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B2B电商平台宋小菜今日宣布完成B2轮融资,融资金额1.8亿元。本轮由M31资本领投,华盖资本TMT基金、盛景嘉成基金跟投。就在今年1月,宋小菜刚刚完成2.3亿元B1轮融资。
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蔬菜上游产业链的数字化和规模化,为上游生产者提供包括金融信息、风控、仓储管理和物流调度等多样化的服务。
2014年年底,宋小菜于杭州成立,面向菜市场商贩和中小生鲜零售商这类次级终端提供蔬菜农产品。36氪曾详细报道过宋小菜的商业模式,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订单农业),通过收集城市农贸市场“菜贩子”的采购需求,基于交易数据对市场进行预估,指导上游菜农按需生产,从而解决蔬菜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卖货难的问题。
但宋小菜并非简单的信息撮合平台,CEO余玲兵透露,依托之前在蔬菜供应链运营中积累的订单和数据,宋小菜将拓展物流、仓储、数据、金融等供应链相关服务。
通俗来说,就是宋小菜准备以订单和数据作为推动力,将整条供应链从源头到终端数字化和规模化,让菜农了解农产品销往何处,市场行情如何;让菜贩知道农产品来自何处,不同产区的品质和市场需求如何,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能力、效率和质量。
过去三年,为了获得订单和真实交易数据,宋小菜的重点在销区,并且形成了买家、卖家、商品、价格、物流五大数据库,消除下游供应链中的数据盲点,形成交易数据闭环。
而作为生鲜B2B电商平台,想要回归价值,余玲兵认为必须回到上游,即生产者一端,将上游供应链同样数字化和规模化,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数据通路。
让上游端数字化和规模化听起来很性感,但上游农户的生产经营长期处于分散且无计划的状态,群体主体以70后为主,这是块难啃的骨头。
那宋小菜是如何将上游数字化和规模化的?
宋小菜用订单等市场数据指导农户有目的有计划的种植和经营农产品,在中国长期供大于求的农产品市场中,订单和高于传统供应链的利润是生产者加入数字化的直接动力。
而他们的交易、订单、流水数据则沉淀在了宋小菜的数据库里,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紧接着要面对的资金问题创造了解决条件。
众所周知,去银行贷款一需要不动产抵押,二需要信用记录,但农户往往两者都无。现有金融体系缺少适合农村业态的评估模型,从根源上来说是缺少评估风险所需要的原始数据。
而宋小菜积累的真实交易数据,正是农户的“流水和信用证明”。同时,宋小菜日趋成熟的价格数据库能够将难以定价的农产品的价值量化,并提供了销售渠道,农产品也就变成了可以明确估值且易变现的抵押物。目前,宋小菜正在与十余家银行金融机构洽谈金融服务的合作。
宋小菜为什么大费周折将供应链全程数字化?
一方面当然是能够提升宋小菜作为电商平台的效率和利润空间,将蔬菜制成能够品控的商品,进而塑造自身品牌;另一方面,余玲兵认为,后端供应链不发生根本变化,供应链的能力不提升,新零售就无从谈起。
同时,宋小菜计划将数据由内部决策依据,逐步开发成行业适用的工具化产品,并继续引入外部资源,为农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核心人群,提供物流、仓储、代购、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生鲜产业生态圈。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生鲜骨干分销网络”。
经过三年多的运营,宋小菜上游覆盖了山东、云南、甘肃、内蒙古等10大蔬菜核心产区,下游触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近50座城市,并计划在今年扩展至80座城市。2017年,宋小菜销售量超过20万吨,并仍在成倍增长。
逻辑合情合理,还在半年内拿到了逾4亿元融资,但宋小菜依然有发展压力——缺少愿意投身蔬菜B2B生意上下游的互联网人才。
谈到投资逻辑,本轮领投方M31资本执行董事邹迎怡分享到:“中国有万亿级的生鲜市场,但农产品的生产组织和流通非常复杂和分散,供应链上的革新存在巨大的空间。宋小菜通过以销定产、产地直发的模式,能够解决产销的矛盾。”
同时宋小菜的创始团队大部分都来自阿里且身居要职,拥有丰富互联网运营经验,余玲兵则曾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馆创始人,曾发表了第一本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
宋小菜于2015年1月获得阿里巴巴吴泳铭的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6年3月获得IDG资本领投,元璟资本、普华资本跟投的1.04亿元A轮融资;2016年5月获得经纬中国、IDG资本、银泰资本投资的8515万元A+ 轮融资。