工作岗位,每次值班长都会在开工前给大家开 15 分钟的例会,一遍遍地强调,一定要保证生产线正常,确保产出的钢材安全质量达到标准。
26年,日复一日,一年中最难熬的就是夏天。工作的地方温度最高达 50 多度,生产中的红钢有 1000 多度,夏天整个厂房内就是个大火炉。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准时到岗,守着自己负责的每一块区域,不过手边肯定会泡一大杯盐开水。
除了令人难耐的高温环境,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需要面对危险。轧机组长老胡就因为一次机器故障,红钢直接从左脚中间横穿过去,疼得晕厥过去,休息了好久才回归岗位。
也许工作中也会存在一些政治、一些人情、一些矛盾,但是此刻都不重要了,在厉天龙和他的同事们眼里,这些都变成了珍贵回忆里的一部分。
他的一生,都熔铸在钢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