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网》前几个系列里讲过投后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专业咨询机构纷纷加入讨论,中国投后管理的契机或许将至。
本期我们接着投后管理的话题继续深入,为什么说80%的投后管理做的很差?
鹿公关的创始人,专注做一级市场公共关系的史伊认为——80%的投后管理缺乏品牌化的思维。
史伊:我说的80%的投后管理中公共关系部分(投资人/媒体/公众/监管机构关系等),至于投后管理中的财务/人力/IT等部分,有些资本机构做的增值服务还是不错的,因为这些是基本架构,属于不铺路就无法通行的“投管基础建设”。资本催生的创业企业,拿着资本跑马圈地快速变大,也要通过品牌化的思维和公共关系的搭建,由粗糙的“大”变成“精耕细作”的强,一举奠定行业地位。个体户不排名次赚钱养活自己也就罢了,资本项目必须进入第一梯队才能存活。
财经: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营销手段区别是?
史伊:营销在产品市场是广告,在资本市场里,早期就是FA做的那些事情(梳理BP,搭建投资者关系,路演等),A轮后就是已经入池的投资机构在向其他投资机构游说的行为都属于资本市场的营销。消费市场的媒介是大众媒体和大众广告手段(技术营销SEM和户外/楼宇/框架广告等);资本市场虽然也会受这些影响,但是这些工具都太贵,通常资本市场里的创投媒体/财经媒体是比较惯用的方式去铺陈创业企业的“品牌”。
财经:一二级市场的差别大么?
史伊:二级市场的PR公司很多,业务成熟,因为一旦进入二级市场,一切变得很公开,很多刚性的信息要求公开披露,大量公开资料进入公众视线,相应的,很多公众资源也将主动的免费的积极的去观察调研分析企业,传播结果直接影响着股价走向。这些公众注意力资源非常专业,角度犀利,节奏迅猛,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也很“残忍”,比如证券财经媒体和摩根、花旗、瑞士信贷那些分析员。二级市场上的企业没有PR是不可能的。
一级市场的公共关系的刚需,其实更多来源于投资机构,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投资的企业保值增值,这是投资机构自身的盈利模式,只有项目被行业或者大众熟知,成为投资机构投资视野和能力的佐证。一级市场的公共关系是做影响力的,影响力是为被投资企业的估值来服务的。长期投不出有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只是个三流的财务投资,那么在优质项目选择投资方的时候,在创业者眼里,钱跟钱是不同的。大家都能举出太多案例表明,创业者宁肯降低估值,也要抱住“经营型”投资机构的大腿。
财经:有人说做B2B企业级服务的,或者做其他垂直行业的东西,不用面向大众去推广自己的产品的,不太需要做品牌和公共关系。闷声发财就好了,你怎么看?
史伊:不要一提品牌,想到的就是消费端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公共关系”来替换成“品牌”的表达,就是为了让B2B的企业,也意识到公共关系的不可或缺。
财经:消费端B2C和企业端B2B的公共关系的具体区别?
史伊:企业端做的更多的是Corporate(企业自身的模式和行业地位等方面)的建设,要进行梳理包装和披露引导,企业要先声夺人的占住一块新开发的领地,占住一种概念,既然是新型模式,就要学会主动提炼并传播,这对于投资机构的投资表现也有一个很强的舆论价值复盘,不然可能在业内默默教育了后起之秀,然后更懂得品牌化思维的后来者一举占领概念,赢得资本关注,加大力度跑马圈地,可能最初闷声创业的企业还没开花就凋谢了。你们可以理解为与抢先注册商标的结果是一样的。
财经: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阶段从“募、投、退”三阶段逐渐向“募、投、管、退”的四阶段模式转变,你们所说的公共关系可以理解为在“管”这个阶段进行包装么?
史伊:理论上我们涉猎这4个阶段的每一步,只是“募、投、退”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简单的信息披露,比如开发布会,找媒体做专题和访问等等,而在“管”的阶段,更像是给OEM贴标的过程。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投后管理是来料加工OEM,通过投资企业拥有的财务/IT/人力资源等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如果资本方生产的“产品”是资本市场的“硬通货”,有没有品牌无所谓,但是大多数资本方投资的企业都不是硬通货,想卖的掉又卖得好,可能就需要我们把OEM的产品进行贴标,这是个非常专业精细化的过程。资本机构还是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在做被投资企业。2014/2015年中国TMT搞了几百亿美元,但是2016年资本冷了,冷的意思是资本投资也“消费升级”了,不仅是消费者消费升级,资本机构也在消费升级,不是优质的项目,没有影响力的项目很难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