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由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亿欧主办的“2016企业服务生态论坛”在北京富力万丽大酒店举办,亿欧发布了首款面向企业级服务的产品“企服盒子”,通过优质的服务商资源来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活动邀请了业界大咖分享对B2B的行业观察: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肯耐珂萨创始人沈健、六度人和创始人张星亮、EventBank捷会易创始人纪景姝、同时还有《中国企业报》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晓、亿欧创始人黄渊普、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等出席论坛并做了精彩演讲,此外1号签、微链、新福社、会小二、CC视频等服务商也参与了本次论坛。
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做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要点:
1、 中国B2B的投资正在成为一个风口,这也是未来5年一个大的风口。
2、2B里边有很多坑很多陷阱,切勿拿着好听的名字或好的新的瓶子装旧酒。
3、2B企业级产品最终用户是一个C,要考虑C的人性化的用户体验,这样产品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4、B2B企业要精准定位客户,摸清客户核心需求、提供满足需求的核心产品,建立核心的销售能力。
5、B2B企业级服务领域里面,垂直化的公司是主流。
6、解决行业普遍痛点的关键:抓住刚需、降低销售成本、组织合作营销。
7、值得投资的B2B公司和传统公司的本质区别在于复购率和续约率。
以下为演讲全文,亿欧略有删减
彭志强:各位创业者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分享B2B发展趋势,作为亿欧A+轮投资人有责任和义务来站台,今天正好沈总、纪总都是B2B独角兽的成员,是普哥的同学,总的来说我们也是一个生态,跟大家深度地连接,也希望未来关于B2B的发展有更多的契机进行合作和研讨。
对于盛景来说我们一直专注在B2B这个领域,围绕创新服务这个板块,我们已经在新三版挂牌市值超过100亿,希望未来五到十年里面迈向双千亿目标发展,即创新服务板块达到千亿市值,基金规模达到千亿。盛景在B2B领域的发展,对每一位B2B创业者,应该是一个正面的消息,可以拉升这个领域的想象空间,可以带动更多的投资人、资本市场对B2B企业的关注,给予更高的估值,这个角度是非常正面的意义。
盛景未来发展更多是一个平台,左边是中小企业,右边是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构筑这样一个生态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跟亿欧还是在座B2B创业者都有更多连接机会。
重点谈一谈这一时段的主题《对于B2B服务商发展趋势如何思考》?
盛景的母基金今年投资了中国、美国、以色列所有顶尖的天使基金、VC和PE,我跟大家分享这些观点不是泛泛的解读,而是基于投资机构在每个机构投资快报和深度数据层面的分析。
现在的数据来看,中国B2B的投资正在成为一个风口,这也是未来5年一个大的风口,我和大家分享的数据可以直接表明这一点是不可逆转的。在过去的时代里面,中国风险投资投在B2B大概占5%不到10%的占比。在美国这个数字在40%,2B占40%,2C占60%,在以色列2B占大概90%以上。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2B投资占整个投资比重数字是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在过去的半年、一年当中,在O2O、在互联网金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之后,B2B在一定程度上抗起这杆大旗,成为风险投资的热点领域和方向。这个事情不可逆转,未来5年、10年中长期发展的趋势,因为伴随着在C端流量红利已经结束,而且C端的平台垄断已经比较严重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不得不投向B端。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2B融资估值在几百亿美金,大家看到很多人力资源公司,都是上百亿、几十亿美金的公司,中国相对少。当一个国家人力成本越来越贵时,人力资源公司越来越值钱。不仅人力资源公司如此,2B企业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公司中变得有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各个细分市场2B公司会越来越有价值,市场会更大、用户量会更大,这是5年发展的大风口。
当然我们也要切记,2B里边有很多坑很多陷阱,盛景作为母基金有很多天使和VC在讨论这个话题,半个月之前我参加了B2B电商年会,发现很多B2B电商十多年前在IT行业的打法,今天披着互联网+的外衣,在B2B风口下卷土重来。
我只是提醒切勿拿着好听的名字或新的瓶子装旧酒。今天投资B2B作为风口来看,看到很多公司模式希望进一步改造、进一步调整,很多资金蜂拥进来,但最终发现这些企业成长不起来。一方面我们看到B2B是一个未来5年大的风口,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商业模式非常传统,还需要调整还需要有创新的空间。
第二点,B2B为什么赢得大家的关注?和现在投资人心态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投资人心态越来越关注以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甚至有的人把它简称为更关心技术驱动,在过去几年尤其O2O背景下,投资人钱烧光了、烧怕了,“烧”比较生动,烧成灰。投资人不怕投钱,但投资人发现烧钱烧成灰是可怕的事情,毕竟投资人是资产管理的概念。
现在人民币资金转变非常明显,从大家过去看到连续四、五起巨额的并购,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连续发生巨额并购。人民币兑美元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现在做美元难度越来越大,而人民币基金越来越成为主流。人民币基金成为主流,人民币基金又比较怕烧钱,所以促成很多公司的合并。这个时候大家在想什么样公司不烧钱呢?什么样的公司投进去会更加安全有长远价值呢?答案是技术驱动的公司,而不是靠补贴,而不是靠倒贴钱拉用户的模式。这个时候大家开始思考,技术驱动的公司,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公司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这和B2B为什么今天受到关注是有关联的,我们有很多B2B在做服务,今天主题是企业服务。如何在企业服务领域做出技术驱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只是就服务做服务还是比较传统的,如何基于技术驱动去进行企业级服务?这点是要尤为关注的一点。
盛景有上百人在IT团队,腾讯T4工程师有几十个,有两个在盛景,两个T4,一个T3的工程师是非常强IT的团队。如何以技术推对推动企业级服务的发展?这是大家需要关注的一个命题。
第三点,企业级服务我跟大家分享的关键点,前段时间盛景举办的独角兽成长营特别邀请请了阿里前CEO卫哲跟我们企业家做了分享,现在全网点击超过100万,作为B2B领域点击率是最高的一篇文章。卫哲在开场特别强调说:怎么理解B2B?B2B很多人理解成企业对企业、组织对组织,Business to Business。卫哲就强调是Business People to Business People就是商人对商人,我们特别赞成非常有共鸣。
为什么盛景在企业服务领域基金规模达到60亿,源自于“小B大C”,过去很多人做中小企业,企业级打法去做的时候它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效果也是非常差的。包括我们投的B2B公司,现在B2B公司投了几十家,在董事会里讨论产品时,争论非常大,产品怎么做?要不要人性化?还是怎样?今天更多关注人,要从人性化角度看待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的定位。
今天怎么去思考B2B、SNB里面中小企业小B大C,这个企业家它背后有小B的需求企业级的,偏商务型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有大C的需求它又是个C,需求方面是如此,用户体验方面更是如此。我们认为2B企业级产品最终用户是一个C,要考虑C的人性化的用户体验,这样产品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如何在企业级服务领域里面,把人的因素摆在第一位,把人性化的因素摆在第一位,把C的一些需求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把握、运用,大家更应该思考,这样一个洞见、判断。就企业谈企业,就组织谈组织今天难度越来越大,和时代越来越背道而驰。
第二类是发展趋势,我想特别强调大家有很多B2B的创业者,有的投资项目估值达到30亿的公司,谈得最多的是客户定位。到底商业模式、核心产品定位在什么样的核心客户?有一个盛景天问,连续问自己四个问题:核心客户是什么?核心客户核心需求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核心产品满足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核心产品核心销售系统是什么?四个核心问下来大多数公司都懵圈,而错误的配置导致效果非常不理想。
B2B企业去服务的公司通常是企业要去赋能,如果你能力不够怎么赋予客户能力呢?而让自己构建核心能力,要围绕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去提供核心产品,构建核心销售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赋予你的客户核心能力。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公司,在客户定位上都有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B2B这里面的很多人,他会受到项目型封建遗留的一种干扰。或者说B2B公司起步往往从一类项目开始起动或者说能保证它存活的。为什么B2B公司存活率更高?因为先有定单、先有项目,但是这样一种遗毒会使你在商业模式设计、产品设计过程当中,往往是没有核心客户定位,谁给你定单你就做,这是非常危险的。
精准的客户定位在B2B公司里变得特别重要,虽然这是一层窗户纸。因为不同2B公司类型客户需求几乎完全不同,他的关注点也是完全不同,盈利模式完全不同。比如我们客户超大型,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超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业型企业,这些企业区别是非常大的。
曾经有人讲说盛景和创业黑马挺像的,其实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专注在中小企业这个群体里,而创业黑马里面主要针对创业型公司,微型的公司也有一部分。这里面有明显的客户需求差异、盈利模式差异。所谓微型的它是一个理发店、它是一个小餐厅等等,创业型公司没有拿到融资之前几乎没有购买力,一旦他拿到VC的钱,你给他做服务很累。我们很多B2B企业级公司都在服务于互联网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公司在一开始盈利非常困难,道路是非常漫长的,是不是真正要做这个群体,要真正思考。不像今天一窝蜂都去做互联网类创业型公司的企业服务产品,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互联网、非互联网型客户分类,对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我讲这些希望提醒大家思考,你的商业模式、你的核心产品到底是针对哪一类客户,他什么样的核心需求?这个问题你必须回答。
与此同时看到B2B企业级服务领域里面,垂直化的公司是主流,或者是增值等等,做CRM、HR做生产管理这是职能划分。此外还有行业性,我是面向金融行业、面向电信行业、面向政府,行业划分不同。分职能或分行业化的垂直公司是主流,或者反过来说这样的公司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取得尤其是由0到1的成功。
对职能化的公司我是做CRM、做HR的,它重要的优先级事务是要区域化的水平扩张,全国水平化的网络非常重要,要进行有效广泛的覆盖。在这个领域关键成功的要素就是单点爆款的应用突破,应用全面铺开,不能把应用做得太复杂,越简单在全国铺开得越大,否则驾驭不了。一个复杂应用要想跨行业区域水平扩张难度非常大,当我们谈到全国区域水平扩张时,基本是跨行业。又跨行业又是复杂应用又要跨区域,这个驾驭难度极大。
与之相对应的行业化方向,比如我在某一个领域里去做垂直时,行业的纵向深耕,1米宽100深,真正的多应用,多环节集成应用非常重要。扎在一个行业里,如果只做单点往往不够,要有集成的能力。一开始往往单点切入,但很快需要考虑多环节、多应用的集成,这是我们对于分职能横向水平扩张和分行业纵向深挖的一些思考。
对于B2B的公司来讲,为什么今天跑得速度不够快?一方面当然是它进攻难,但是它要想掉下来也不容易,同时中国的B2B春天在未来的5年里面会越来越好,这是因为我们企业成本越来越高,希望对效率提升,动能越强,B2B公司也更有价值。
毫无疑问B2B公司存在两座大山,这两座大山的考验,使得每一家成功的B2B公司是铁人三项。当年小米成功说他是铁人三项赛,B2B公司从研发、销售、服务、复购它的链条是非常长,B2B公司要有耐心、要有时间积累。这两座大山销售成本非常高,难度比较大。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你的问题,因为2B的客户建立信任是非常难的,这是这个行业你要面临普遍性的挑战。
怎么解决行业面临普遍的挑战呢?
第一一定要抓刚需真痛点。我们也看到我们投的几十家B2B公司,我们看到2B领域不低于几百家,很多需求不是真正的刚需,是一个锦上添花。我们今天做2B需要做的真的既是雪中送炭又是刚性需求的真正痛点,而不是锦上添花的需求。
第二个当我们抓住痛点真刚需以后,如何革命性地降低销售成本,要用网红、会议营销的方法,因为2B成本非常高,消费成本非常高,网红是革命性地降低销售成本的手段。每一家2B的公司要有网红,不是2C的公司要有网红,2B的公司要有网红。要有王牌的培训课程、王牌的培训讲师,这是网红的一种类型。对2B公司不善于做会议营销会非常困难。对2B大型企业叫研讨会,中小型企业叫会议营销或高峰论坛,各种名字叫法不一样,本质都是一样的。
中小企业一地碎,一个一个捡肯定不行,必须拿簸箕扫,这叫会议营销。就像今天来了几百位企业级服务的创业者,这是会议营销的手段。每一家B2B公司,尤其是企业级服务公司,你的服务看得见。如果你不能通过一个会议式营销,不能有一个网红的话,你的收入成本是无法承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完了再购买,原来你是干这个的,原来你的企业服务是这么做的,听明白了参与进来,它也是体验式营销的一种方式。
最后还要走合作营销。因为销售成本是巨高的,销售难度是巨大的,靠自己根本别想。光靠自己去做,最后发现速度就是慢,成本就是高。所以我们有很多B2B公司的产品,如果你的定价都是几千块钱的产品,我真的不知道你下一步怎么走得通。因为销售成本远远大于几千块钱。在2B企业里面,要想获得客户成本绝对不是几千块钱覆盖得了,现在在C端平均获得一个客户200块钱,一个企业级客户获得成本在几千块钱,所以定价在几千块钱根本玩不转,这是开门性产品,还得有高利润。
面对销售成本高、难度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卖几千块钱拜访式销售,算销售成本怎么算?要么用拜访式销售几万、几十万的产品,否则几千块钱产品只能上电话营销、网络营销,不能上拜访营销。产品和销售之间的组合变得非常重要。
第二个难关对2B公司更可怕就是交付成本高、周期长。在这个领域还不是你的问题,是行业的问题,2B客户内部再造难度非常大。任何应用只要是企业级的,放在它这个组织里去用时,就是个费劲的事,就是伤筋动骨的事,就涉及流程再造的事。你说我根本不改,概率是极低的,流程没有再造,效率肯定不会提高。人们使用习惯不改变,效率怎么提高?流程再造、使用习惯的改变,对客户就要做出内部的改造。
而客户作出内部改造意味着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
对我们大家来讲不要自我感觉良好,我这个东西好,用户用起来很容易的,实践起来都不容易。为什么说到中小企业2B的应用也好、大企业的应用也好,找到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一把手的推动,企业级的应用往往都很难在企业里面推行下去(除非你的应用是一个不重要的、一个冷门的小应用),这是企业级的特征决定的。
正因为我们面临行业普遍性问题,2B客户内部再造难度大,导致我们产品交付成本高、周期长,怎么解决?回到抓刚需、真痛点,如果不是真正的刚需、痛点,一把手不在意,或者遇到困难往回想、往回缩,没办法往前推,周期会很长,用户即使今年付钱,明年不复购,用户不需要不复购还是不行,还是要抓刚需、抓痛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起点。
另外也建议大家在企业级应用时单点突击再进行多维的延展。在交互层面让用户先尝到甜头,让用户觉得没那么难,但好处享受到了,成果已经享受到了,再慢慢延展开来。我跟很多同事讲说我有密集恐惧症,一看到密集图就发懵。我们做B2B的既是卖家也是服务买家,在我们的企业里推行这些服务想想就头大,算了。能越简单单点突进去感到成效是小窍门。
说起来是层窗户纸,我接触这么多B2B创业公司,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犯很初级的错误,这也是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如果这家公司还在做项目我们是不会投的,除非项目是超大型企业、超长期运营合同是有可能的,埃森哲拿一个运营合同10亿美金10年是另外一回事,但对大多数创业公司做的项目。对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它的复制就是存在天然(障碍)。如何实现高度的产品化变得非常重要,外核是不是项目还有是不是产品不重要,内核底层一定是产品化,中国的环境下很多用户感受上是个项目,但内部底层一定是个产品,这是要守住的关键点,否则是白玩。
延展下来,B2B以免费或低价的商业模式切入是伪命题,因为消费成本非常高,交付成本非常高,如果消费成本、交付成本不高,应用就不重要,本身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真正对企业有价值刚性需求的东西,企业级服务里面要面对销售成本、交付成本的问题。
对这样公司,所谓的免费、低价只能是消费性的营销手段,不构成商业模式。我们也看到很多尤其互联网创业者在企业级服务里,用免费或低价做模式的,基本看不到未来商业逻辑的可行性。或者至少它没有传递出来它的可能性。
B2B最看重续约率、复购率。一家B2B为什么值得投资,或者我们认为现在值得投资的B2B公司和传统公司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于复购率和续约率,如果没有比较高的复购率和续约率跟十年前项目公司没区别。B2B拿融资是不长久的,怎么实现复购率和续约率是有难度的,是一个命题。
对盛景来说一直把B2B当做一个主要方向,一直致力于在这个领域构筑生态,是供给侧培育的过程,无论从早期孵化、到独角兽成长、再到行业大赛都进行了布局,像盛景GIA大奖,去年增加了B2B行业大赛,我们有直接投资,在B2B领域希望有下一轮融资,希望通过母基金覆盖所有VC、天使和PE,B2B顶尖公司建立关系,未来有深度的合作。未来在联合办公、全国服务集群中心会向B2B开放,B2B从过去的冷门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领域,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创业公司正确地理解B2B领域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它的陷阱和风险,实现我们事业的发展。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